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3月19日,“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学生赵某某,被其学校江苏苏州大学开除。
这一事件源于受害人历时半年多的调查取证,才发现是自己身边的多年好友赵某某所为。赵某某将多个女性朋友、学妹的照片P图后发在网上,配以羞辱、造谣、猥亵的文字,还在评论区泄露当事人个人信息。
这样的网络造谣、侮辱女性行为,只是当下一些网络乱象中的一种。
3月10日下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坚决打击谣言、有害、虚假消息;坚决取缔假冒仿冒的“自媒体”;全面整治“自媒體”违规营利行为。
现代社会,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占了相当大比例。借助网络,人们完成工作、满足生活需要、充实精神生活,但个别网络乱象,令整个社会不堪其扰。
失真、造谣的网络内容,误导受众,激化社会矛盾。今年初的“江西萍乡1888万元彩礼事件”,捏造得有鼻子有眼,扰乱公众对彩礼问题的正常讨论,给江西萍乡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更是屡屡杀人于无形,其中不乏大V歪曲事实,煽动网民,甚至故意去刺激伤害当事人。网暴刘学州的两位大V“真话哥”和“暖心姐姐”,一度揣测、污蔑刘学州动机,指责他不懂感恩、心机深、白眼狼,还挑衅一样到刘学州账号下留言。
流量时代,个别“自媒体”盲目以流量为信仰,哪里有热点就冲到哪里,哪种吸引眼球就上哪种,几乎不顾节操、不顾底线。炒作社会矛盾的有之,模仿校园暴力的有之,大量雷同内容彼此抄袭,加上平台的大数据推送模式,导致同类内容容易在同一群体中反复推送,大有“自媒体”账号“堆柴”、平台“浇油”之势,助推了负面信息的影响。
无利不起早,博取流量以变现,是部分“自媒体”账号“乱来”的动力。而“乱来”后逃逸容易追责难,成本较低,成为网络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本次专项行动,全面整治“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遏制“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直指乱象之根。
专项行动聚焦重点平台,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自媒体”内容都须以平台做桥梁。因此,平台应承担更多审核、审查责任,在前期截断违规、不良内容。毕竟任何一个能产生流量收益的“自媒体”作品,平台也能分享其收益。用四川话说,平台不能“吃饭垒尖尖,干事梭边边 ”,只享受好处不承担责任。而目前平台审查不严、处置不力,形不成威慑作用,这其中多多少少有对自己的“流量奶牛”们的顾虑。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才能牵住问题的“牛鼻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自媒体”,这意味着我国自媒体的规模巨大,问题治理不能期待一蹴而就。
事实上,“清朗行动”已非首次,作为一个系列行动,中央网信办在网络治理工作方面持之不懈,并形成从上到下的整体联动。
“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启动六天后,国务院新闻办于3月16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首部关于网络法治建设的白皮书,全面介绍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
网络空间的规范治理,在整体谋划、长期施治下,纲目并举,抓问题之根、牵“牛鼻子”,正本清源地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正走在一条久久为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