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送小温

2023-04-16 02:13王晓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邮汪曾祺沈从文

王晓

1

我真正的课外阅读是从初中开始的。

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少年文艺》。这种刊物在偏僻的乡村很少见,我是如何读到它的呢?我们村支书的外孙,在本村联办的初中借读。男孩的父母在长江上搞船舶运输,他就寄养在外祖父,也就是我们村支书家里。他的父母给他订阅了一份《少年文艺》,我也跟着沾光。

不过这光沾得不那么容易。我有一件非常漂亮的蓝色滑雪衫,过生日姑妈送的大礼,一直没有舍得穿。这个男孩特别喜欢我这件滑雪衫,我们私下交易,我将衣服送他,他的杂志每一期都先给我看。我的课外阅读,关于爱和美的启蒙由此开始。

这本刊物给我展示了同龄人青春、美好、明媚的一面,很耀眼,完全不同于我闭塞、单调、艰苦的乡村生活。我不能清楚记得读过哪些篇目,但是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起来、丰富起来。除了《少年文艺》,我还读过《故事大王》《垦春泥》等杂志。那时候的农村孩子,基本没有课外书读,只是课堂学习,反正会写名字,会简单算账就能打工挣钱、种地养家,考学出来的凤毛麟角。这些课外阅读,带给我极大的幸福感、满足感。

我把能得到的刊物细细品读,反复读,把它们的营养尽可能多地吸收进去,这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让我以后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亲近阅读,渴望阅读,习惯阅读。后来我考上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这些课外阅读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2

到了高邮师范之后,阅读资源更丰富了。在那里,我迷恋上沈从文的作品,也大量阅读一些外国小说,《羊脂球》《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等。

沈从文的作品对我阅读写作的影响非常大,它吻合我少年时期孤寂的心境,更与我里下河水乡泽国孕育的沉静善思的个性接近。

還记得第一次知道沈从文,是从废纸堆里的几张纸片上,那是没有结尾的《萧萧》,沈从文的名字随之嵌进我心里。经年累月,我的目光追寻着沅水的吊脚楼、穿蜡染衣服的土苗女子,痴迷于湘江的人情风俗,感受着作者那颗宽厚仁爱的心。一本《湘行散记》是我出差行李箱里的必备,我还去湖南凤凰寻访过他的踪迹。有一年自驾,我从凤凰顺着沅水,一路寻找《边城》里的翠翠、渡船老人、唱情歌的大佬二佬。

1997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北京大学参观。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北大的悠久,未名湖畔令人浮想联翩,穿梭其中的学子更是意气风发……走着走着,在一处窄窄的门前我挪不开脚步了。门框上民族风情的彩绘在一墙爬山虎的苍翠里更显灵动秀气,门窄而矮,犹如家常院扉,门楣上“北大人文学院”的标牌让人不觉一怔——就是这里,曾留下沈从文的足迹,一位智者的足迹。

后来,我又迷上了我的同乡汪曾祺的文字。汪曾祺师从沈从文,文字中也有一份淡然、从容。汪曾祺不仅文章写得好,做菜也是一把好手。“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生活的诸般滋味在他那里,轻描淡写,又稳当安逸。他坚持不懈向外界讲述高邮故事,《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等很多文章都是以故乡高邮的旧时生活为题材,每一篇都让我回味再三。

3

我师范毕业,回家乡中学做乡村教师,前途迷茫,精神苦闷。看看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书,那些珠玉般的文字,那种惺惺相惜的师生情谊,读来温暖、亲切,内心得到很大安慰。那些书陪我度过许多寂寞的夜晚,也滋养了我的心性。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乡下漆黑的夜晚,在学生散去的校园,我囿于斗室,阅读就是我取暖的炉火。在这个时候,我还细细研读了孙犁的文章。孙犁的文字,平淡中有诗情,朴素中有炽热。原来,笔可以做犁铧,犁开故园底色,犁出人间深情。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下了一夜的雪,我也读了一夜《风云初记》。第二天,红日刺穿窗帘,外面一片雪白,我像一个长途跋涉者终于抵达目的地,酣畅而满足。

从乡村到城市,从教师到公务员,我一直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等鸡汤变浓的灶台边,在接小娃放学的小店门口,在一列列停停走走的地铁上,在久候不来的公交站台,脑子里有了想法,随便找个地方一挥而就。

汪曾祺有一首题画诗,也是他的心意之作:“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我想,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对阅读和写作乐此不疲的原因。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高邮汪曾祺沈从文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好歌好酒好高邮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江苏高邮鸭集团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