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 何鑫 李思琛 赵艳
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开展“微党课”进校园、校园“微党课”比赛等活动,满足其思政教育需求。拓展第二课堂,红色讲座送进校园。推动本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并以更受学生欢迎,更自由轻松的氛围开展各类活动,在校本课程之外,拓展出第二课堂。邀请本地各大高校师生参与,并将讲座打包为移动形式,送入各高校校园。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教育形式,也提升本地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配合多媒体视频、抖音、公众号等线上推送形式,不断扩大讲座影响范围。组建红色宣讲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重要的自我锻炼平台之一也是激发学生热情,碰撞创意火花的灵感源地。为更好地利用馆校合作平台推广本地红色文化,学院学生组建红色宣讲团并对宣讲团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讲解的基本技巧,红色革命斗争史等,利用高校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将红色文化以点带面地推广出去。通过培训红色宣讲团,组织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巡展,将本地红色文化送进更多的单位、社区、学校等。
对红色文化基地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挖掘整合有待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其一,高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没有深入挖掘其真正的精神内涵,从而导致参观学习的实际效果较差;其二,红色文化基地的宣传形式过于传统,依然是以空洞枯燥的说教为主,缺乏真正的实地实践,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去理解体验其中的精神内涵,导致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功能未能发挥最大作用。大学生实践服务团队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学校实践活动多集中为志愿服务,目前多数高校未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无法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实践服务团队与红色基地的合作过少;其次,红色基地没有与各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机制,给大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提供的机会较少,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
社会高速发展、人员分工不断细化以及人心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浮躁,没有足够的研究耐心以及研究热情。为此,在保护、开发中存在对红色革命实践教育基地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的文化特色定位不精准,缺乏对基地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规划和体制设立,对于红色资源整合与有效传承弘扬发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具有深厚的育人功能,但由于现如今社会不断高速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宣传有限,例如西安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基地,缺乏一些宣传,未将时代青年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进入“互联网+”时代,要重视网络技术的作用,但很多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未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建立烈士陵园红色教育模块的宣传力度较小,未能开辟红色资源网站及专栏,开发相关软件,从而使得一些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未能被充分的熟知以及挖掘。
高校与红色资源基地的协同性不够。当下高校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互动性不够,高校主动联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协作育人的机会不多,覆盖面积小,不能涵盖某一所高校;在学习、理解、挖掘红色文化时大学生缺乏平台渠道,无法掌握真实历史人物及事件,增加传承红色文化的难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主动到高校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和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活动不多,未能将红色基地的红色育人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要实现红色教育基地的校地共建,首要在于红色教育基地能够为高校育人提供必要服务资源,只有基于高校需要,基地满足的合作基础,才能实现真正实现校地共建。因此,校地共建机制前提就是实现基地自我价值提升,只有需要主体积极介入,校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建设,才能实现提升建设的精准性与科学性。要深挖红色革命故事时代新内涵,西安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多以个人事迹或者革命事件为主,历史背景、地域特点等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体系复杂,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泛,在进行呈现时要在巨大的知识海洋中有针对性地阐述红色教育基地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多为烈士事件,新时代意义颇深,需以现代化方式进行呈现。因此基地文化内涵展示上需要对于全市红色教育基地基本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寻找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考虑校地共建高校的特色,突出开发特征,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结合资源特点与受众特点优化表现形式,提升教育基地影响力与高校学生的接受性。
如果说校地共同开发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资源是共建机制前提,那么新时代背景下强调社会文化的融入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开展校地共建的动力与初衷。因此,以校地共建作为思想政治改革的新途径新方式,高校必须结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与合作共建基地的资源情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构建校地共建的新型模式。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思政教育与红色教育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各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重视红色革命精神的作用与意义,自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地激发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是思想的创新,是需要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因此不管是高校走出去还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走进来,二者的融合离不开双方工作人员的交流与互动。
校地共建的开展是一项系统长远工作,其发展不仅仅依赖于高校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互助合作,同时还要依赖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从组织、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共建进行科学管理与要素完善。如何让高校大胆放心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活动,如何让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走进校园,焕发时代精神,是高校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管理部门所要不断努力的事情。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校地共建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在于建立组织保障,“过去那种主要依赖组织严密和权威、依赖个人影响和威信来支撑红色文化教育的组织模式,必须放在新社会新时代转的大环境下进行评价和改正”。从根本上而言,校地共建涉及两个不同主体,需要教育相关主管部门构建完备且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厘清基地与高校的责任与地位,规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彼此衔接与有效运行,携手形成教育共同体。因此,西安市文化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要联手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校地共建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以遵循高校学生认知特点、高校思想教育规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科学管理需要为出发点,制定相关共建协议与制度,建立健全奖励与考核评价制度。
综上所述,将红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校地合作机制,不仅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接受到良好的红色文化的熏陶,还能够树立良好的革命精神,大学生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更能够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