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炜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市政道路设计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设计内容包含了线形、纵断、横断、路基路面、交通设备、排水防护等各个层面,重点影响我国整个市政道路后期的建设水平和通行能力[1]。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稳固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出行方面的需求,从而增强市政道路建设水平,健全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变成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方向。
市政道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所以它的设计工序极为复杂。市政道路的首要设计难点在于设计师需要实现科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还需要顾及设计工艺具体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工程实际建设与设计方案的一致性[2]。
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时,通常对于城市后期的发展路线与城市发展定位无法明确知晓,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整个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无法跟上城市发展水平的步伐,使得道路布局的合理性被日益削弱,从而使得道路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与能源浪费的情况,与国家推行的节能低碳建设理念相违背,甚至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市政道路在应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市政道路与公路有一定区别,它的涉及面更广泛,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性也更强,如绿化、给排水、暖通、电力等,每个专业设计人员常常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从而使得整个设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地下管线的影响,若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未与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就无法了解城市管线的走向,施工过程中一旦损坏管线,必然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度与周围市民的日常生活[3]。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市政道路规划的涉及面较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因为处于城市区域,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多样化,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难以达到以下几点[4]:(1)经常对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道路工程项目的重点应用对象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结构等相关信息;(2)充分考虑建设四周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的影响,尽可能制订一套集科学、合理、经济为一体的设计方案;(3)明确知晓不同施工环节的实际施工情况,从而有助于提出高质量、高效率的施工设计理念。
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市民出行时感受到舒心、舒适,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携的道路体验感。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既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也要提前预判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市政道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属于方便之路,但在特殊情况下便是命脉之路,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从而确保道路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维持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具体情况实施工程作业,尽可能实现环境与工程项目的两全其美。在特别的地理环境中,要结合地形地势与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方案,确保规划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除此之外,要依据道路沿线的规划标准、用地性质、地形地势、交通特性、社区活动、街道需求以及城市景观等条件,赋予道路不同的功效和特征,要依据现有的功效划分实现个性化设计,并且充分考虑车流量、人流量、客流量以及物流量等各方面因素,确保道路交通的各方面协调、稳定、规范化发展[5-6]。
为了保证市政道路能够满足市民对出行的要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将市民的出行顺畅情况放在首位。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的道路规划关乎于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市政道路的建设不仅与市民的出行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设计市政道路时要考虑到城市广场设计、街道、旅游景区、商场、学校等因素。一旦市政道路规划不合理,会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与资源利用,无法充分发挥市政道路的作用[7]。目前,我国市政道路设计忽视了对交通工程和其他专业的设计,导致市政道路整体规划布局中欠缺合理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出行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这进一步增加了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难度,往往存在着种种弊端。
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最主要的受益者当属城市居民,市政道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因此,道路规划过程中有必要着重关注人性化建设。但目前市政道路的建设在人性化方面的设计较少,忽视了市民的出行需求[8]。因此,在设计规划时,为了充分体现出市政道路人性化的特点,应当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同时还要体现出城市与道路的文化特征,从而体现出城市的特点。
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长期缺乏增加机动车道的意识。近些年,随着时代不断更迭,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提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质的飞跃,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多,交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道路拥堵的问题层出不穷[9]。为了缓和交通压力,缩短交通堵塞时间,降低交通堵塞的发生频率,一些城市采取盲目拓宽机动车道路的措施,然而伴随着机动车道路的拓宽,土地面积占有量也在持续扩大,使得本不宽裕的土地资源愈发贫瘠。
另外,在规划道路岔口布局时缺乏长远性。交叉口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市政道路实现转换和汇集,车辆在交叉口周边的行驶速度较为缓慢,通行能力较差极易引发道路事故[10]。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道路建设初期设计人员的关注重点在道路建设方面,忽视了对道路配套设施的规划,道路两侧排水系统不健全,使得道路极易被水淹没。市政道路建设具备功能性更强、道路联系更紧密、规划设计难度更高、施工周期更短的特点,并且市政道路建设属于政府民生工程,会出现赶工期的现象,使得道路建设工程常常存在质量不达标等各类问题。当道路建设规划中缺乏科学性时,极易造成道路基础建设缺乏稳固性,如地面出现裂痕或者突然出现沉降的情况,不仅对出行市民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更会使政府部门的形象一落千丈,难以重获市民的信任。
市政道路规划时,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城市后期的发展规划和方向,联合城市将来发展情况,熟悉道路构成的条件,在建设道路网时,要以预判道路交通流量为主导,对道路横断面实行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备。
针对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现状,精通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设计人员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政道路建设环境,在现代化市政道路建设背景下,需要设计人员不仅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深度了解,还需要对各个相关专业的内容都有所认识,现代化道路建设更考验设计人员的全面综合实力。
在市政道路布局规划中,设计人员常常会忽略某些细节设计,导致工程后续阶段问题频发、资源的浪费以及道路竣工后的通行体验感大幅降低。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关键问题:
1)重视道路网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新建道路与已存在的道路之间的契合度。在市政道路规划布局中,道路的起始点和重点管道线路分布状况要与现有道路保持一致,路面衔接处要尽可能平缓,防止存在路面起伏波动较大或者是突然的拐点。
2)市政道路的交叉口由于承载的通行压力较大,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城市的道路网常常分布较为紧密,交叉口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市政道路交通安全性与顺畅性,市政道路岔口的布局需要强调交通渠化、交通设施的后续完备和交叉口安全视距呈三角形的设计模式。
3)市政道路工程由于设计层面较为广泛,往往需要对其投入大量的资源,设计人员需要在保证市政道路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由此可见,在实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方向,并且围绕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将城市化进程发展视作道路规划的重心。以此保障市政道路的发展朝向积极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进一步增强我国市政道路的通行功效,实现道路交通作用力的充分展现,进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