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睦平
近30 年的社保工作经历,让我见证了中国社保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使命任务,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保经办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让10 亿多人感受到社会保障这项事业的力度和温度!
作为亲历者、建设者、参与者,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它激励着我保持奋进状态,不断向前开拓。一段段看似普通的工作经历,可能就是孕育一个模式创新的起点,也可能蕴藏着社保人心系民众的情怀。选取其间两个小故事,记录了我日常工作的细节以及我的真实感受,与大家分享共勉。
2017 年年底,贾怀斌同志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伊始,就倡导用数据思维推进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用例证方式给部社保中心全体人员讲了一课,我们深受震动,紧迫感倍增。2018 年在湖北发生的“红安事件”,让全国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实质变化。该事件从表面上看是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之事,其实质是数据共享应用合作之痛。
当时,利用大数据比对辅助开展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各地还在探索尝试阶段。创建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获取信息数据比对资源同样不可忽视,要提前解决好“无米之炊”的问题。这个“找米”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
不久后,我就被抽调到部行风办,但“找米”这个任务并没有因我的工作岗位变动而“旁落”他人,所以就一边负责人社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制定工作,一边筹划如何主动“走出去”与有关部门商洽数据共享应用。印象最深的情形是第一次与某个有出行数据的部门会面,经过前期几番沟通,对方终于同意会面。我的任务就是要说动对方,本着双赢的原则,在保障双方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协助我们进行跨部门数据比对,筛查出享受待遇人员是否有出行情况,辅助验证其是否具备继续领取待遇的资格。
当时应该是10 月左右,当我们一行人与对方运行调度部门负责人终于面对面坐下的时候,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对方“心不在焉”的态度还是让我们心里一紧。既然来了,不管怎样,硬着头皮也要说完要说的话。在坚定自己的想法后,我先用拉近距离的方式聊“闲篇”。从老爹老妈的养老金说起,讲到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人社部门的责任;从为什么要进行领取待遇资格认证,讲到社保基金公平、安全的特性;从老百姓办社保事务的各种堵点、痛点,讲到目前顶层设计为之改变的举措,特别是正在采取的适老化服务创新措施。当然,对于出行部门,我也“吐了吐槽”,从春节回家买票难的感受,讲到不得已从“黄牛”手里买高价票的心痛历程等。我大概唱了快一个小时的“独角戏”,虽然对方也很礼貌地在听,但我却对“尴尬”的滋味有了深刻体会。正当我觉得可聊的话题快要枯竭时,对方终于插了一句:“你们有农民工数据吗?运行计划做不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他们终于找到了共赢点!后面的交流,我几乎不用再参与,双方专业人士开始深入地对接。
随后的工作稳步推进。第二年春节前,在两部门领导见证下,数据共享应用合作备忘录顺利签订,我们可以用出行数据辅助开展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了。对方还邀请我们参观了该部门全国业务运行实时监控系统,180 度全景监控大厅,着实震撼。随着双方合作的加深,出行数据比对增加了频次,并同步提供给地方,提高了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的及时性;我们也提供了相关核验信息,辅助该部门对“黄牛”行为进行有效限制。
这一次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工作信心,我们与其他部门打交道不再发怵,后来又陆续去了七八个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工作得到积极推进。这次“尴尬”的会面,只是当时我日常工作的一个小片段,现在看来却是社保数据共享应用合作的“破冰之行”。后来,除与国家人口库比对生存状态外,我们还探索与出行、就医等数据的比对,通过系统下发近亿万条数据,有力支持了各地实现领取待遇资格认证于无形。
近年来,国家强力推动信息共享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积极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通过部级层面“总对总”数据对接方式与近10 个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消除跨部门数据应用壁垒,建立并完善了部门间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形成良好的部门间数据共享生态。同时,大力推进人社领域跨层级、部内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部内外数据共享频次大大提高,新共享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及部内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大力推进,社保领域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已广泛地应用到各类经办管理服务事项,如数据稽核、数据认证、风险防控以及精准扩面、便民服务、电子档案、信用体系建设等,数据驱动的机制已形成,大大提升了全系统数据思维和理念,加速推进了经办数字化转型进程。同时,社保数据作为一类重要的数据资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价值已被社会广泛认同。
“尴尬”的体验已成为过去,但“尴尬”带来的“红利”,我们正在全面受用。工作中,当面对各种挑战时,只要坚定信念和方向,积极迈出第一步,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彼岸。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多次进入高海拔地区的出差经历,凭着较强的身体素质,我几乎每次都能很快适应缺氧环境,积极投入工作。但2023 年7 月的一次出差,却让我体验到了高原反应的“厉害”。每每想起,身体依然还会产生呼吸不畅的生理反应。
记得那是7 月的最后一周,为加大以案促改、以案为鉴的力度,提升高海拔艰苦地区县级经办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能力,由我带队的工作组一行3 人赴青海省,对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基金要情进行回访。达日县海拔高达4000 多米,要在这里组织召开部省市县四级座谈会,这个任务很具有挑战性。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对自己的身体也很有信心。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们和青海省人社厅一行人在西宁市登上了去果洛州的航班。1 个多小时的航程,随着离果洛州越来越近,机窗外美丽的蓝天白云逐渐变成灰墨色的云层,瞬间感到天地之间的空间被压缩了。天空中露出几处光线,斜斜地洒落在湿漉漉的地面,感觉逼人的寒气立刻就能席卷全身。
下机20 分钟,还未喘匀呼吸,我们就直奔果洛州纪委监委的会议室。听完基本调查情况后,又马不停蹄驱车2个多小时,直到天全黑才到了达日县。我们按部就班开始吃饭、入住、休息,此时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感觉,但大体似乎还好。我的心中开始隐隐有些担忧,这毕竟是我到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就醒了,感觉身体软软的。上午的工作按照来时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我的同事们查看业务信息系统,查阅有关业务办理凭证、要件,还走访了当地的养老金发放银行。我的工作主要是听汇报,然后与相关人员进行个别谈话,这也是我们从纪检监察部门取的经。通过这个途径,可以了解很多细节情况,有助于对要情的深度剖析,找准找全风险点。到中午,我已与5 位同志谈话,虽然已经有意识地放慢说话速度,但憋闷的感觉还是越来越强烈。
中午的时候,我明显感觉腿有些软,走路很小心,午饭也吃得很少。中午半躺在沙发上,从没有吸过氧的我也打开了氧气罐,但感受不到明显缓解。由于行程安排很紧,下午还要召开座谈会,我只好强打精神,与同事们商议要情复盘、剖析以及立行立改措施建议等内容。同时,我也在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好在他们都年轻,适应性比较强。青海省人社厅、果洛州人社局以及县政府把我们这次基金要情回访当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共组织了40 多人参加座谈会。
会议结束时,夕阳西下,为保证第二天上午飞西宁时间充裕,我们又驱车返回果洛州。一路上,和我同车的分管州长、州人社局分管局长显得很兴奋,一直在聊座谈会的体会感受。山路兜转,车辆一路向下盘行,左转右转频繁,我有些晕车,胃里翻江倒海非常难受,还不时与他们说话,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快要进城时倾倒而出。停车休息时,当地同事给我递水漱口,又给我找衣挡风,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身体难受不已的我,心里不禁涌出对他们坚守高原、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
离开达日县的前一天晚上,我因高原反应而坐卧不安,巴望着赶紧上飞机,赶紧回到呼吸畅快的地方。想想这几天朝夕相处的当地同事,还有那些援青援藏干部,切身感受到他们在责任和身体高原反应的双重压力下开展工作的不易,更不用说夫妻两地分居以及孩子无法照顾的生活常态。
在高原工作,是以生命为支撑的。这次难忘的经历,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地方多多给予帮助和支持,在推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一个地方也不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