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编写组
近年来,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9 年4 月,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安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职责定位、宗旨使命、目标方向、着力重点、任务举措、发展动力、条件保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服务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当前我们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但也要看到,新形势带来了新压力、新挑战,赋予民政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民政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018 年3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21 年9 月16 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文章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文章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
对于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了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2020 年7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调研,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在2018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根本保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政领域得到全面有效贯彻,必须把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民政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始终保证民政事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2 年3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树立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要求必须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统筹,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时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求各级民政部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政工作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担当新使命、新任务的明确要求。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工作有力服务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站在新起点上,民政工作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围绕中心大局着力拓展民政事业新的发展空间,自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谋划和推进工作,真正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开展工作,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优化力量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民政事业取得更多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成就,共同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既反映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追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021 年5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水利设施、移民新村等,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在位于渠首附近的九重镇邹庄村,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家中看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情怀、赤子之心,也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关系民生、连着民心”道出了民政工作鲜明的价值取向。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服务于困难人群和特殊人群,独特的工作内容和特殊的服务对象,生动体现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递着党和政府的为民之举、爱民之情,决定了做好民政工作必须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要有爱民之心。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重要论述,对民政工作更好服务保障老年人、低收入人口、困难群众、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对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好新时代的民政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开展工作,以扎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努力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社会建设关乎百姓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004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发展了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要求来推动社会建设。他还多次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要求守住民生底线、兜牢民生底线,“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社会建设领域相关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好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指引了方向。
民政工作业务多元,多数是社会建设的底线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比如,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福利、养老服务、慈善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相关工作,也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出发,深刻把握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这一重要特征,从政治高度明确了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民政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建设持续发挥兜底夯基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指明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方法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这“三个聚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重心,深刻阐明了民政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关心困难群体、回应民生需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战。为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强调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重点任务和脱贫标准,提出要“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强调要“精准扶贫”,明确指出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在有关脱贫措施“五个一批”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并在2016 年、2017 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把兜底保障制度从低保扩展到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明确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重要论述中,始终要求发挥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这为民政部门持续推进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机衔接,将1936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纳入兜底保障实现脱贫提供了重要遵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相应制度设计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兜住民生底线。这为民政部门全面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引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特殊群体。2012年12 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农村“三留守”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对残疾人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帮扶解困的方式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要求“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民政部门更好聚焦特殊群体、做好特殊群体服务保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2 年11 月15 日,面对中外记者,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以一句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关切的大事小情,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要求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提供的是公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婚姻登记到儿童福利,从社会救助到社区治理,从养老服务到殡葬服务,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皆为民生。民政工作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最能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时代发展同步,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性、服务性、精神性需求日益增加,对服务供给的可及性、精准性、公平性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全面升级,民政工作既要着力解决政策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要解决服务质量“优不优”的问题。这就需要民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紧紧聚焦群众关切,谋划和推进民政思想理念现代化、组织体系现代化、体制机制现代化、方式手段现代化,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选择性服务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推动民政政策更好落地落实落细,用心用情用力回应和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百多年来,党始终把民政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赋予民政部门神圣光荣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政职责作出科学总结和精准概括,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三基”论述准确阐释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
民生保障涵盖很广,民政保的是基本民生。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民政部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宗旨理念、政策原则、目标任务和思想方法,对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民政部门从社会救助、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等多个方面继续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对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织密兜牢各类特殊群体关爱保障网,为低收入困难群体、农村“三留守”人员、困境和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元化针对性救助,让他们基本生活有保障,对他们的关爱服务更暖心,让困难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宽广。
社会治理范围很大,民政抓的主要是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多次视察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围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提出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要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定位、政治保障、根本宗旨和实现路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规范有序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补齐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增强社区便民、利民、安民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基层治理方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服务领域很宽,民政提供的是基本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政领域相关社会服务,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强调殡葬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改革,不能掉以轻心,要健全殡葬服务管理政策法规,全面推进殡葬行业移风易俗,加强基本殡葬服务供给,依法治理殡葬服务和经营行为;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求“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强调地名有文化、有历史,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对地名这方面工作要重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民政工作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立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着力提升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普惠多元、公平可及、便民高效、统筹协调,努力实现服务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受益范围更加广泛、惠民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水平更有保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既从总体上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改革创新,又对社会救助、基层治理等具体民政工作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民政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指引民政工作持续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工作始终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创新回应大势、以改革应对需要,不断开创新局面、构建新格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民政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主责主业更加明确聚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民政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供给效率。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基层治理、慈善和公益事业、承担政府购买服务事项等。探索实施低保审核确认权委托下放、由急难事务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等改革创新,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在民政领域法治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底,国家层面涉及规范民政职能的法律9 部、行政法规18 部,部门规章45 部、行政规范性文件178 件,民政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11 项,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800 部,民政工作总体实现了有法可依。同时,围绕社区治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乡镇社工站建设、婚姻殡葬移风易俗等重点领域部署推进一系列改革试点,调动激发各地主观能动作用,全面推进先行先试,部分地方经验固化上升为全国性或区域性政策措施,以点带面推动民政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回望过去,正是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中,民政工作不断实现思想观念更新、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方式转型、服务效能升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巨大实惠。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必须继续坚持向改革要动能、要方法、要效率,以系统化为总揽、以信息化为驱动、以法治化为保障、以标准化为规范、以专业化为支撑,以国际化视野促进民政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工作高度关注,经常到基层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工作人员、专题研究解决涉及基层的重要问题,反复强调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资源配置要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基层,明确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基层工作的方法路径,以上率下树立起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民政工作服务对象在基层、政策落实靠基层、工作成效体现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尤为重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近年来围绕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探索新形势下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快构建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基层民政工作新格局,不断打通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资金投入,民政资金支出年均超过4000 亿元,民政社会服务设施从136.7万个增长到238 万个,民生兜底保障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基础性、托底性民生需求和基本社会服务需求。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通过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充实基层人员力量。大力推行信息化、科技化、标准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社会广泛关注的基本民生科技与民政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基本社会服务。
新征程上,民政工作承担的任务更重、需要保障的范围更广,基层服务能力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必须继承发扬党深入基层、依靠基层的优良传统,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基层民政发展路径,不断优化设施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壮大人才队伍,改进工作手段,全方位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确保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
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严峻复杂考验的清醒认识,对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民政工作服务对象特殊,服务机构多、资金量大、队伍多元,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堤坝、强化党员干部使命担当,从而守好用好群众“救命钱”、“保命钱”,预防冲击社会道德底线行为,维护好党的执政根基和政府形象。民政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建工作新气象引领保障民政事业新发展。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党的民政工作意识,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政治能力,旗帜鲜明讲政治。引导推动党员干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使之成为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顽强拼搏、努力奉献的坚强战斗堡垒。践行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坚决纠治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做好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政治监督、日常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确保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思想指引方向,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多的民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