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鸣
中国水彩画大家陈坚在《当下中国水彩画艺术现状与未来》中说:“大部分创作者仍然沉浸于对某些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的摸索和训练之中,满足一般性的写生、小风景的反复摹写,使艺术创作长期陷于俗套之中。”这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国当代水彩所面临的困境。虽然重视技术、忽视意识的问题已大大改善,但互联网催生的图像泛滥问题使中国艺术面临新问题。图像时代下如何为绘画赋义,使其价值得到释放?在中国扎根数百年的水彩,如何在全球艺术浪潮中找寻定位?中国艺术家在此背景下,将自身经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用微观叙事方式表现自己的日常生活,抒发内在情感,为艺术创作打开新视野。水彩画家陈勇劲的“日志”系列将日常生活体验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个人微观视域逐渐在艺术表现中凸显出来。
微观叙事是具有当代意义的典型水彩创作方式之一。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认为:“当代社会与文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和后现代文化中,知识的合法化问题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形成的。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何种元话语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为宏大叙事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逐步消解,转向微观叙事。
微观叙事指创作个体从微小的视角再现某一时空所发生的带有碎片性质的事件,从微观视角出发阐述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社会的思考。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其一,从客观物象出发,即艺术再现对象的微观化和碎片化;其二,从主体视角出发,即艺术家以微观视角去观察和叙述对象;其三,从创作个体叙事话语出发,即艺术家将个人观念融合艺术图式,以此连接艺术与生活。因此,微观叙事水彩指在水彩创作中,运用微观视角去表现日常生活所见所思所想,传达日常生活背后隐喻的人文情感。
后现代文化理论家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认为:“在一个图像复制繁衍的世界里,人们认知世界实质上已经呈现‘虚拟社会’‘拟像’‘类像’‘仿真’等特征。”因此,在艺术创作和接收过程中,无法避免三种情况的出现:其一,可复制性的图像正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人们逐渐由文本叙事转向更直观的视觉叙事方式;其二,虚拟技术的发展导致客观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模糊化,绝对的真实逐渐消失;其三,在收获绘画图像资源的同时,画家也面临着绘画照片化和挪用他人图像的情况。因此,探讨微观叙事在当代水彩创作中的文化境遇尤为重要。
回归到水彩画媒介自身,从现存最早的水彩作品——丢勒的《阿尔科风景》到18世纪具有地形景物测绘功能的水彩,再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水彩发展鼎盛,水彩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虽然19世纪许多英国画家涉猎水彩,但油画创作仍是艺术家们的首选,水彩多作为创作小稿存在。同时,考虑到水彩媒介自身的局限性,许多水彩画家在创作中采用无意义叙事方式,即作品不以意义表达为主旨,追求一种唯美的无意义表达。
中国水彩在近些年官方大型展览的导向下,从简单的对景写生小尺幅之作逐步开始转向主题性大尺幅制作,许多水彩画家试图冲破水彩自身的局限,转向宏大叙事的创作,不仅突破创作尺幅的局限,还将创作题材扩大化。
1.感官剌激衍生碎片图像
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顺应消费社会的逻辑变为单纯的物品,艺术创作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文化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属品,而是可被大众一起消费。这种消费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变得微观化,每天不断产生的视觉图像成为消费品,图像随时随地得以大规模应用,这对传统的视觉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当代水彩艺术家被各种资讯和信息不断刺激感官,突破时空限制,捕捉和获取图像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从而使视野更为开阔。但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快餐文化”似乎也使艺术创作者无法耐心品鉴经典佳作,创作者或接收者都被动或主动地沉溺于目不暇接的图像世界中。此外,艺术创作者也开始使用后期加工制作的方式去处理图像,由偏离现实原型转向运用混合手法,组合由感官刺激而衍生的碎片图像。微观叙事的形式使艺术家能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图像时代抒发情绪。
2.当代创作的集体视觉“失焦”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转型意味着中国艺术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时代。正如福柯所分析的现代社会严酷的“规训”“监禁”“惩罚”和其他更为隐蔽的权力话语等组织手段一直在高效率地剥夺人们探索生命与活动的自由权利。当代艺术家并非要将艺术引向某种本质化的乌托邦,而是试图将自由探索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个个体。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耳濡目染和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消费,如今的艺术家群体在艺术创作中不再像上一辈艺术家那般,热衷于表达宽泛宏大的社会问题。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这批艺术家可以自由地选择视觉语言和创作题材,使自我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将焦点转向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也使当代艺术创作产生集体意义上的“失焦”,这种“失焦”是创作题材的模糊化和创作个体个性化的体现,也使艺术创作中的叙事变得更加微观化、碎片化。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探讨当代水彩创作中的微观叙事是必要的。对陈勇劲的艺术实践经历进行梳理,有利于分析“日志”系列作品的微观叙事表达。
陈勇劲早期绘画创作题材以熟悉的对象为主,如《静》《锦绣中华》中,瓷器和竹子等带有东方色彩的物品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介入。这一时期,陈勇劲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协调物物之间的关系,醉心于水彩技法的研究。进入湖北省美术院后,如何加强思想性的介入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线。
2006年,陈勇劲自费到中国美协巴黎国际艺术城工作室,在游历期间,当代艺术给了他很大启发,写日记、画小手稿成为他的日常。在创作中,他更多地倾注情感和观念表达在作品中,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美,更能读到精神的力量。随着自身知识结构的丰富、艺术行为的多样和艺术市场的接触,他在艺术生态里慢慢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思想体系。在选取的视角方面,着重选择生活景象,关注城市历史和城市化发展等现代题材,这一时期的作品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力图构建一种艺术真实感。如“东湖石”系列中陈勇劲对石头的描绘,不只是纯粹地再现,还蕴含他对社会事态的判断,他试图用石头指代这个时代一部分默默做事、受尽偏见的年轻艺术家,从而表达他对这个时代一些不好现象的态度,从这一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微观叙事的影子。
在创作期间,陈勇劲也遇到不少创作瓶颈。每当创作中出现问题,陈勇劲就会放下手中画笔,选择锁上画室出去游历。2015年开始,陈勇劲将这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生活碎片一一记录下来,变成了“日志”系列作品。“日志”系列作品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亦是他的藏身之处。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无处可藏,而陈勇劲将思绪藏在作品中,每一张小稿背后可能就是一个故事。将那些熟悉或陌生、即时或永恒、感性或理智的各类现象转换成图像,用色彩不一的图像记录生活中的零碎日常,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依序排列,便成了一篇篇鲜活的视觉日记,贯穿在他生活和工作中。“日志”系列记录了陈勇劲的生活日常,展现了创作视角的微观化、叙事内容的隐喻性和情感传递的自我性三个特点。
在西方传统艺术文化语境下,崇高、责任、使命、整体、宏大是艺术家创作的视点,伟大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宗教、哲学、社会与政治冲动及信息的特别记载和组合,并且能够寻求一种普世的、共有的价值。宏大视角的题材创作与题材决定论密不可分,其将绘画题材划分成宗教、神话、历史、风俗等这样一个等级鲜明的次序,并根据题材的等级来决定作品的好坏。无独有偶,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以宏大叙事为视角的艺术创作占领着中国艺术领域的合法地位,主要表现英雄牧歌式理想化的画面。但进入21世纪,这一宏大视角逐渐被打破,更多艺术家选择从微观的视角去反映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感受,尤其70后青年艺术家更是在艺术探索上逐步建立属于个人的创作视角,从日常生活、记忆碎片中探索,以浅表的题材消解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庄严肃穆。
在“日志”系列作品中,陈勇劲的创作从身边点滴出发,马路上的箭头、路边的消防栓、非机动车道的图标、桌台上的烛光等一切带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物象,看似难以入画,却在其笔下焕发生机。在其微观化的创作视角和个体叙事话语下,这些生活中的不经意一瞥呈现在小尺幅的水彩纸上,奇妙地进行组合、符号化。这场艺术与技术的实验中,陈勇劲获得了自由的视觉表达,以微观化的创作视角创作出了耐人寻味的作品。这些小尺幅之作并非独立的存在或是被动的填补,更多是其对人生和社会主动形成的感悟。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事件演变过程。与影视、文学不同的是,造型艺术多表现叙事片段,将画面定格在某个时间点上。传统与当代作品则在叙事内容上呈现两种不同面貌。在传统作品中,这种片段画面往往是指向性明确的,试图传达一个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而当代语境下的作品往往是隐蔽的、隐喻的、模糊的状态,具有不可言说性。
“日志”系列看似是日常生活的一瞥,其背后却带有隐喻性特点。从这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找寻生活和艺术上的出口,故放弃了技法上的极致追求,更多流露自然表达的形式,在视觉探索中呈现出一种叙事的隐喻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如同大卫·霍克尼的晚期作品,对自然进行直观性的观察、遐想、表现,充满哲学所具有的思想张力。作品也逐渐呈现摆脱焦虑与彷徨的状态,在面对现代性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中,他走出了自我内心的焦虑、困惑与迷茫,坚定地按照自我的艺术追求去追寻艺术的下一个目标。
从整体的静到局部的动,从唯美到鲜活,从具象的造型到抽象的点线面,陈勇劲的画面逐渐增了几分深邃,多了些许烟火味,呈现出一种现实的隐喻性。“日志”系列以一种新的形式——小稿所组成的作品填补了绘画过程中强烈的情感宣泄。因为大尺幅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理智可能会逐步压倒感性,在作品中呈现完美而精湛的视觉效果。而“日志”系列这些小尺幅之作看似是陈勇劲的日常小稿,但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成为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独特观察和记录,更是当下自我情感的传递。
陈勇劲的“日志”系列以碎片化的视觉图像重构自己与现实的关系,表达对社会及自我的思考,通过这种更自我、更微观的叙事方式拓展了当代艺术叙事的表现空间,也为水彩创作者提供了新视野和一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在特定语境下转换的可能性。在图像时代下,微观叙事性绘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叙事方式使得传统艺术陈陈相因之气逐渐消散,以独特视角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自觉拉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向接受者呈现一种自我的叙事视角。除此之外,也使艺术本体逐渐外延,更强调叙事形态与方式本身的自觉性,开启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视觉维度。微观叙事打破了单一性的传统叙事绘画语言,使得艺术审美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艺术家们只有把握好时代与自身的关系,学会将不同的叙事形式相融合,才有机会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