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禾,汪婷婷,2,王奔奔,纪雪艳,王咏梅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徽州建筑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儒家、释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下,徽州传统村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因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村落内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地域特色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价值。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传统村落越来越重视,然而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村落空心化、基础设施落后、旅游开发导致村落面貌被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1],因此,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途径,进而实现徽州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开展乡村旅游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导致旅游开发缺少整体规划,这与活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些村落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追求的是经济效应,忽略了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均衡发展,过度的商业化使村落失去原味。无序开发影响了村落原有村民的生活环境,不利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延续与发展,破坏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干扰到居民的生活,对于空间的有机更新也会造成消极影响,使其不能得到合理优化。
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村落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村落文化延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一些年轻人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将一些艺术品批量化生产,快速化盈利,而老一辈手艺人的技术鲜有人知,逐渐没落,相继一些传统风俗习惯渐渐被忽视,从而造成文化语言失境、文化记忆模糊的现象。游客的增多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游客游玩、饮食、居住等产生的垃圾对村落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给村落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2.1.1 乡村旅游模式推动文化传播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当今旅游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传播的有利途径。乡村旅游具有的休闲性、体验性和原真性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集聚于此,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广泛性、即时性、高效性等特征,有利于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2]。
2.1.2 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融媒趋势
媒体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更新迭代和持续发酵,在新媒体发展格局建立背景下,为顺应国家号召,黄山市各地一直为媒体建设做出积极部署。首先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徽州传统村落被赋予新的力量,黄山市政府网站、黄山市旅游网和各旅游文化公司官网等网络平台,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图文介绍,囊括多重信息。其次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当下热点,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传播的触角伸至各基层,千家万户都能享受媒体服务的便利。
2.2.1 徽州传统村落的活化要素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单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殊进程,是一个涵盖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空间[3]。徽州传统村落活化要素总体可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体系中提取,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村落中以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为代表的历史建筑,村落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图书,徽墨、手工纸、制伞、万安罗盘等手工艺品以及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几大门类。
2.2.2 徽州传统村落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在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也开始显示它的优势。在数字化保护方面,2018 年4 月中国传统数字博物馆开通上线,该数字博物馆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研究传统村落资料最全面、数据最权威的国家级在线数据库,截至当前,黄山市共有61 个村落列入其中。在旅游宣传方面,黄山市极力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以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徽韵》《宏村阿菊》等大型演艺节目;除现场观看外,大众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网络观看,在电视宣传方面,《记住乡愁》《了不起的村落》《中国村落》等纪录片走进徽州传统村落,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和电影《卧虎藏龙》《菊豆》的拍摄都曾在此取景。
2.3.1 旅游价值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久居城市的人为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越来倾向于返璞归真来到乡村,据黄山市2016 年旅游数据统计,国内游客中,安徽本省游客来黄山的最多,达到1317.9632 万人次。省外最大客源地为江浙沪长三角地区,江苏游客达622.5035 万人次,浙江游客达516.5670 万人次,上海游客达273.3476 万人次[4]。徽州传统村落成为众多游客选择的体验地之一。村落活化以增加村落的曝光度为手段增加旅游知名度,而新媒体现已成为旅游宣传强大的流量抓手,发展乡村旅游并结合健全完善的新媒体网络体系,实现旅游智能化,有利于徽州传统村落的价值被进一步深度挖掘,因此徽州传统村落的活化显得十分必要。
2.3.2 人文价值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是皖南地区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传统村落在人与历史的交替变化中处处展现着文化的魅力。但地域独特的人文资源的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化的活化更多需要通过广泛传播以及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出发,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以文字、视频、新闻报道等方式将曾不易被人所知的文化遗产传输出去。对于文化的接收者,通过媒体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接触到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接收-消化-反馈的过程,是文化得以被传承和保护的体现。
2.3.3 经济价值
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村落有条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徽州传统村落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更新,打造特色旅游休闲地,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吸引城市的居民,实现传统村落资源不断向旅游资源转化,促进村落的发展[5]。②在旅游与媒体融合机制下,村落特色物产、特色工艺品、特色技艺等从以往的少数人掌握到多数人愿意了解和学习,将特色资源结合新技术并进一步开发和改良,形成系统的产业,积极带动村民参与。
3.1.1 活化要素单一,整体文化观念缺失
在现阶段,人们更多把活化重心放在修复、重构和改善徽州传统村落建筑和自然空间上,忽略了村落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和人们注重自身感受和文化体验的心理转变[6]。围绕古老农耕生活遗留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宗教信仰等人文精神,作为非物质要素理应获得同等的关注,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突出,缺少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传统村落再怎么活化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徽州传统村落构成要素多样且彼此联系紧密,若一味强调单一要素的活化,会造成大众整体文化意识的弱化。
3.1.2 融媒发展受限,文化传播效率低
纵观媒体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从传统到创新,不断走向智能化的过程,融媒体便是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多方了解,徽州传统村落融媒受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技术引进问题,相关部门对于新媒体相关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引进不足,当地政府和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的应用缺乏系统性的指导。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媒体输出的内容质量参次不齐,有些甚至为达到经济利益夸大或扭曲事实,这就更加要求内容的创作者需要把握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内容呈现。
3.1.3 文化数字化技术有限,文化延续受阻
文化数字化保护是实现传统村落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数字化记忆的构建可以达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永久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村落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实践研究与素材构建都处于探索阶段。不同村落的网络建设度差异化明显,宏村西递等知名度较高的村落在网络平台上有较为全面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但一些知名度较小的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的收集相对缺乏[7]。总体来说,徽州传统村落其“数字化”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才能更好的向大众呈现高质量的数字化内容。
3.2.1 要素整体化,形成多维度活化路径
摆脱以往单一要素活化思路,从对活化要素的整体分析入手,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活化建议。就徽州传统村落而言,可通过探索多重复合的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融合达到整体同步活化的目的,例如,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唤醒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重构优化演绎空间,从点到面逐步推进活化工作,横向联动发展。在前期策略研究阶段,需对徽州传统村落做足实地调研和基础资料准备,充分探索当地可被活化利用的要素,总结各要素之间的隐秘联系和潜在影响,并提出统一且有针对性的活化手段,在活化策略实施阶段,要注重过程产生的变化,根据变化适时调整,过程中应及时从多方角度获取反馈,注重整体效应。
3.2.2 健全媒介融合体系,打造本土文化旅游项目
融媒时代,应不断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新媒体建设投资力度,重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进,采取与高校合作机制,创建人才培养基地,例如,村落与黄山学院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教师、学生、村民三者之间语境对话,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日常学习和村落实践结合。学生向当地村民普及媒体应用知识,创建村落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搭建村落信息平台,引导村民利用自媒体创造优质内容,讲好徽州故事。同时,促进旅游与媒体融合,积极迎合媒介特质打造旅游项目,主动融合新媒体语境空间[5]。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激活当地旅游,使文化传播智能化和高效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针对游客衣食住行等问题,开发相应的功能,使媒介真正融入大众的生活生产服务中。
3.2.3 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文化遗产数据库
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内容扩充,做到旅游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有机结合[2]。针对徽州传统村落打造文化遗产数据库,首先掌握技术是前提,充分发挥行政作用,积极引进新技术,加强技术教学,培养技术人才,组建技术团队。其次利用技术赋能实现遗产数据化,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在构建一个能囊括徽州传统村落整体特色的一级遗产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千村千面建立二级遗产数据库,做好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将成果长期储存到网络平台。②文化遗产数据收集与更新常态化,村落发展是动态过程,对已有数据反复检查更正,提高准确度和完整性,对随着发展产生的新的变化进行及时记录,让大众在更全面更完善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徽州传统村落是展现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因而,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相关问题,是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在当前媒体常态化的情境下,乡村旅游自产生时就与媒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此,在充分考虑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发挥徽州传统村落活化演绎中的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