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丽(贵州:息烽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义务教育之前所经历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其对幼儿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让幼儿认识、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实现向小学科学学习的自然过渡,幼儿教师应将科学活动浸入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其后续的小学科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内容和类型非常多,为确保科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以及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幼儿教师应严把设计关,充分考虑科学活动细节。幼儿对一些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的认识较为浅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充分运用网络做好科学活动类型、内容的筛选,把握科学活动难度,又要注重凸显趣味性特点。尤其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科学活动,在加深幼儿印象的同时,使其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以便在以后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时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
光的折射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使幼儿更加关注折射现象,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实现与小学科学内容的良好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科学活动,要求幼儿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将幼儿每两人分成一个小组,发放塑料杯子和一根吸管,并将吸管放入杯子中,然后分别向每个小组塑料杯中倒水,要求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同时提出问题:对比杯子中倒水前后,你看到的吸管有什么变化?
该科学活动使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如此进行设计,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而且可使其认识到折射现象。幼儿在课堂上积极动手、认真观察,发现杯子中倒水后看到的吸管比未倒水时变折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呢?教师可为幼儿讲解折射知识,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动画视频,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折射现象。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现象,让幼儿能学以致用。幼儿联系生活会想到,将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也能看到筷子变折了。
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难度不能太大,应让其经过思考、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能够理解,避免因设计的科学活动难度较大,挫伤幼儿积极性,影响科学活动实施效果。
幼儿的自律能力较差,对规则的认识不够深入。为保证科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让幼儿从中有所学、有所获,能够和小学科学有效地衔接,实现教育人、启发人的目的,教师应重视科学活动实施过程的指导,使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活动,深入剖析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规律等。开展科学活动之前,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讲解活动内容、活动规则以及组织形式。同时,展示与科学活动相关的问题,要求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关键环节的记忆,并积极思考问题。此外,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其操作细节,分析幼儿存在的问题,采取提问的方式给予幼儿指导,使其自觉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确保科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时,往往会因不得法而找不到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提供指导,使幼儿能顺利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习科学知识。例如,为使幼儿了解放大镜聚焦光线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如下科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可询问幼儿如下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的爷爷、奶奶戴眼镜吗?通过爷爷、奶奶的眼镜看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部分幼儿可能使用过爷爷、奶奶的眼镜观察事物,即,观察到的事物比原来的变大了。教师可告知幼儿,爷爷、奶奶的眼镜实质上就是放大镜。那么,爷爷、奶奶的放大镜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幼儿分发放大镜,要求他们在太阳底下,将镜子的一面朝向太阳,观察另一面的光线,看能否将光聚焦成一个小亮点。在幼儿开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及时给予指导,当部分幼儿寻找不到小亮点时,要指导其缓慢地移动放大镜,直到找到小亮点为止。
为使幼儿从上述科学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可给出以下问题要求幼儿思考,总结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放大镜有什么特点?放大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后容易总结出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以及聚焦光线的特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既经历了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又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为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知识的印象,营造宽松、活泼的活动氛围,教师应抓住幼儿善于表现自我的心理,合理设计科学活动环节,专门给幼儿预留表现机会。鼓励幼儿围绕科学活动畅所欲言,在锻炼幼儿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其将在科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科学知识,并根据科学活动难易程度,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科学活动。鼓励各小组先进行讨论,充分交流各自的看法、意见,做好科学活动的系统总结,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对科学活动的看法以及回答设计的问题。当小组代表表述不完整时,可由小组的其他成员补充。由此,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既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又能很好地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充分。
如组织幼儿开展“小船漂浮”科学探究活动时,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为幼儿提供塑料器皿,在器皿中盛入适量的水,而后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玩具,要求幼儿将各种材质的玩具放入器皿中。观察玩具的沉浮状态,回答哪些玩具是下沉的,哪些玩具是上浮的,如果你是制作小船的工匠,你选择什么样的材质制作小船呢?为什么?
幼儿通过尝试可以发现,铁块入水会迅速下沉到器皿底部;塑料玩具放入水中会缓慢地沉入水底,而部分带空腔的玩具放入水中,则漂浮在水面上;木质的玩具也会漂浮在水面上。很多幼儿积极回答问题,认为轻的玩具放在水面上会漂浮,重的玩具会下沉。幼儿发表各自的意见,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幼儿分析问题显然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回顾生活中的场景,为幼儿讲解有关密度的相关知识,使其对密度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教学活动中,为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幼儿主动思考,教师应关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体验,鼓励其敢于发言,并根据幼儿的发言给予适当引导,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教师应充分把握幼儿渴望得到肯定与表扬的机会,适当对他们给予肯定,增加其参与科学活动的心理体验,使其能主动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参与科学活动的自信。具体来说,对幼儿的肯定分为活动中和活动后。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来回走动,多观察,尤其是在某个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提出表扬,当然,也可树立榜样,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在科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汇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肯定,如奖励小红花等,使其在牢固掌握所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埋下热爱科学知识的种子。
实践表明,幼儿不仅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且得到表扬后将会变得更遵守规则,更为积极地参与各种幼儿园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多给予幼儿表扬与肯定,使其尝到参与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成就感。如可组织幼儿开展“帮助小青蛙回家”的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小青蛙,要求幼儿使用小磁铁带着小青蛙经过迷宫回到自己的家里。结果发现,磁铁能够顺利带着铁质的小青蛙回家,而无法带着木质、塑料的小青蛙回家。
教师可就此在课堂上询问幼儿:“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磁铁有什么特性呢?”部分幼儿积极回答说,磁铁只能吸附铁质的东西,而无法吸附塑料和木质的东西。幼儿的回答显然非常正确,教师对此提出表扬,并在班级的荣誉榜上奖励其一朵或两朵小红花。另外,为进一步扩充幼儿的知识面,使其对磁铁的特性有更多的了解,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展示磁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如可以做开关、可以发电、可制作电风扇和音响等。
教师要看到每个幼儿的优点,尤其在科学活动中应善于捕捉幼儿优点,一次口头表扬或奖励一朵小红花等,都能给幼儿带来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增强其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埋下对科学知识好奇的种子,使其能在小学阶段更为专心、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为使更多幼儿习得科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做好科学活动总结,引导幼儿对科学知识有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避免走进认识与理解的误区。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幼儿一起回顾科学活动的相关环节,总结蕴含在各活动环节中的科学知识,尤其可采用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方式,将相关科学知识串联起来。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动画等,给幼儿带来视觉冲击,增加总结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做好科学活动整个过程的总结,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尤其应围绕不足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科学活动实施质量,充分发挥科学活动的价值。
做好科学活动的总结,更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使幼儿将在科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科学知识消化、吸收。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总结:预留空白时间,鼓励幼儿自己结合科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幼儿一起完成科学知识的总结。
此外,教师应抱着精益求精的心态,做好科学活动整个实施效果的总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后续的科学活动中应用。同时,要将重点放在不足上,通过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探讨,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
总结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时应重视总结。这既可帮助幼儿更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实现向小学科学知识学习的顺利过渡,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中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加教学趣味性,而且能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其积累更多科学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其进入小学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教师应提高认识,做好科学活动的顶层设计,明确科学活动目标,把严科学活动实施细节,保证科学活动顺利和富有成效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