港澳代表委员热议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2023-04-18 11:03孙超马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澳门

孙超 马力

随着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按下“加速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受关注,成为了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港澳代表委员对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对全面复常后的大湾区充满期待。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将继续高质量高水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这是大湾区连续第七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四周年,四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力融通,成绩有目共睹。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大湾区常住居民超过8600万,民众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随着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按下“加速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受关注,成为了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港澳代表委员对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对全面复常后的大湾区充满期待。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对港澳特区以及大湾区9个城市来说,是共同努力的目标、共同发展的机遇,更是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互补互助、携手朝着国家指引的目标努力奋斗。”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激动地说。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崔世平指出,从地理位置而言,澳门是在珠江西岸唯一的中心城市,必须更积极用好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及“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中央赋予的定位优势,拉动同处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发挥核心引擎及辐射带动的作用。

崔世平建议,澳门可在科技方面加快打造“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包括将澳门建设为中国智慧科技研发成果的体验中心和以数字创意为主导的产品、服务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及在澳门建设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藉此把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作为深化澳门定位发展的方向,让澳门成为祖国对外开放、向世界展示科技实力的一扇“科技之窗”。

据了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振加速,国家已出台各种优惠政策。2023年2月28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支持澳资企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正式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个专项惠澳政策,从租金补贴、装修补贴、品牌落地奖励等多方面出发,对符合条件的澳资企业进行扶持,为澳资企业到合作区发展提供新契机;3月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合作区首部综合性法规,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崔世平指出,在推进澳门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衔接,乃至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大门开、小门未开”的困难,必须由决策者、执行者、使用者等从各个层面上,逐步去理顺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及困难。

“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中国波顿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总裁王明凡如此比喻。

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科技创新正加速进入实体经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新动能。王明凡表示,经过长期积累,大湾区制造业虽在一些重点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但要想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仍存在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产业链协同发展薄弱等问题”。

王明凡建议,支持实体经济,激发市场活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领頭羊”,亦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粤港澳三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关单位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研融合。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王明凡指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入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找准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强调,对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同时政府部门助推中小微企业解决质量技术短板,全方位、发扬岭南地区敢闯敢试和力争上游的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企业自立自强。

王明凡表示,创新能力越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积极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月6日,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大湾区建设迎来全新机遇与强大动力。“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大湾区的高质量建设,希望以此作为切入口,积极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黄英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英豪建议中央要采取更多有力措施,让香港贸易和零售业更好地融入大湾区,一方面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促进香港进出口和零售业的转型升级,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及高增值服务的中心地位。

近年来,伴随《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十四五”规划及《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香港与内地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尽管在中央推出的相关政策框架下,港企投资内地已获很大便利及优惠,但是,黄英豪认为,由于内地和香港在政策和商业文化中存在差异,香港商品进入内地时,受报关程序和文件繁杂、审核时间长等问题的影响,不能快捷进入内地市场进行销售推广。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更好地推动贸易及零售行业在大湾区发展共融,黄英豪建议,在大湾区建立由政府和业界共同参与的“大湾区品牌促进委员会”。他说,国家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由此可见,完善品牌建设可助力国家高质量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将‘大湾区品牌促进委员会打造成强有力的平台,籍此统筹、协调大湾区的品牌资源,协助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以大湾区为依托,推动香港品牌进入内地市场。同时,帮助内地品牌通过这一平台走向世界,打造双赢的局面,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长远竞争力。”黄英豪信心十足地说。

王明凡也建议,大力推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优化顶层设计;加大力度推进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基地建设,加强粤港澳都市圈城市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衔接,通过做好民生融合的“硬联通”和“软衔接”,吸引要素聚集。

打造港澳居民优质生活新家园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拓展在民生领域的合作,加快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代表委员聚焦大湾区民生领域建设,对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在围绕“深化粤港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议题的界别协商会上表示,为实现《规划纲要》中“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目标,应把握好城乡共融、空间共建、文化共生、社会共治四个关键,打造出优质的生活、工作、文化和社会治理空间,构建起大湾区美好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陈勇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推动香港专业资格受到内地认可,有助于带动香港专业人才融入内地,积极建设大湾区,还可通过香港专业人士为内地企业带来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服务、技术等,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化,实现双赢。

隨着“澳车北上”政策的实施,澳门居民自驾进出内地更为便利。崔世平关注到,内地部分地方因未能识别澳门的车牌,导致车辆无法自助进入停车场。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为粤港澳三地经贸和人员往来提供更便捷的通关条件,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在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支付互联互通正在不断深入。“随着大湾区建设日趋成熟,将有更多香港人到内地及澳门工作和生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朱铭泉说,政府要持续推进大湾区支付互联互通,深入打造大湾区支付无障碍生活圈,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如今大湾区内地城市正逐渐成为许多港澳居民养老的首选之地,人们对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的需求大增。对此,朱铭泉建议,大湾区除了要建设更多的养老和医疗设施外,还应对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上学、就业、医保、社保等方面给予与内地居民身份证持有者同等待遇。

朱铭泉衷心希望大湾区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宜居宜业的热土,成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澳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澳门回归日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