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的“反面教材”

2023-04-16 02:13周云龙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3年4期
关键词:反面教材姐姐子女

周云龙

母亲,是一所好学校。这个“好”字,要看做子女的怎么理解了,因为母亲绝大多数只是普通人,她们有缺点,有陋习,甚至会犯错,有时很可能还是“反面教材”。

教子女学走路、学说话、学做人、学做事……这些常规项目,每位母亲都会全力以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我的妈妈,和以前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大字不识一个,仅仅勉强认得钱币的面值。估计也不认得,只是记住了它的规格、图案、色调等等文字之外的信息。所以,妈妈不可能教我认字、作文,她也从没有给我讲故事,说道理。

但是,不得不承认,妈妈教会了我许多。直至现在,老人家九十多岁了,她依然在言传、身教。当然,有时候只是一本“反面教材”。“反面教材”也是教材,她给我的启示是正向的,她带来的心灵触动是积极的。

每次我从省城回去,妈妈都会早早起床(平时她也会睡会儿懒觉的),点柴火,煮早饭。然后,一次一次地、慢慢地踱进我的卧室,并不说话。其时,我可能半梦半醒,闭着眼睛,但能感觉到她的十二分小心。时至九点,妈妈终于憋不住:乖乖,不早了,起来了,饭冷了。

我从几百里之外赶路回来,我从文字堆里挣扎出来,就是想彻底放松一下的。可是,妈妈的唠叨,总是扰人清梦。我只好极不情愿地起床,配合老人家吃完早饭。早些年前,我还是不乐意“配合”的,甚至会顶撞她几句嘴。

妈妈床前叫醒的画面,时不时地会在我的大脑屏幕上闪回。而我获得的启示也越来越明晰: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边界感。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频道、轨迹,在健康、安全的框架里,尽量不去干预子女,即使是好心善意。

儿子在国外留学,我们正常的联系通道是微信。爱人每天关心儿子的运动步数:少了,担心在睡觉,闷在室内,不好;多了,又想知道去了哪里,是不是安全。问得频了,儿子当即关闭运动数据。我比爱人心宽一点,知道给孩子一些空间,学业的事不问,择业的事不管,热点的事不议。但是,往往还是忍不住追问:吃了吗?今天吃的什么?睡眠怎样?问得多了,儿子烦了:能不能每天少问这些无聊的问题?一句话,堵住千万个问,真的是“一言九鼎”啊。自以为很有爱的我,只好闭嘴,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

怎么和孩子有质量地交流?妈妈没有教我,也不可能教我,但是她以她老套的、惯常的方式,警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管住嘴”,不要唠叨。后来,在心理学者那儿又听到一个“八字方针”: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妈妈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习惯对自己狠一点。现在,衣食无忧,而妈妈勤俭节约的惯性强大,什么都抠,什么都掐。饮水,要用免费的井水;电器,能不用皆不用。天热,关着空调,晃动扇子;天冷,穿成“套娃”,拒开暖风。给她买吃的喝的,她都省到过了保质期才胃口大开;给她一些零花钱,我每次都特意取出现金,而她零取整存,转身又让妹妹存到银行,说是最后要留下一笔。看她冬天缩手缩脚,这边喊疼那边喊酸,一遍遍好言相劝:你空调打开,温度高一点,血液循环加快了,哪会这疼那痛的。姐姐看破也戳破:你要她开空调,那不等于送她的命。命重要还是钱重要?我们将来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妈妈以她自討苦吃的生活模式教导我们: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人生不是以苦为乐,活着的意义,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两年前,姐姐回来照顾年老体弱的妈妈。本以为是子孝母慈的一幅幅和谐场景,哪知道屋檐下的“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姐妹们每天视频聊天,相谈甚欢,妈妈耳朵有点背,却不甘被冷落:你们有说有笑的,瞒着我老太婆干什么?妈妈喜欢稀的饭、咸的菜,姐姐只好分别烧煮、盛装,妈妈愤然不解:你怎么长这么大的,不都是吃的我做的饭、烧的菜,还跟我分开来吃?你现在开始嫌弃我,你还把我当妈妈了?上纲上线,姐姐几次被老母亲气得涕泗横流。擦干眼泪之后,姐姐进入自我反思环节:我们将来有命活到七老八十,一定要知足,要惜福,要自觉,不要给子女添堵,不能给后人找麻烦……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价值取向,自然难以与现代文明同步、合拍,他们不可能提供或始终提供“正确”“标准”的生活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正是年轻一代反思的空间、成长的空间。

人生这一场修行,不全靠“他教”,更需要“自悟”。老母亲的“反面教材”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人不要轻言改变世界。很多时候,你连身边的人,哪怕自己的亲人都很难改变。父母改变子女,子女改变父母,都没那么容易。不过,面对矛盾(对抗)和问题(差距),我们可以试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思路。“老大”不努力,“少壮”徒伤悲啊。

编辑 东篱

猜你喜欢
反面教材姐姐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认识“黑”字
十声姐姐等
浅谈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