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刘畅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刻把握形势的新变化、发展的新格局和实践的新要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论述。结合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16的现实要求,系统梳理习近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一系列新观点与新思想,厘清其逻辑理路和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创新性贡献,对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并不是生硬僵化、永恒不变的教条,而是要在实践中将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原则。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决定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坚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客观、具体、历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实践中独立自主地行使历史权利,依据社会历史条件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补充新的材料内容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列宁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4]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并根据本国的革命实践活动,独立地探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精髓,提出一系列重要看法和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也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并结合革命形势深刻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5]
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新发展与时代的深刻变革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6]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时代背景及其基本矛盾,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出无产阶级遭受奴役和剥削的实质,确立了谋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改变了无产阶级在旧世界观影响下愚昧无知的思想状态,为无产阶级谋求自由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列宁也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7]他结合所在时期的历史阶段、时代条件发生的显著变化,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境况的认识,依据这一判断,提出符合实际的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习近平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8]663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参照。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理论自觉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囿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革命实践中因固守“本本主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的时代课题,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革命形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真正在实践意义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局面。他更是依据革命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标识性概念,强调按照中国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9]1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结合国内外复杂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课题,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适时提出了“第二次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和运行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此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时代发展新要求,赓续党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深刻反思党百余年来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历史经验教训,归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着眼于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解难题、办大事,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与把握实现了新跃升。正如其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
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经久不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习近平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要求、新挑战,及时在理论上进行回应与诠释,形成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正确解答。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同频共振的过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启发和现实镜鉴,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难题的解答过程中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时代意涵。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把握好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并在回答时代变迁产生新课题的基础上形成适当的理论予以指导。习近平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并在同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中阐明其鲜明特色、简明扼要地总结出本质要求、依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创造性地规划出其发展目标和推进方式、在论证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注重的关系和重要原则中进一步探索出实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呼唤新的科学理论。如何扬弃封闭僵化前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弊端,超越对内剥削和对外扩张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思路与方案;在超越资本现代性弊病和社会危局中,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体制机制等,不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中找到现成答案。因而,想要解决诸如此类的社会发展难题和短板问题,要深化对新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的理解,在结合发展经验和汲取民族智慧中不断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再思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来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以形成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成果。
强化理论武装,为党不断取得胜利凝聚奋进力量。拥有科学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完成艰巨任务、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10]他注重发挥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指导具体实践。如通过开展多次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学习贯彻党在奋斗历程中探索出的理论创新成果,促使党和人民在坚定理想信念中保持鲜亮底色、在坚信价值理念中保持政治定力、在坚定道德观念中提升精神追求,以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来凝聚意志和指导行动,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形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以此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高扬思想旗帜,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正确指引。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1]如这一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道路上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辨明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在思想认知上肃清形形色色错误思想的影响,避免了出现思想混乱和发生颠覆性错误的危险境况;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实践上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等,生动诠释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挥出举旗定向、谋篇定局的作用。
保持国际视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习近平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列宁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提倡“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等思想观点,深刻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绝不能偏于一隅、脱离世界,应当坚持国际视野,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向未来并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向,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发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同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承担大国大党的责任。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出党和国家要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明确“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取向等,不仅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追求,也体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真理力量和光明前途,生动彰显出其世界历史意义。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指明实践发展要求。在正确把握中国实践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情形成正确的认识及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破题思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经过全面分析、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2]历史方位的变化需要以新的理论升华进行诠释。因而,结合我国仍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段性中心任务较之以往发生变化等方面的具体实际,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要求和理论生长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鲜亮民族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淌于民族血液和根植民族记忆之中的文化烙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自信自强的“根”。马克思主义要适应中国人民思想特质与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便不能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相割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具体,不断挖掘和凝练出诸如“民本”“和合”“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现代文明要求对其进行理论升华和时代阐发,将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运用到解答治国理政问题和世界难题之中,不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注入精神活力,更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沃土、彰显出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提供实践经验。
运用中国话语风格表达深刻思想内涵。习近平善于运用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话语来表达深刻的理论意涵。一是善于用喻来解释理论。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来阐释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时,便指出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13]提升了这一表达的说服力和濡染力。二是善于用典来阐发思想。习近平注重利用中国特色文化语境和文化资源中的生动典故、诗词名句等来表达其思想理念,如挖掘并活用“天下为公”“天人合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文化典故来阐述问题、表达情感。三是善于用事例来表述观点。习近平借典型的具体案例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表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关键问题和内在要求。如结合“苏共垮台”来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半条被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等,彰显出习近平对这一论述的深入思考。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特征、分析时代要求。习近平以宽广、长远的视野正确认识全球发展大势和洞察世界格局变化,吸收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新内容,揭示出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国际形势也日益突出的时代特征,不失时宜地从战略高度总结概括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代背景下要根据时代发展进步,变革实践和认识的局限,尤其是不合时宜的观念理念,“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8]34
分析时代要求中把握时代课题、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充分把握时代本质及其与我国发展的内在联系,以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来寻求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理论演绎空间。如为确保党和国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25-26,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自我革命、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思想回应时代呼唤等。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容、表达形式、话语体系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和创新,更能贴切反映当代中国的实践需求。
推动理论创新中引领时代潮流、强化使命担当。脱胎于伟大时代的伟大理论,要在同时代潮流的相互辉映中指导伟大实践、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在揭示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坚持以动态发展的理论来适应时代发展、引领社会实践。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出大国大党的风范担当。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造成的社会发展不平等、生态危机等尖锐矛盾,在实现自身发展时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整体思路,注重兼顾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切实可行的举措,将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向纵深。
明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出世界本质,并在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理论,指引人民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推翻压迫统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解决不同国家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始终保持开放和发展的特性等本质特征,满足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理解历史和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需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阐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4]“两个结合”是党在长期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解决中国问题的真实反映,凝结着党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历史地看,坚持“两个结合”,形成符合时代特征、扎根本土实际、契合人民利益的理论创新成果,党和国家事业便能顺利开展;违背“两个结合”,盲从跟风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不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规律,不考虑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党和国家事业便会遭受挫折。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发挥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不断回应时代和实践提出重大课题。
明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具体而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性力量”,[15]自觉坚守理论创新要尊重人民劳动创造、集中人民经验智慧、满足人民发展需求的根本政治立场和追求,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导向;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行动姿态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鲜明精神特征;不迷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在对实践不断认识和深化中更好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在聚焦党和国家前进事业中的问题、难题中找寻推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内驱发展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要保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思路,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工作方法;注重保持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在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
深化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认识。习近平从现实价值、内涵特征、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诸如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等科学命题和重大论断,不仅在话语表达上实现重大创新,更是表明其对这一论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同时,结合时代变化和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现实价值;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表明其具备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洞察全球大势和时代特征,加强同世界的交流互动中阐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定位和重要使命;明确“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科学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正确认识、科学揭示、准确践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认识。
拓宽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创造。习近平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伟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走上新的阶段。习近平结合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提出大量亟需解答的时代课题,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思想战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保持全球视野,深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和举措,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直面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需要和新要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科学回答人民之问;为实现由“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进理论创新,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回答时代之问。
形成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是党的鲜明理论品格和显著优势。正如习近平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如若党和国家只是简单地满足于现有理论成果和当前理论水平,便会滞后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影响党的基业长青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当代中国伟大实践,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在进行全方位概括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和论述了其体系构成和主要内容,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立足客观现实,总结出符合时代发展、中国实际和人民需要的规律性成果。如在突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明确党的自我革命重大意义、提出“三个务必”的执政要求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体现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整体布局、进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系统谋划等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进入深层次;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共识、擘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等方面体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实现新跃升。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服务实践。习近平指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17如若生硬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单移植、套用在中国社会实践之中,便会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窠臼,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甚至是掣肘中国的发展。基于此,习近平根据动态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科学研判和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等具体实际,并基于现实发展需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共同价值目标与积淀深厚且内蕴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习近平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为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正确价值引领。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实践。习近平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同时,他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思维范式和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内在地要求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更深层次的结合,在二者的自然兼容和双向嵌合中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指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创造条件。如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人类解放”等思想观点和政治追求,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等理想抱负,在实践中保持国际视野,注重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出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9]63这个成功不仅属于中国,更是具备世界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表现出的光明前景和生机活力,不仅以完善的制度保证为我国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基础,以主动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更是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并结合历史发展总趋势逐渐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改变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状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支柱。
为人类发展进步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身体力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战略举措,对全球共性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正确解答。如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出世界爱好和平国家普遍认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超越隔阂、缓和冲突、应对不确定性中成为引领人类文明交流的新范式;主动推动全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展示的美好前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在现代化道路上打造出中国样板、贡献出中国智慧、形成了新方案;积极构建国际新秩序,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示性概念,更是在实践中摒弃傲慢与偏见,以合作共赢替代国际社会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来推进全球善治,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进步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