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从太行山到吕梁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几经波折。仿佛是跨越过千余年的波诡云谲,从时间到空间,划出一道山脉河流的延长线。翻山、穿涧,越过关山重重,走进蒲县,这座潜隐于万山丛中、万绿丛中的“小家碧玉”之城。我们便在这里行走,从具象至宏大,从淡然至激越,从沉默继而泪眼婆娑……
午后的阳光炽烈,我们就这样踏上古蒲子国的沃野平畴。宛若“巨无霸”的双层客车游走于逼仄的乡间小路上,竟然是那样笨拙而迟钝,左冲右突,回转方向,倒车起步,司机忙乱地手脚并用,我们在车上亦是惊呼不断。
透过车窗,茂盛于厚厚黄土地上的各类灌木和乔木,给了我们些许安慰。这些丛生于黄色断崖边的绿色,或旁逸斜出,或尽情舒展,并没有因为溽热的天气而显出丝毫的颓败之相,油亮亮地,明闪闪地,像是抚慰着我们不安的躁动。
山路,越发险象环生,直角道路变成锐角转向,攀爬跃升而后回转下坡,车行其上,浑似舟荡烟波,在起伏间终于停驻在一处较为平整的绿野之中。随着采风作家走下车,站定之后,就被这一望无际的绿色深深吸引。几乎是一般般高度的树木,纵横成列,宛若列兵似的布满于道路的两侧。在浓密的间或白亮的叶片罅隙间,挂满了橙黄色的果实包,坠弯了枝,压扁了叶,也馋涎了我们的味蕾。
走进两层木质结构的展示厅,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着短视频播放和展板介绍,手里攥着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桃子,由衷的羡慕感袭上心头。尤其是当粉嘟嘟略带红晕的桃子送进口中,那甜丝丝的味道瞬间充斥口腔的时候,一种意醉神迷生发而出,真恨不得长留于此,做一个“桃源中人”,从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岂不畅意乎?
“这里是蒲县太夫村被子垣生态示范园区,园区所产的‘蒲香红’苹果曾荣获国奖,‘玉露香梨’誉满三晋大地。其中果园行间生草,酵素发酵叶面肥料,蚯蚓养殖培肥地力,人工捉虫,生物防虫等无害化管理,在全省首屈一指,是有机旱作和生态完美融合的示范园区。”工作人员的生动讲述,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也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之中。
我们在一层厚厚的被子下,看到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的专注;看到了草木虫鸟和谐共生的盎然生机;看到了果农绽开的灿烂笑靥,是啊,生活于斯,幸福如此,夫复何求呢?
当我们站在二层的观景台上,远望群山如黛,平缓无波,近观木质廊道边如绿毯般的青青草地,眼神流连于鹅卵石砌就的水池,如同置身于垣上江南,那份惬意,那份旷达,自是难以言表。
据史料记载:蒲县太夫村源自晋国早期采纳贡禄封地,虽地处高埠之上,但土地平坦且肥沃,尤其是古代先民因地而筑的“布池”,灌溉了千余年的垣上人家。
世事沧桑,时光在更迭中播迁流变,如今的垣上正以绿色之果实,富裕着从古晋国蹒跚而来的代代生民,并延展了周边村落的生态共生之路。比如,红道村1652.49亩、古坡村1490.73亩、布珠村701亩、劝学村954.92亩、佛联村557.1亩……
生态富民,生态转化成经济效益,在蒲县垣上得以生动呈现。
换乘小一点的中巴车,奔赴另一处绿色盛会。依然是穿行于山壑之间,车显得灵巧多了,这也使得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赏沿途的景致。
不可否认,这是一条藏在吕梁山南端褶皱间的秀丽川道。惯看过太行山刚劲的肌理,眼前的群山显然是柔美了许多,披翠而立隐去劲峭的山脊线,在变幻不定的云朵映衬下,竞相奔入眼底,像是一种召唤,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咱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素有‘绿色明珠,天然氧吧’美誉的‘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上的蒲县宣传部负责人热情地介绍着,“在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白皮松长势良好且大面积分布,堪称森林生态物种的奇迹,极具保护价值。”
车子,在无边无际的绿色波涛中闪展腾挪,恍若踏入幽深的远古时空之中。这无穷大、无限多的深绿、浅绿、黛绿就是绿色的海洋,有着海一样的辽阔,海一样的气魄,海一样的磅礴,海一样的壮丽,海一样的波涛汹涌。它裹挟着尧天舜日的盛德,涵纳起狐突大夫的忠贞不贰,兼蓄着五龙圣母的神话,彼此牵扯着,追赶着,日夜不息的朝迎旭日,暮送晚霞,在极目所至处,在绿波浩瀚中,延续着亘古通今的绿色辉煌。
随着车子停靠在一处被树荫遮蔽的低洼处,我们在领队 “走进密林中感受感受”的提议下,冒昧地闯进这片原生态的动、植物王国。
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密林中显得异常湿润,走进去更是倍感凉意袭人。高大的松树林,树冠遮天蔽日,明亮的阳光透进来,被高矮搭配的枝叶切割成点点的光斑,在微风的轻漾下,时而在前,时而在后,动感十足。无际的绿色组合成不规则的浓郁和浅淡的板块,在林中蒸腾起的水雾中,传来了松鸦“噼啪”鼓动翅膀的声响,紧接着,四声杜鹃“豌豆——苞谷”的婉转啼鸣,划破了长空寂寂,森林愈加幽深和神秘了。
在攀附有藤蔓的栎树木下,密布着灌木丛和蕨类、真菌、苔藓类植物,翠绿的松针上,滴滴明珠打湿了岁月的相思。数只粉蝶紧紧附在枝叶间,数十朵野花的花蕊里,几只蜜蜂正在抖动着薄翅,酝酿着甜蜜。这时,一只锦鸡从密林中惊起,它扑闪着翅膀飞跑进另一侧的山地矮林内,矮林枝头上的云雀又被它惊起,身子一纵,在树顶掠出一道弧线,消失在另一片密林之中……
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激起了领队的兴趣,她说:“我们这里还有金钱豹、原麝、赤狐、褐马鸡等200多种野生动物和16种国家珍稀野生植物。”
这俨然就是一条完整的生物链,有大型的猫科动物,有数百个物种的茁壮生存。空气中蕴含丰沛的负氧离子,恒温又恒湿的自然氧吧,美而有韵,万象归一,在宁静中将远古的物象呈示得如诗如画。
“这么大面积的国家级保护区是如何维系它的生态多样性的?”随行的几位作者不约而同地问道。
“拒绝任何的人工干预,用高科技之眼护绿色林海平安。”工作人员如是回答道。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绿色,最初的解释是像树叶和草木茂盛时的颜色。伴随着中国文化语义的扩展,绿色二字最新含义还包括生态、环保层面的无污染和无公害,这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工业体系。
中国的工业之路,历经70余年的变革复兴,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紧随世界潮流的步伐,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在我粗浅的认知中,工业,无疑是噪声与烟尘的协奏,危害与污染的交响。无序地开采,使青山满目疮痍;无休止地挖掘,使河水断流,矿物质超标;无净化地排放,使空气污浊,令人呼吸困难。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植被和山体,惨遭蹂躏。
但当我走进蒲县当地的煤业和生物发电公司时,之前的观念却被现实颠覆得荡然无存,如同天上飘散的流云一般,遁至远方。
沿着断岸千尺的峡谷行进,一路上山青水碧,溪流潺潺,仿佛是指引着我们赶赴另一场绿色之约。当车上的蒲县讲解员说到此行的目的地时,我们都倍感惊讶。工矿企业竟然深藏于大山深处,河流源头?难道地处青山绿水旁的厂矿没有污染到河水和叠嶂的群山吗?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漫步于生物发电企业,这是一处花园型的工业厂区。盛开的花朵,依依的垂柳,粗壮的泡桐,洁净的园区,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我们讲述着绿色与环保的动人风姿。这里的发电与供暖燃料,是破碎后的秸秆、树枝、玉米芯等农林废弃物。哪里能看到烟尘滚滚?何处能觅到令人窒息的气味?
“零排放,根本没有硫化物!何来净化之说!”当得到厂区工作人员肯定的回答后,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绿色循环的伟力。“就连焚烧后的秸秆灰,也都用到乡亲们的田间地头,那可是含钾很高的农家肥呀!”
这时我想到了几个词——替代、环保、利用、永续,实至名归。
远望蒲县县城两侧陡峭山崖上规则排列的无数白色圆点,并没有引发我内心太大的波动,因为在太行山孔道和大路旁,我曾见识过这样的场景,有时候甚至觉得还有些搞笑,为了这美观的做作,蜻蜓点水般的应景显然不会被人们的记忆所珍藏。
可当我们冒着酷热聆听蒲县工作人员的讲解,并展阅相关图片和文字时,却真真正正佩服得五体投地。120万株树,勤劳的浦县人民硬是用自己的肩膀、双手、汗水、青春,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绿色业绩。20余年的不懈奋斗,20余年的代代接续,20余年的劳作不已,何尝不是蒲县生态人乃至全国的生态人矢志不移的坚守与执念的写照?
展板上其中的五张照片,与其说是某个时期的图像留驻,不如说是青山不老的热血传奇。他们厚植绿色,栽种梦想,在裸露的山石间涂抹出化腐朽为神奇的郁郁葱葱。
看,这个正对镜头的中年汉子,两腮通红通红的,满脸倦容中却充满了笑意,他手里拿着一个馒头正往嘴里送,右侧宅筐里竖着一把铁锹,左侧的镐子已经磨秃。他的背后是两名正在交谈的妇女,脸上挂满沧桑。梯次的山坡上小草枯黄,从他(她)们的装束中可以看出是在冬春之际。另三张是肩扛编织袋,行进在窄狭山路的一串串身影,有男有女,个个都弯着腰,显得异常吃力。而腰悬绳索在半山腰上挥舞镢头的这张照片最为惊险,他的身后就是万丈深渊,他趴着腰将绿色的种子,撒播进寸草不生的山石之中,山顶上隐隐约约有一面红旗在迎风招展,像号令,更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焰。
从自发到自觉,从抵触到加入,坚定的浦县人民用碎石垒坑,用客土回填,带母土栽植苗木,在坚硬的山体上种下了永不枯萎的生态底色。
同行的采风作者边赞叹,边随着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蒲县人工湿地公园。走过了春的亮丽,盛夏的湿地公园已是繁花似锦,绿意盎然。几条步道,切割成若干的观赏区,道旁是绿茵茵的小草和迎风摇曳的虞美人,木质的长廊里攀附着葡萄,青涩的果实即将挂满深秋的蜜甜。水面上,粼粼微波轻漾,岸边上,小洲旁,水生香草,郁郁青青,一群野鸭,嬉戏河中,几只白鹭,翩然飞舞,好一派地球之肾。
在烈日下,负责人给我们讲起了蒲县昕水河人工湿地的高妙与不凡。“我们湿地公园是利用垂直潜流与水平潜流相结合的工艺,再经过有坡度的平流沉沙过滤和MBBR生物系统的物理反应,确保昕河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排放标准……”
湿地负责人边介绍,边挥舞着手臂指向一处向上翻涌污水的进水闸。只见在几层过滤网的阻拦下,水流循着固定的暗渠,温顺地流进方形大水池中,池中几块长方形的太阳能动力装置正哗哗哗地搅动起水花。水池的后边是一大片绿波滚滚的芦苇荡,有的苇上已然轻摇出淡黄色的芦花,娉娉婷婷,深情款款。看到我们诧异的神情,负责人急不可耐地介绍道:“就是这片芦苇滤除了污水,它的作用很大呀!”
自我们走进蒲县湿地公园,这位负责人就一直陪着我们,他拖着尚未痊愈的髌骨骨折的伤腿,在烈日暴晒下白衬衫已然全部湿透,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四散漫淌。他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讲得很急促,很小心,很动情,生怕遗漏了任何的细节。
“自从蒲县湿地公园建成以来,我们这里的河清了,鸟多了,每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气达到200多天,一到下午,湿地里鸟飞起来,很好看的……”
“我就是希望把蒲县的湿地公园宣传出去,让全国、全省的人了解蒲县,一起关注生态治理。”负责人的眼中写满了期待。
“他这个人,每天都扑在湿地公园里,节假日也不休息,一门心思就想把湿地搞好。”另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这位负责人的名字叫——范定国。
听到他们的讲述,就像是在讲自己家里的事情,那样情感充沛,这般声情并茂。听着,听着,我的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这难道不是蒲县千千万万生态人最真实、最感人的缩影吗?湿地,净化着水质,净化着空气,更净化了我的心灵。
这天晚上,我们还观看了一场蒲剧现代戏《绿然蒲子山》。这到底是一部什么剧?许久没有走进过剧场的我,心里满是问号。当开场不久的那一跪,我又禁不住潸然泪下,随着剧情的演进,作为观众的我完全融入剧情之中。小丽与母亲的一别,金宝在山上失火后春林的一送,将贫困与绿色之路,法理与亲情之别,演绎得动人心弦。我为剧中三代造绿人赞叹,为药果“蒲香红”的甘甜感动,更为“全国造林模范”王明茹的事迹而热泪盈眶。
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正是这一代代怀揣着绿色大梦的蒲县生态人,前赴后继地从事着绿色的事业,他们的事迹将与青山不老,将与绿水常伴。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牛文元在《生态系统基础》一书中写道——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如风声、风闻、风吹草动等词汇,是信息的传导,更是一种能量与力量的传递。这个流动循环的多层面生态体系,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瑰丽景观。
晚间散步,总会被凉凉的晚风吹拂得无比惬意。这是来自昕水河的风,它一路向西,穿山越涧,盘绕迂回,汇归黄河,庇护了晋文公的千秋霸业;这是来自吕梁山的风,它旖旎绵延,涛声阵阵,云杉古松,如海如山,成就了吕梁英雄的万古长歌。
饱含丰富气态物质的蒲县之风,是东坡先生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造物之藏,是蒲县儿女用信念和意志筑起的绿色乐章,草木滋长,浩浩荡荡,风行于斯,天地动容。
这绿之风,是明代知县笔下的清凉意趣,三伏如同新秋的爽快;是另一位明代知县诗中的千峰岚翠和带河环清的温柔抚慰;是风吹野草的清韵和临水静闻的鸟语声。
这绿之风,是贞观年间楸树的虬枝苍劲,它携带着盛唐气象的兼蓄包容,福荫着蒲县万千人民的春华秋实;是东岳庙苍松翠柏、四季葱郁的秀气与灵光;是茂林修竹,不凋不艳的无双美境;是砍伐无语却惩戒难逃的生态戒律。
唯有敬畏自然,方能风鉴澄爽,神情俊迈。
短短三天的蒲县采风,对我来说如同宗教般的绿色洗礼之行。这里的人,厚道纯朴,善待自然;这里的故事,催人泪下,引人沉思。他们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敷衍做作的虚伪,有的是务实、自信、一往无前的坚定足音。
“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奖”“填土造林‘吉尼斯世界纪录’”等荣誉;“山西省园林县城”“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等成绩,有力地解答出蒲县绿色之风的风标锋颖。
东环姑射,西襟壶口,南列梅洞,北枕五鹿之“晋西锁钥”——蒲县。治踞千山之众,壤接六郡之邦,南北凭百里之险,东西辟一线之天。境内七源展布,八河纵横,自是一方圣境。
君且看,百里绿色长廊,誉满三晋;昕河湿地环道,景色宜人。野生动物,多至百种;植物资源,胜过千余。文人名士,代不乏人,段云西戎,世人推崇;御史编修,声名流芳。李凤翔、王明茹,造林绿化堪称典范;乔子滩、白家庄,山川绿染、瓜果飘香。垒石填土,首创吉尼斯之最;生态宜居,装扮绿色家园。
唯愿蒲县,幸福久久,青山更锦绣,明朝似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