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举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们的思想认识, 促进人们成为有社会认同感的人, 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都贴合社会特质, 这其中体现在社会公共准则、 法律制度、 道德等层面。 在体育教育中,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具有各自的规则, 每一个参与者, 必须遵守规则, 这是底线, 也是前提,否则你就无法从事该项运动。 体育的这种独特性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 有着强有力的育人价值, 是学生自律、 遵守意识和习惯的有效培养途径, 只有学会适应准则, 才能适应社会生存。
俗话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人心齐, 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些谚语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项目的特点, 还是练习的需求; 无论是教学的拓展, 还是目标的设定, 合作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懂得协作,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团队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完成学习目标。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能力, 因为我们都知道,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取得成功。
一段优美的舞姿、 一个强有力的奔跑、 一记潇洒飘逸的投篮……无不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 催人奋进, 振奋人心。 在体育教学中, 优美的姿态随处可见, 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瞬间和资源, 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之美、 姿态之美, 使其产生向往和憧憬的心理,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促进学生向美生长。
挑战精神包含三个层面。 首先, 它是战胜困难的坚定和面对世界的质疑, 指引学生直面艰难; 其次, 它是对自我能力的超越和突破, 它是人生中艰难跋涉成长过程的体现; 最后, 挑战精神受着性格、 环境、 教育等综合因素影响, 是成长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跟教育有着巨大的关系。 从体育的角度来说, 有着太多的困难需要展现出挑战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对体能、 技艺、 智能、 个性的潜能挖掘, 同时, 体育以其独特的外显性特征, 从视觉、 听觉、触觉等直观体验激发着人们挑战精神的展现。
郎加明在 《创新的奥秘》 中说: “对于创新来说, 方法就是新的世界,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 而是思路。” 创新是民族不断发展、 不断超越的灵魂和动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创意是不断被激发出来的, 这其中, 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说, 运动技能的创新运用、 比赛场上的创造性选择、 运动方式的创意改变等等, 都是对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创意精神和创意能力。
“一场足球比赛, 89 分钟时还落后, 90 分钟扳平, 伤停补时上演绝杀, 最后取胜。” 这样的例子, 在很多体育比赛中, 有着太多的重现, 无不让人动容和震撼, 赛场即人生, 体育悬念能让人体会这般跌宕起伏, 只要不放弃, 执着努力, 奇迹往往就在下一秒, 这是体育赋予的独特魅力。回到教学中, 教学游戏、 教学比赛, 都有着相似的情形,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理解生命、 热爱生命、 享受生命的真谛。
在本研究中, 从体育的角度来说, 智能一般是指参与者以自身智力为基础, 运用各种知识、 体能、 技能, 创造性地参加运动、 训练、 竞赛的能力体现。 美国的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 中阐述: “运动智能是人类智力的其中一项。” 体育智能具有隐形的特质, 在活动、 比赛中不易被察觉到。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其珍贵,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体育智能的提升,对学生的观察力、 记忆力、 想象力、 思维力、 注意力等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人格是指参与者在体育运动中言语、 行为、 态度、仪表等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 是人格主体的尊严、 价值、 道德品质的综合反映, 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 体育对人格影响的机制, 目前还处研究阶段。 有研究表明, 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脑结构 (Cotman 和Alkadhi 等学者研究),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是不是有直接效应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但无论如何,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正导向和人格魅力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游戏和竞赛两项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 也是孩子喜欢的环节, 利用这个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或现成的游戏、 比赛, 引导孩子对规则的遵守, 敬畏规则。让学生明白,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 都要遵守各种规则,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 敬重规则、 运用规则, 成为一个有着美好的社会认同感的人。
教师: “同学们, 今天我们进行了50 米跑的教学比赛, 张明 (化名) 同学由于抢跑, 违反了比赛规则被取消资格, 我也为他感到非常遗憾, 相信今后他会努力做好这一点的。 可是你们谁能告诉老师, 除了体育比赛有规则外,还有哪些地方有规则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交通、法律、 游览……” “那么如果我们要是违反了规则会怎么样呢?” “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对啦, 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懂规则、 守规则的人, 努力拼搏, 成为一个向善、 向美的好孩子。”
在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教师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配合进行练习, 可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的活动是盲目的、 消极的, 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比较低。 因此, 教师要设计具有明确目标指向性的合作练习,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做什么、 怎么做、 做成什么样, 再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性评价。
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 教师要学生两人面对面进行连续传接球的完整练习, 学生在练习中不积极, 显示出懈怠和无趣的情绪。 为此, 教师可设计任务目标层次,目标一: 看哪组同学能连续完成8 次高质量的传球; 目标二: 看哪组同学能在距离加大到5 米、 7 米, 依然能够连续完成8 次高质量的传接球; 目标三: 在两人之间架设一个直径1.5 米左右的呼啦圈, 看哪组同学依然能完成连续8 次高质量的传接球。 在三个目标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练习兴趣大增, 学生们不仅要保证自己完成好动作, 也要照顾同伴舒服接球, 无形中,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激发, 促进孩子们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注重自我, 关注同伴”,体会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体验。
体育运动中的姿态美无处不在,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标准的动作、 优美的曲线、力量的抗衡等等, 都给人美的享受[1]。 教师应在课堂中创造发现姿态美、 塑造姿态美、 展示姿态美的时机和平台, 使学生懂得欣赏, 产生向往心态, 并有意识地去创造姿态美,实现对自我的塑造, 形成积极的向美心理。
在 《体操: 山羊分腿腾跃》 单元教学中, 每一次课的完整或拓展练习中, 教师用手机记录下学生动作的精彩瞬间, 后续的室内课中, 在大屏幕上展评学生照片, 评出“最美小王子” 和 “最美小公主”。 评选过程中, 教师语言引导孩子正确分析动作的优美之处, 对每一张照片细致分析, 用感叹和赞美的语气激励孩子, 如: “你看小张同学腾起的空中姿态, 舒展大方, 潇洒飘逸, 简直帅爆了! 老师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以此激发学生对姿态美的追求, 促进学生向美生长。
追求完美、 超越自我, 是每个人内心底都隐藏的本质属性, 面对一次次挑战, 通过自身努力, 完成超越, 那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美的享受, 鼓舞着人, 激励着人。 在体育教学中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斗志,培养不服输和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教师可借助项目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等级 (每个等级可以再细分, 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让学生逐级挑战, 不断超越, 并采用过关和加分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突破自我的那份快乐和美好[2]。
在五年级 《跨越式跳高》 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中, 主要是完整练习、 考核达标、 挑战高度, 教师设计两个维度的分层, 分层一: 将全班分成不同水平层次的四个小组 (由高到低为A、 B、 C、 D), 每个小组设置两个适宜的高度;分层二: 分层递进, 比如, D 组的同学两个挑战高度都能通过, 可晋升到C 组进行练习, 并获得1 分的加分, 以此类推。 A 组的同学若都挑战成功, 可挑战教师单独设置的终极高度, 获得2 分加分。
在游戏和比赛中, 作战能力的五大构成因素中 (体能、技术、 战术、 智能、 心理), 智能是很难被察觉的, 具有隐形的特征。 并且, 每一个个体对待游戏和比赛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有所不同, 就像篮球比赛一样, 得分方式有很多种, 每个人的智慧选择都不一样, 能否准确快速判断场上形势, 依靠过人的技艺、 观察力、 注意力、 记忆力和视野等取得成功, 是能力的体现[3]。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等的培养, 促进学生在运动中准确、 快速、 巧妙、 智慧地创造和选择, 取得成功, 那将是无比美好的体验。
在多种姿势篮球运球一课教学中, 起点到终点相距20米, 教师设计了3 种不同的障碍, 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运球技术过障碍, 每一个障碍旁安排一名学生随机出示一张卡片 (卡片提前准备好, 有的是字词, 有的是加减题, 有的是图形……),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 并保持运球流畅,同时能说出卡片的内容, 为挑战成功, 获得加分和奖励。采用这种练习方式, 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 能够顺利完成练习的同学, 会获得强烈的快乐体验。
体育比赛之所以让人为之振奋, 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 胜负悬念就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要一方还有一线生机, 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奇迹往往就会出现, 这种跌宕起伏的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机会较少, 但是在竞技比赛中经常出现。 教师要善于组织比赛,营造比赛氛围, 合理搭配, 让学生在执着努力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跌宕起伏的美感。
笔者在一次60 米跑课的最后, 安排教学比赛, 先是通过语言引导和激励, 营造比赛氛围。 一声哨响, A 和B 两名同学并驾齐驱, 渐渐地A 开始稍稍落后, 但在同学的呐喊鼓励声中, A 没有放弃, 咬牙坚持, 在快要接近终点时,完成超越, 上演逆转取胜, 这是有史以来, A 第一次战胜B, 获胜后A 无比兴奋, 全班同学都为之振奋。 此刻的快乐体验无可言喻。
谈到人格, 是一个比较隐形的人的特质, 是人的很多表现的综合体, 会受到环境、 心理、 认知等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构建美好的体育课堂环境, 要保持教师自身整洁的仪表、 旺盛的精力、 满腔的热情, 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课中的人性闪光点, 加以放大, 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成为一个向善向美的人。
教师: “同学们, 今天在解铃系铃的游戏中, 张明同学看到李刚摔倒了, 立刻过去扶起他, 而耽搁了自己竞争的时机, 虽然张明这一组输了, 但是他们赢得了尊重, 胜负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你们都是优秀的孩子。” 课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中资源来感染学生。
体育的美丰富多样,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分析运动特质, 挖掘其价值内涵, 将课堂中的 “规则、 团队、 形体、 挑战、 智能、 人格” 等各种元素进行科学设计, 赋予其 “美” 的特质。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 科学设计方案、 有效推进活动、 巧妙引导课堂、 创生多样活动, 促进学生向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