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晨
《日出·印象》 克劳德·莫奈1872 年
在西方美术史中,风景画发展到19世纪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印象派画家莫奈为代表的艺术家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对风景画中光与色的表达上。莫奈将风景画中对光与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直到现在,在风景画创作中,艺术家们仍然十分重视对光与色的研究。只有在专业理论方面对光与色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指导今后的风景画创作。本文主要从光与色在风景画中的概念与意义出发,介绍光与色在莫奈不同时期风景画代表作品中的运用。研究莫奈一生追寻的,究竟是为了用光表现色彩,还是用色彩表现光,从而深入理解光与色在莫奈风景画中的表达。并以个人创作实践为例,对莫奈中期风景画《日出·印象》进行具体分析和实践临摹,以此来论证莫奈的风景画究竟是如何描绘光,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在自己的风景画作品中体现光的瞬息万变。现如今,部分风景画家迷失于对作品表面效果的追求,缺乏光与色的表达。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广大风景画创作者能够传承印象派画家莫奈在风景画中对自然光与色彩的把握,并在光与色的表达技法上有更深的理论认识以及实践突破。
19 世纪中叶,自然风景成为艺术家们最热衷的创作主题,而光线与颜色的精准表达为当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印象主义之父”的莫奈擅长捕捉自然风景在不同光线下瞬息万变的色彩,注重从客观景物中选取抽象的光影与色彩来构建他的风景画。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画中独特的色彩和光影表现,使风景画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光与色也因此在风景画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对我们的风景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1]
自然界对于光的吸收和反射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光线的波长、强度和角度,以及时间、气候等因素。光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有光就有色彩,有光就有影子。光线可以分为冷光、暖光、自然光和人造光等不同种类,而色彩则可以分为物体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等。在风景画中,光与色的变化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感受,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逐渐积累。[2]
大自然的色彩因不同时间下的光线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当太阳升起和落下时,其光线穿透大气层并与其中的水分和灰尘接触,改变了光线的温度,进而使画面中的颜色对比非常明显。近景和中景的颜色相差很大,而远景则略显阴暗,呈现出一种偏暗的色调。在上午、中午或下午,光线时而强烈,时而分散,会影响景物的色彩倾向。因此,在调整色彩时,需要考虑光线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受光部总比背光部颜色更鲜艳,因此在景物的受光部添加柠檬黄等阳光的颜色,可以使其显得更为生动。而背光部因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使用偏冷偏灰的颜色来表现会使色彩看起来更加暗沉。
光线的强度会因为不同的天气条件而变化,这也会影响色温、色值和场景的色调。在多云天气下,光线照射到景物上会呈现出偏冷的色调,而在晴朗天气下,光线照射到景物上则会呈现出温暖的色调,这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氛围。这种情况在风景画中同样会体现出来。例如在晴朗的天气中,我们看到的树木是绿色的。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它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吸收了光线中的其他颜色,并通过物理转化将绿色的光波反射出来,因此色彩和光线密不可分。
光线和颜色受四季变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春季的光线柔和,色彩明亮,表达了生命蓬勃的活力。夏季的光线强烈,尤其是早晚的光线刺眼,大地呈现出浓绿色,光照在景物上会让人感到耀眼。秋季的光影清晰明亮,一些树木开始呈现出棕黄色的色调,阳光下颜色十分鲜艳,激发我们运用色彩来表现光影。冬季的光线较弱,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的寒冷,雪景成为我们乐于描绘的题材,光照在白雪上会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蕴含了人文关怀的意义。然而,我们在描绘四季景物色彩的时候,也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若我们感受到画面表达的重点是建筑,那么在笔触和色彩运用上都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例如夸张建筑的造型、营造视觉中心的颜色对比等等。因此,比例和色调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优秀的风景画作品源于画家对自然界光与色的观察和感受,通过思维加工和媒介的运用,最终形成。因此,在描绘景物的色彩时,我们需要关注光线照射下的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变化,近景的暖色调和远景的冷色调也是一种运用光与色的变化方法,可以让观者视觉上感受到节奏感和运动感。总的来说,我们在风景画中运用的光与色彩的法则都来自于自然界的反映。
当我们观察风景时,所看到的颜色并不是物体本身的颜色,而是光源的颜色和物体反射的颜色的结合。光和色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光就有色。正是由于不同的色彩是由固有色和光源色统一变化而成的,这激发了风景画家的无限想象空间。光线和色彩更好地揭示了风景的内涵,而光线和色彩的强度和温度则反映了艺术家当时的个人情感,成为画作中最引人注目、最动人的部分。
印象派画家莫奈喜欢在户外环境下直接描绘风景,一直追寻在外光下作画,追求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他所创作的风景画总是笼罩在温柔的光线下,使用纯色直接涂抹于画布上,通过冷暖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空气、水汽和光线,从而达到鲜艳明亮的光照效果,实现光与色的最佳融合。莫奈风景画中所表现出的色彩可以瞬间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在光影的世界里,感觉画面在诉说,具有瞬间的生命美感。[3]
光与色对风景画的影响深远。自光被达芬奇运用到绘画创作中以来,风景画家们开始认真研究大自然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中出现的光与色的变化,并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作品。其中,印象主义画派的贡献最为重要。作为印象主义画派代表人物的莫奈注重在画面中表达自然界的光影与色彩,尽可能使用纯色,减少色彩混合,以免破坏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他对色彩的表达客观真实,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4]
如今,我们欣赏以往历史时期的风景画时,更偏爱一些易于理解、具有生活美学意味且不需要过多考量历史背景的作品。想必,这就是目前风景画风靡的原因,因为这些作品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印象派画家莫奈对光与色的追求是体验生活的过程,这才是风景画创作的目的和方向。
《花园中的女人》莫奈1866 年
莫奈在1859 年至1869 年间创作的风景画一般被认为是他的早期风景画,从这些画作中能够看出,这一时期莫奈的风景画正处于对光与色的探索阶段。以莫奈1866 年的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为例,观者可以感受到光线照射在人物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光影对比和浓郁的色彩层次。画面的明暗区域被太阳光分割,但莫奈故意弱化了明亮区域的饱和度,将外部光线造成的草和叶子的空隙表现为白点。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在这个阶段的风景画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莫奈对光的描绘停留在形的反光上,以形作为画面的主题,树木和人物的形态都被刻画得十分具体,光线始终为物象的形态服务,风景画的描绘还没有完全从学院派中解放出来。很明显,莫奈这一时期的风景画创作是刻意地追求对风景、光线和色彩的直接描绘,[5]鉴于此,这一时期莫奈正处于对光线与色彩的尝试阶段。
莫奈中期的风景画一般是指1870 年至1899年间的创作,从中能够看出这一时期莫奈的风景画处于对光与色的完成阶段。以1872 年的风景画《日出·印象》为例,整个画面描绘的是港口日出的景象,用色大胆而快速,没有细致地描绘形体,光与色融为一体。莫奈通过在画布上直接使用灰蓝色和灰紫色等纯颜料并以快速、不加选择的笔触来表现日出时笼罩大海的短暂的晨雾。同时,用倒影突出海水对光的反射,因为是早晨日出时分雾蒙蒙的晨光,所以建筑、吊车、轮船等细节的刻画很难看到,只有大概的模糊轮廓。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莫奈敢于省略其他物体的颜色,因为他想把重点放在日出时分升起的太阳的光芒上。还可以看出,这幅画中没有特定的形状,相较于其早期的作品,此时莫奈对阳光的表现在有光和无光的地方都有着明显的进步。由此说明,这个时期莫奈的风景画已经把光从风景画中抽离出来,更加注重用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来强调光,光不再为形服务,而是以光补形,光在画面中占有突出地位,且能改变被照物象的色泽,增强色彩上的对比。莫奈通过颜色的冷暖与明暗搭配来表现光色的交融,这反映出莫奈风景画中对光与色统一的尝试正在走向成熟。
《睡莲》系列 莫奈 蓝绿色调
《睡莲》系列 莫奈 暖色调
莫奈的晚期风景画一般是指其在1900 年至1926 年间的创作,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其风景画处于对光与色的升华阶段。在莫奈的晚年,他创作了30 多个系列的画作,以池塘里的睡莲为主题的《睡莲》系列为例,莫奈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天气下的睡莲,画面中已经看不到其早期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中的那种强烈的外光照射,也没有了中期风景画《日出·印象》里那种水面波光粼粼的层层反光,《睡莲》系列的水面十分平静,睡莲的形也比早期与中期作品中绘制的形更加模糊,达到了一种用色彩表现抽象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莫奈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表现《睡莲》系列池塘的水纹,用紫色、粉绿色、普蓝色描绘水纹间隙,同时借助粉绿色、橙黄色、玫红色表现睡莲,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增强了光与色的对比,描绘出了睡莲瞬间的真实色彩,呈现出自然的神秘感。后来年老的莫奈得了白内障,这改变了其眼中景物的颜色,风景画开始由原来蓝绿为主色调的色彩,转变为大量红、黄、紫等耀眼的暖色调。在莫奈的风景画系列《睡莲》中可以察觉出因白内障引起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这使他进入了风景画的另一个境界。这就说明,我们眼中看到的色彩,其实是大脑对光的直观感受,如果眼睛无法接受光的信息,大脑就无法做出色彩反应。在这一时期,莫奈不再依靠光线来完成作品,而是依靠自己对色彩的主观感觉,对风景的创作也从眼睛的感知转向心灵的感知,写意性色彩成为他后期风景画的主题[6],进而说明莫奈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实现了质的升华。
研究莫奈早中晚三个时期风景画中光与色的理论,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论证,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选择莫奈创作的风景画《日出·印象》进行临摹,以此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光线和色彩之间的互动关系。
莫奈一生有2000 多幅风景画,每一幅风景画都值得模仿与学习,之所以会选择《日出·印象》作为学习和临摹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它是印象派绘画的开端,它摆脱了在此之前学术艺术所特有的清晰的轮廓和固化的调色。此外,该画是莫奈中期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发展相对成熟的一个阶段,它是在1872 年11 月13日上午7 时35 分画的。在这一时期,莫奈捕捉光影的天赋变得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日出·印象》中,莫奈又找到了表达光线的绝佳方式,《日出·印象》是一幅更加自信和大胆的画作,不同于《花园中的女人》为光而画光,《日出·印象》只用颜色表达光线的方式,让这幅作品充满了艺术韵味。[7]
首先,对这幅画面的构图进行分析。该画采用了井字形构图,与黄金分割法十分相似,较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和习惯,画面显得整洁有序,正好将太阳和三艘船只置于井字形交叉点的位置,撑开天与海的距离,使画面的空间感更高,远处的建筑物、港口、起重机等景物与之形成明暗对比,增加画面景深感,将观者的视线聚集在主体上。再看这幅风景画中的光线,莫奈娴熟地捕捉到了早晨太阳悬在港口上空的瞬间,就在井字形的中央,形成上方、左下方和右下方三种光线节奏,从任意方向观看都是如此。
《日出·印象》上亮
《日出·印象》左下亮
《日出·印象》右下亮
《日出·印象》背光部分的截图
为了表现日出时分照亮大海的光芒,莫奈使用了色彩饱和度较高的色调,以表现光照在不同地方的微妙变化。海面被海浪冲洗的凹凸不平,所以反射的光线也不均匀,因此莫奈在光照的地方直接使用高饱和度的天蓝色,在黑暗的地方使用普朗克色和紫罗兰,以形成充满了活力的节奏感,蓝色和紫色交相辉映,棕色和蓝色紫色形成协调。在他的画中,莫奈用光来表现海,而不是为海来表现光,这表明他只注重光照下色彩的变化。远处的建筑物、港口、起重机等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以蓝色系相互交叉重叠,表现出不同的反光强度,而在景致的高处,有无光照的蓝色发出闪亮光芒,给画面添加了一丝转瞬即逝的美感。可以看到莫奈在画面上快速涂抹实色层的技巧,在光照地方涂上橙色和黄色,以表现日出时的雾霭,在暗处涂上紫色和蓝色,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8]
从背光部分可以看出,运用的色彩与传统的黑色和棕色不同,它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暗色调,仔细观察《日出·印象》的画面便能发现绿色、蓝色、紫色以及极少量的橙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色彩。这样的色彩使用让作品充满轻盈感,将光泽穿透,令其真正充满生机。
对作品的明暗区域的分析表明,被照亮的区域色彩更丰富,因为莫奈想用色彩来表达光的透明度和复杂性。进一步细致观察,就可以发现没有大的、光滑的、均匀的笔触,而是粗糙的、狂放的、类似野兽派的笔触。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莫奈用短笔和小刷子将颜料快速而随意地涂抹在画布上,由此可以看出,莫奈对颜料的使用较为娴熟。
根据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笔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临摹。首先,笔者大范围地在天空上涂抹橙色和白色,随后又加入淡紫、淡红、蓝灰色和橙黄色,以同样的方式创作大海。接着,笔者在主色上快速画小笔画,追踪光线落在被照物体上的方向,将渗透到主色上的蓝色调的间隔重叠起来,强调被光照区域的阴影,使其在视觉上相互融合,形成光线闪烁的效果。同时,笔者也没有忘记背光的区域,加入淡紫、灰蓝、粉红和橙色,用小笔触重叠背光的区域,以补充和混合颜色,形成画面的统一色调。最后,笔者利用光线效果,让它从画面中“跳出来”,使画面更具真实性。
在临摹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三个问题:首先,自己临摹的作品颜色不够鲜艳,无法反映出光线照射下的光芒,因为笔者以大面积平铺纯色的方式建立画面,结果使用纯色过多,导致远处的建筑、港口、起重机、船只和桅杆都用色过暗,海面的颜色变化也减少了,原本重叠的色彩效果变成了物象之间的明显差异。其次,色彩使用量没有得到规范控制,如在表现天空亮度方面,使用过多的橙色,而不是突出日出的蒸腾感,使天空的颜色比预想中更亮了;另外,远景的物象以蓝色为主,被融入到了主色调中,整体色彩过于阴暗,缺乏光线的朦胧感和深邃感。最后,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构图,笔触不一致,边缘线较为明确,缺少莫奈在画面中采用光线补充形体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分阶段重新临摹莫奈的《日出·印象》,力图运用他所特有的光线和色彩绘画技巧。
笔者在临摹中进行底色色块排列和笔触练习
笔者在临摹过程中进行色彩交叉排列和笔触练习
笔者的照片风景写生练习一(水粉画)
笔者的照片风景写生练习一(水粉画)
对莫奈19 世纪中期的风景画《日出·印象》的底色色块、颜色变化和笔触的实践练习和分析表明,莫奈使用了“色彩混合”的原则,即采用不饱和的纯色,而不是混合颜料,大胆而自然地直接着色,这样没有在画布上留下重彩的痕迹,也使得画面的色彩效果较轻薄、明亮,增强了层次感和朦胧性。尽管风景画《日出·印象》中纯色颜料直接涂抹带来的纹理感清晰可见,但却很难模仿,因为很难捕捉到莫奈着色的大致顺序。
练习完莫奈光与色的表现技法之后,笔者又重新临摹了莫奈的风景画,在色彩明度和饱和度上有了一定的改进,运用了莫奈“以光补形”的方法,用灰蓝色描绘远景的物象,从而营造出日出在建筑、吊车等物象上气雾朦胧的效果,同时远景物象的边缘也与天空完美融合,较为自然,强调了整体性。画面中出现了阳光穿过大气层的水雾感,背光区域也有意识地将品红、橙色和紫色等结合和重叠,来体现日出光线的透明度,但由于大量使用蓝色,背光区域缺乏色彩的丰富性。
在笔者先前进行照片风景写生时,主要关注的是画面是否能够充分展现出物象的一致性、形体空间和明暗对比,这导致作品常常比较保守,缺少质感,无法表达情感主题。这是由于笔者没有充分认识并运用光线和色彩的物理原理,仅仅是大量使用固有色,最终整体效果就变得千篇一律,无法表达自然风景的穿透性。此外,也缺乏表现外光下自然景物的色彩变化的意识,导致色彩的使用显得生硬呆板。
从以上两幅照片风景写生练习作品中可以看出,左图采用了素描关系式的色彩表现方式,因此受光部和背光部的色彩变化都比较单一乏味,景物的形体轮廓依然保留了学院派的保守风格,而阴影也没有表现出多样的色彩变化。另外,近景中的船只比例显得极其不协调。整幅画面缺乏艺术性,更无法体现出风景画所蕴含的迷幻美感。总之,没有完美地呈现出风景画的审美特色,观赏价值较低,有必要进行修改改善。
右图采用的是莫奈风景画中光与色交融的绘画技法,改变了笔者早先在照片写生时对光与色的理解,从只注重明暗关系,转变为表现外光下景物受光部与背光部色彩变化上。通过多种色彩的交错组合,来平衡颜色关系,并运用颜料堆砌出画面肌理,以增加画面的水雾感和朦胧意境,更加凸显出受光部和背光部的色彩变化,整体色调也比较和谐,原色间的交叉堆砌形成的笔触使画面充满立体感和丰富性。此外,画中还采用了莫奈“以光补形”的绘画技法,大量使用灰色系,表现出傍晚时分洒落的余晖,给画面增添了朦胧的意境。
从莫奈中期的风景画中,笔者看到了那种耀眼夺目的光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通透、明亮与朦胧的色彩感受。所有物体都融入光线之中,前景与后景交相映衬。莫奈的风景画改变了笔者对光线的感悟和着色方式。笔者的照片风景写生实践受到《日出·印象》的影响,重点强调氛围的描绘,利用色彩营造出朦胧的光线感觉,并将光线、空气和色彩结合起来,概括出对风景的整体印象。笔者努力保持真实的自然和深层的感觉,以光线和色彩为创作主题,释放出心中的感性记忆。[9]
莫奈的风景画,不仅表达出其对光和色的尊敬之情,也把感性与理性的色彩结合到一起,将自然的变化转化为画面,以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光与色的可塑性语言,让我们欣赏到日光的色彩之美,也激发我们去观察、体验人生的复杂与曲折。[10]在临摹与创作风景画过程中,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莫奈画作,揭示其手法与思想的精妙之处,从而提升理论知识修养,通过画面展示心中最纯粹的意境,进而增强艺术创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