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刚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瞩目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积累支撑,更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研判和把握国内国际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形势、演变趋势和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在意识形态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中充分彰显出中国智慧。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南。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需要,近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出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展开了系列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问题。
学界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和形势的理论研究,其实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断的学理解读、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这一问题的科学应答。价值论研究指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观点出发,论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基于传统赓续的历史视角,分别考察了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新时代十年间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就与经验,从承继优良传统的角度论证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三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视角,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六个事关”(1)“六个事关”是指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参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定位,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表现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精神基础、引导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2]。形势论研究对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其代表性观点从风险挑战的角度入手,提出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回应国内社会转型[3]、国际格局调整[4]、信息技术革命[5]的现实要求,是应对前述因素导致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必然选择[6]。
学界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规律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赜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内核和实践本质,深刻阐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内容论研究是从“做什么”的角度直接回答这一实践活动“是什么”的问题。着眼于整体性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范围。同时,更多学者聚焦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具体性研究。这类研究既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7]、高校意识形态教育[8]、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9]的研究,也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研究[10]、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意识形态治理内容研究[11],还有围绕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工作目标的具体内容研究等。在何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域中,学者们还论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规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九个坚持”(2)“九个坚持”是指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规律性认识,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规律论研究多是以解释说明经实践检验的“九个坚持”为侧重的研究。另有学者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一元主导和文化多样并存、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与物质利益相协调、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规律[12]。还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本质关系,规定着实践活动秩序和必然趋势”,可从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中来把握[13]。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要服务现实。一直以来,学界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时,非常注重问题导向、实践取向、创新指向,探讨并解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和方法路径的系列论述进行理论解读与阐释。代表性观点认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原则包括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固本培元、守正创新,重在建设、立破并举[14],做到疏堵结合,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阵地建设,注重能力提高,争取内外联动等[15]。其中,学者们围绕创新进一步研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路径包括既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既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又不断改革创新,既坚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又善于进行国际比较,既坚持因势而谋又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6]。另一方面,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与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创新方略。学者们重点分析了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饭圈文化”、弹幕文化等国内亚文化,以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数智技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以讲清楚、说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旨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深化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和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共同决定了这一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应当常论常新,及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此外,既有研究有待强化整体性和贯通性,相对缺乏基于广义理解、采用战略思维、立足宏观层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探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时代发展特征和中国改革实际,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价值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同时也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的重要方式。新时代面对世界多样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隐藏于文化之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无处不在,对我国的根本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17]327面对如此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以及对国家根本制度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18]309。以突出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展现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9]153,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9]91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还是国家制度的有效执行,都需要有强大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9]153,“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17]60。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更好地激发国家治理实践中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重大风险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17]81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科学洞悉并勇敢直面各种风险,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将各种风险挑战积极转化为发展动力,进而不断增进国家治理效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彰显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略价值。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高等教育是赢得青年和赢得未来的重要路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7]377。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作指引,这就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7]379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331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课有纪律。高校课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向学生传道主流意识形态,关乎青年学生对立什么样的德、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回应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并给出了具有辩证思维的创新性回答,体现了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创新性分析,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国家治理实践中,意识形态工作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相关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特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形成的诸多相关重要论述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
在党建工作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实际,注重党建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对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20]314-315增强全党同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刻体现了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耦合性,在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方式方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进一步增强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实效,也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其二,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国际影响力。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防御国外意识形态攻击,同时也是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能力的客观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18]318将国际传播能力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仅是对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的丰富,也是对党委(党组)如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时代要求的最新研判。其三,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由谁来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1]4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与发挥,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党的统筹规划,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层把握。
文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2]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鲜明地指出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引,坚持遵循文艺工作规律和把准正确政治方向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23](27)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历程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科学推进文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的中国智慧,彰显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思维。处理好两个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挥文艺工作的突出作用、推进文艺工作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4]以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文艺工作的科学方向,同时在文艺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1]33党的教育事业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教育工作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20]348相关论述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遵循教育规律,凸显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工作的本质性特征,在教育创新发展中彰显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和活力。
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实践领域处理好教育改革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5]“九个坚持”体现了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这种深化的规律性认识深刻地反映出意识形态工作对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融合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对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也离不开对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形成的诸多重要论述,深刻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信任、接受意识形态工作,将科学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思想与实践行为,其中包含着众多影响因素,叙事方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特有范畴,如何表达意识形态,以什么样的方式解释传播意识形态,这都与意识形态叙事具有直接关系。
首先,意识形态叙事遵循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规律。“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313“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要求以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方式和交流习惯,让人民群众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创新理论,这既反映出对意识形态叙事规律的科学把握,同时也深刻解释了意识形态工作中人民民主叙事的话语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视角下,意识形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文化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与人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自身的延续以及生存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劳动实践的特点,是人们生存方式的一种突出表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而言,意识形态工作的生成体现着一定时代、一定群体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方式,是人们在探索提升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凝聚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习以为常的叙事方式和叙事习惯,进一步创新叙事表达的方式方法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其次,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叙事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9]15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叙事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多讲百姓能够听得懂的故事,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让意识形态工作更接地气,把基本原理转变成生动的道理,让意识形态工作叙事更能体现人民民主的特点,将意识形态工作叙事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实际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意识形态工作入脑、入心。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20]408。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涵,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文化力量的深刻把握。
其一,立足文化视角,形成对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的科学理解与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臝之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18]460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并理解各国的意识形态内涵与实质,求同存异,确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充分展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国改革发展智慧的结合,凸显出对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科学理解。
其二,坚定文化自信,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20]312。坚定文化自信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17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的力量,为进一步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其三,坚持文化自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文化动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必然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自觉与中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发展大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不仅是中国改革发展大势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重要文化滋养。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基础上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会反哺和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项事业,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动力。从文化自强的角度而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遵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发展逻辑,同时也要积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文化事业同向同行、协同创新、互相滋养,不断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动力。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各种交往的壁垒。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9]299。因此,不仅要看到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也要看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相通之处。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与各国人民的心愿连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突破意识形态壁垒,是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深层解读,是对意识形态深层蕴涵和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认识。也就是说,“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24]。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面对不同文化交锋的敏感地带,也需要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敢于亮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7]328不同地带意识形态工作运用不同态度和方式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也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创新性回答。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凸显人民群众内心的普遍情感。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生存方式有所差异,生活习惯也各有特点,但是蕴含于人们心中的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普遍存在的。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讲清楚故事中人们的普遍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普遍情感的感染和感动中,进一步拉近不同群体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丰富,工作场域复杂,工作对象多样,这些特点都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充分展现了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提供了时代方略。
新时代,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较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蕴含着诸多理论意涵和中国智慧,展现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化认知和科学理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1]44。良好的网络生态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面对这项要求,需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7]336,“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17]337。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源于人民对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需求,同时也服务于人民群众互联网工作守正创新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保障人民群众言论自由、信息获取自由的权利,是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同时,新媒体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多及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增大,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良好的网络生态提出了较大挑战。“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17]325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既是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的最新研判,也是对相关挑战应对策略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性探索,反映着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尤其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是网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理解互联网思维,诸如把握互联网主客体特点、运用大数据技术、增强用户黏度、优化用户体验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导向、工作机理、内容价值、方式方法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蕴涵和战略指向,不仅明确了积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习惯,也指明了要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对此,要更加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提炼并总结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将其作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构建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建设的视野创新性探讨意识形态工作的守正创新规律。
一方面,以文化滋养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0]18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文化动力,充分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深层规律的科学把握。这就要求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参与者要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层滋养。比如,从中华文化历史的角度,理解拥有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中如何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呈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如何引领文化发展,又如何在文化的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重要动力,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深厚滋养。
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0]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科学理解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辩证关系,充分展现了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密切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科学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二者的深度融合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26]219。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复杂,需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协同化创新。构建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队伍。也就是说,“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27]。
在实践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统筹发展行政、行业、社会多支队伍的协同创新、共同用力,在理论研究领域亦是如此。“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9]154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理论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这就需要各方理论研究和宣传阵地协同攻关、同向同行。具体来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提升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课题协同攻关、队伍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支队伍的合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大领域的队伍实现协同创新发展,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经历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大事,意识形态工作在其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思想凝聚与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建百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厚历史,把握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风格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可以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明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进而为接下来如何通过守正创新统筹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方略提供指导。不仅可以推动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还可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