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暖
左读范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杨葆春
各位朋友们:
我时常觉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是难以替代的。
朱熹曾说:“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看来,做任何事情的人必须得要有点精神,人必须得要有点物质之外的追求。
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日常生活更幸福。
陶渊明见南山的悠然雅兴,源自那点恬淡自得的精神;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从容,得于旷达洒脱的精神气质;袁隆平下农田乐此不疲,来自对科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不管是诗人,还是科学家,因有了点精神追求,平淡的日子便能跳跃着幸福快乐的音符。
普通人更是如此。人力车夫祥子,因有买车的希望,再苦再累,也生气勃勃、元气满满。后来,他没什么精神追求了,丧失了努力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日子过得无聊透顶。看来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的意义就蕴含在这两个词里——希望和等待。”丢失了希望和等待这点儿精神的祥子,如同行尸走肉,再也无缘幸福。
精神追求就像滤镜调色,让平凡的日子氤氲着幸福的光圈。
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顺境中不会迷失方向。在荣誉纷至沓来时,居里夫人没有迷失方向,她淡泊名利,把奖章给女儿当玩具,坚持探索,最后荣膺诺贝尔奖;瓦特在晚年被盛名宠坏了,在物质生活中迷失方向,汲汲于谋求个人专利利益,压制他人发明,在享受荣华富贵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可见,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能够帮助我们在顺境时擦亮眼睛,永葆初心。
精神追求,如车载导航明确地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逆境中不会一蹶不振。
面对逆境,内心的精神信仰能够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他们走出困境的信念。孔子周游列国,被人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但为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理想所鼓舞,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窘境。回到鲁国,编《诗》著《春秋》。“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仰望星空的孔子,听从信仰的召唤,坚毅执着,目光炯炯,笃定前行。
精神追求像一颗启明星,照亮灰暗的阴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愿每个人带着这一点精神,寻到平常的幸福,拥有顺境中的明澈,收获逆境中的勇毅。
(摘自“人民论坛”2017年9月15日,有改动)
亮点借鉴
演讲稿本质上带有较强的议论性质,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演讲稿时,要注意明确观点,弄清楚自己要向大家讲什么道理。要摆事实,讲道理,透过某些事例揭露事情的本质,达到使听众接纳自己观点的目的。
本篇演讲稿中可以借鉴的亮点如下:
1.针对性强,善于分析。题目就是观点,为了讲明道理,达到让听众接受的目的,作者安排分论点,层层推进,论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原因,每一点都通过举例进行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理内容无处不照应,富有现实意义。
2.举例说理,令人信服。演讲稿不能缺少举例,要把有说服力的例子恰当地放入说理内容中,让事与理互相补充、互相证明,使演讲稿更加生动,也使说理更深刻。本文所举之例,有古有今(如列举陶渊明、苏轼、袁隆平的例子),有现实中存在的也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如列举孔子、祥子的例子),有以正面事例论证的也有以反面事例对比的(如列举居里夫人、瓦特的例子),都服务于演讲主题。
3.语言精练,有感染力。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风格,比如庄重严肃、幽默风趣、深情感人、轻松活泼等,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符合受众的特点,让听众更容易接纳并认同。本篇演讲稿便充满理性,语言简洁明了,把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同时,本文在思想境界上也有很大提升,如“精神追求就像滤镜调色,让平凡的日子氤氲着幸福的光圈”“精神追求像一颗启明星,照亮灰暗的阴沟”等句,充满力量,富有感染力,让听众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性,并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为生命的绚丽而拼搏。
右写作文
语言应有“礼”
赵依诺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都听过孔子的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人若不知礼、不懂礼,是无法立足于世的,可见“礼”之重要性。而当前,能够展现中学生知礼懂礼、拥有良好素养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语言有“礼”。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以礼交流,以礼待人,以礼与生命共舞,方显素养之佳。在校内,我们有时会听到个别同学说话十分随意,很多语言不经思考便脱口而出,比如张口就给同学、老师起外号,比如语气傲慢或阴阳怪气,又比如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这样显然不符合“礼”的要求。在我看来,说话得体是中学生必须做到的,我们要有为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的意识。
语言有“礼”,是树立个人美好形象的必备条件。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但语言有“礼”,并不意味着语气一定柔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家喻户晓,他言语或直接或委婉,偶尔也不乏犀利,句句直击对手痛点,但始终有礼有节,而他高大的形象也因此树立起来了。我们平时与人交流也应如此,要讲理,要真诚,也要不卑不亢,如此方能在大家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相反,一个总是粗言冷语的人,自然是大家回避的对象,因为通过语言便能表明他是一个缺乏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人。有礼之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灿烂的阳光,会照亮黑暗,点燃希望。
语言有“礼”,是内心充满善意的体现。有时我们会觉得,一句话而已,说错就说错了,何必在意?但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随口的一句话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可能是很大的。我们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某个场合被别人开了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心里郁闷又生气,而对方却觉得自己并无恶意。事实上,开过分的、让别人不适的玩笑就是“失禮”,这又怎么能说是内心充满善意呢?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没错,再小的善事也要去做,再小的恶意也要拒绝。因为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语言有“礼”,是通向和谐人际关系的梯子。晋剧《芦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孔子的门徒闵子骞年幼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孩子,寒冬腊月却给继子棉衣里絮上芦花。闵父愤怒欲休妻,然而闵子骞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听后愧疚又感动,立誓此后待子骞为亲生。遇到如此不公的待遇,闵子骞非但没有向父亲抱怨,也没有对继母恶语相向,反而用自己懂礼又懂事的一句话化解了矛盾,让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可见,语言有“礼”可以避免许多纷争,可以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将“礼”融进自己的语言中,让善意长驻心间,让文明之花绚烂开放。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语言有“礼”的人吧!
【浙江海宁市海昌初级中学】
点评
这篇演讲稿联系生活实际,针对一些语言“失礼”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有“礼”的好处,思路严谨。演讲稿中举了诸葛亮舌战群儒、闵子骞为继母求情的例子,证明语言有“礼”可以增强人格魅力、促进关系和谐,经典且有力,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