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4-16 01:52胡承波佟恒瑶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绿色

胡承波,佟恒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3100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愈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现象与时代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纪,扩散于19世纪,流行于20世纪和21世纪”[1]。“现代”指向实践活动的目标,“化”指向现实中的实践活动。现代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社会样态,而是一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该阶段既出现了市场化、工业化等传统概念,也出现了生态化、智能化等新兴概念。这是对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要素的概括,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同时,现代化进程也是这些要素不断演变的社会建构过程。这些要素的发展就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重要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包括上述要素,更重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发展性和世界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努力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写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模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价值遵循。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水平的生产力,又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3]。

生态现代化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转向注重人类周围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良好协调同步,同时,又将生态理念渗透到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4]。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重要一条,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中重要一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中重要一战,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概念,建成美丽中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足以彰显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还以群众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突出创新驱动,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逻辑

生态文明是针对当前出现的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和水、土、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反思的产物,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放置于平等的地位,使经济、文化等与自然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体现了中国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进而实现美丽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第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社会历史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历史上,国内外存在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导致经济、政治和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例子。如希腊等地居民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乱砍滥伐,土地失去了养分不能播种,渐渐变成了荒地。史料记录中,月牙泉和河西走廊都曾是水草丰茂的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入国外的见证者,但是由于毁林开荒、填湖造地和乱砍滥伐,导致土地沙化,畜牧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政府逐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力度,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时也保护了部分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利用自然界丰富的资源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要以自然社会为前提进行发展。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要突破单一注重GDP增长的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发展经济,以科技创新带动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循环式的整体系统,单一治理会割裂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统筹保护、统筹修复、统筹管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6]。合理规划国土开发布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加强生态自然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第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群众基本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愈加提高的重要内容。提高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确保生活产品安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遏制水质恶化趋势。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做好城市工作,因地制宜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第五,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以提供可靠的保障。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出现流于表面形式的整治。建立和完善保护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如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监察制度等。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保护生态系统。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惩重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坚持绿色低碳的消费和出行,形成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的认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营建爱护生态环境的风尚。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生态文明内容与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相结合,带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建立良好生态地球的全球共赢观。整个人类社会是命运共同体,气候恶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愈加严重,世界各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中国充分体现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与各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成果,交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经验,与其他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巴黎协定》有效实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路径

3.1 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全社会要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群众自我主体意识较为强烈,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全社会应当认识到保护生态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全社会要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要认识到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秉持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遵循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承担保护自然的重要责任。全社会要严格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7]。广大青年应该稳妥地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奔跑,培育大学生爱护生态的责任意识,不仅是为现在的社会负责,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3.2 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广大群众在有着尊重生态、保护生态、爱护生态的意识之时,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社会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会出现华而不实、买而不用、随意置之的浪费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逐渐会打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环境破坏、资源紧缺。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的消费观。例如,拒绝穿戴有动物皮毛的服饰或物件;要在自身的经济接受能力之内消费,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节约资源;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3 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

一是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科技创新力的竞争。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企业要顺应国内国际发展局势,不能固步自封,要利用新兴科技手段,为企业注入活力,带动企业绿色生产。引进科技成果,增加废物回收利用率,促进循环发展。树立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带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谋求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实现共赢。

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除加强科技创新之外,还要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排放气体的标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注重使用清洁能源,中和排放的废气或废物。企业回收危险废物时,要加入相关化学用品进行中和,尽可能减少污染。正确处理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洁净能源工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提倡垃圾分类的理念,鼓励号召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活动,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重处理农村水源问题,提倡“厕所革命”,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3.4 构建社会良好生态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政府要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制定鼓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表彰“企业绿色清洁发展领跑者”。建立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网络,主要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公园。地方政府要关注本辖区内的生态环境,增加资金整治社区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营造健康有序绿色的生活氛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从生态系统出发,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的稳定性,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溯源性,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二是扩大生态文明宣传。在大数据时代,运用新兴传媒和互联网技术传播生态文明,无疑具有省时便捷的效果。运用网络进行宣传,不仅能够让群众和企业及时有效地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情况和政策形势,还能够收集来自社会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开展生态宣传工作。建设生态保护基地和生态宣传平台,制作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并通过该平台发布征集相关画报、广告和小视频等,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注意规范网络宣传平台,严格筛选宣传生态文明的视频,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创新生态文明的宣传方式,引领社会思潮。

三是制定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8]。严惩企业污染排放不达标准、滥用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排污企业责任意识,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机制。公众要遵法守法学法用法,同时要勇于制止、敢于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督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作用,成立环保监督小组,一旦发现违规现象,要严惩不贷,绝不容许破坏环境的现象存在。“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9]。

3.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探讨全球治理模式,“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的承诺,彰显了中国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碳中和”制定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倡导多边主义、多边合作,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各国共同携手,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

4 结语

中国决不能走欧美国家破坏环境发展的老路,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