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凤娟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博物馆最早起源于私人收藏,故最初其收藏功能凌驾于教育功能之上。如今,博物馆理论已经逐步完善,各地的博物馆事业也发展迅速,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中国有识之士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张謇曾经指出“……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蔡元培则指出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图书馆、研究院、博物院、展览会也同样存在教育。近年,有人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展示藏品和教育工作就称之为博物馆的灵魂。”
早在2007年,著名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概念修订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我国文化部在《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定义,“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可取的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教育与一系列普通全日制教育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某种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规模化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则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开放性、自主性、娱乐性及互动性的特征,更多的是给人以启迪,在放松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对观众加以影响。
教育既是博物馆的功能,也是博物馆的目的。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先实现博物馆与大众的互动。然而,博物馆能够影响的只能是前来参观的观众,对没有前来参观的大众影响甚微。博物馆与大众的联系往往是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在保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部分活动、联系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组织和实现,但是博物馆的实物性、直观性、娱乐性和互动性则使得此种方式如隔靴搔痒。毫无疑问,最佳方式还是大众亲临各种博物馆现场,观看真实文物,感知文化气息,接受文化熏陶。
众所周知,博物馆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陈列。有学者认为,博物馆陈列不仅可以体现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同时承担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①。博物馆以展览为窗口向公众展示其藏品及研究成果,发挥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通过高质量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其社会效益。不仅如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②公共博物馆区别于收藏的典型标志就是向公众开放,而陈列展览恰恰是向公众开放最基本的渠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公共性、开放性、服务性的关键所在。
不同的学者对博物馆的陈列认识各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将其界定为“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③王宏钧专门解释过陈列的含义,他强调博物馆陈列前提是一定的空间,基础是文物标本,再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并根据不同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成各类组合,以便对参观群体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提供审美欣赏。④单霁翔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在他看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是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内,以已有的学术研究资料和真实的文物标本为基础,以特定的展示空间、各类设备和不同技术为展示平台,按照已经确定的陈列主题、逻辑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不同的组合,最终能够实现面向大众进行不同层次的知识、文化传播、信息传输。在他看来,博物馆陈列是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特殊观赏性的文化创造。⑤宋向光将已有博物馆陈列的定义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藏品说”“产品说”“文本说”“交流说”“目的说”,并进一步指出,“博物馆陈列是在博物馆环境中,通过展品、空间和设计,表达信息和情感,影响观众的态度和行为……更应将陈列视为一种过程……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公众不断交流沟通、密切协作以达到陈列综合效益的过程”。
从上述不同学者对“博物馆陈列”的概念进行的阐述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在文字描述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在表达的内容和本质上却是大同小异,都认为博物馆陈列包含一定的空间陈列目的、陈列内容、陈列空间和陈列形式等因素。
博物馆陈列设计一般分为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部分,也可将其进一步分为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空间设计三部分。各部分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各部分设计负责人只有相互沟通、合作,才能设计出集科学性、艺术性、服务性、宣传性于一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符合观众口味,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水平陈列。其中高质量的内容设计是整个博物馆陈列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内容研究的深浅则决定着内容设计水平的高低,因此内容研究是办好陈列展览的关键。有学者就认为,“陈列的内容研究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核心,能够反映陈列展览的实质和意义”。⑥
对于陈列展览的划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划分较为详细⑦,按陈列的内容、陈列的形式、陈列的场地、陈列时间的长短、陈列的动态等都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按内容可分为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四大类,按形式可分为复原、原状、模拟、演示、生态、分类和综合陈列七大类,按场地可分为室内和露天陈列两大类,按时间可分为基本和临时陈列两大类,按动态可分为固定和流动陈列两大类。不过目前现实的客观实际情况是,各地不同种类的博物馆不论是陈列,还是展览策划,抑或是布展过程,很多情况下,工作人员会更倾向于把时间长短作为一个固定标尺,以便去划分博物馆陈列种类,即众所周知的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基本陈列具有稳定性、持续性的特点,一般规模相对较大,临时展览则经常更换,小型多样,主题鲜明。基本陈列与临时陈列共同构成博物馆向外展示研究成果的窗口。
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指出的,那就是博物馆陈列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各异,因此陈列工作者陈列的思想明显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有学者意识到“博物馆工作者对陈列特性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入和丰富的过程,期间形成了‘文物组合’‘信息媒介’‘学习环境’‘文化产品’等多种认识。”⑧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境内出现了外国人创办的博物馆,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则以1905年张骞建立南通博物苑为标志,从此中国人开始了对博物馆陈列的探索。张骞将南通博物苑的展品分为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进行展览,属于典型的“文物组合”式陈列。
在国内,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出版最早的有关博物馆陈列的著作,属《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无疑。此书可以说开辟了中国陈列艺术的研究史,对后来乃至当今的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这本书注重结合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实用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工具书,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⑨更有学者发出倡议,认为在当代更应注重与时俱进,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专著应该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值得重新进行修订。⑩这充分显示了此书在博物馆陈列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各地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博物馆陈列的关注度和重视性越来越高,也正因如此,影响各类博物馆陈列的不同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为陈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是陈列中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的最佳选择”。[11]
当前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地方争先恐后创办各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其中不乏展览精品,但很多博物馆陈列门前冷落,无人问津。整个陈列最热闹之时也是布展和撤展之刻。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如此耗费巨资创造的陈列展览究竟意义何在?
笔者就当前博物馆陈列展览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浅析如下。
第一,如何落实展陈理念。
陈列和布展的实际负责人无法按自己的思路和理念进行陈列。许多博物馆陈列要按照领导的指示和要求进行,但是一些专业领导的指示往往会与专业陈列负责人的布展设计相矛盾。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善:一是提高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或是由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博物馆系统领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权力下放的方式,让博物馆陈列设计专业负责人有自主权,操控展览策划与布展的全过程,保证陈列展览主题鲜明。
第二,如何平衡内容与形式。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办博物馆展览,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努力创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观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博物馆展览。坚信“利用3D技术对展览展品进行诠释,是很直观很便捷的好形式。”[12]“以人为本”“贴近群众”“为社会服务”“科学技术运用到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等思想都是社会各界所倡导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牢记的是“展览的艺术设计、制作和布置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展览主题和内容的需要”。不然,实际在设计陈列展览时往往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即忽视内容设计,重视形式设计。有学者提出,在博物馆的陈列过程中,需要完美结合内容与形式,陈列既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章,更不是画在纸上的图画,而且是需要用心构思、设计,最终摆出来让大家进行观赏[13]。虽然学者们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不论是形式服从和服务于内容,还是二者紧密结合,主旨都是想出各种办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陈列展览更生动形象,更好地突出主题。
第三,如何提高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在很早就被确认为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一,它“是博物馆事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更是打造精品展览的关键”。[14]没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就无法对本馆的藏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而无法准确判定陈列展览的主题,也就与高质量、高水平的陈列无缘了。更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15],“在整个博物馆系统中,学术研究却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成为制约博物馆陈列展览向前发展的一块短板”。[16]基于此现实状况,我们需要做的是静心做学术研究,在充分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做陈列展览,切勿急功近利。
第四,如何“依赖”陈列展览公司。
陈列展览公司是顺应博物馆事业发展潮流产生的,其在形式设计方面相较于博物馆方有较多优势,很多博物馆现在采取招标委托的形式将陈列展览工作转交给展览公司。此种方式如果是在正确范围内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博物馆与设计公司可以通过合作,创造出高质量展览。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博物馆出于某种原因将整个陈列展览都交给策划公司,或者是博物馆虽然做好内容设计,但内容设计并不全面,存在很多问题。设计公司在进行形式设计时,就必不可少地对内容设计进行解读和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设计公司的能力。设计公司则在商业性质的影响下,即使是能力不及也会接项目,这样直接导致低质量陈列展览的出现。更有甚者,一些博物馆展览设计公司的前身是建筑设计或装潢公司,“博物馆陈列布展与建筑装潢是完全不同的,……陈列布展包含美化装饰,但绝不是建筑装潢”。[17]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低水平,以至于出现多种消耗陈列展览的现象。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即便如此,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今后对陈列展览公司的需要将会更加迫切,陈列展览公司在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博物馆陈列展览事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整体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首先,要合理分工,互相合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研究者做好研究,内容设计者做好内容设计,形式设计者做好形式设计,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确保信息畅通。其次,要增强陈列展览公司的整体实力,扩充其具有素质高、专业强的知识型人才队伍,使其对整个展览策划程序及相关环节有确切的认识,并且有能力承担每个程序的工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因素复杂多样,博物馆建筑、主体展品、辅助展品、展陈设施、策展人的专业素质、领导人的意向、观众的兴趣等等都会左右博物馆的陈列,但是指导思想和陈列理念最为重要。高质量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事业健康向前发展的保证,也是博物馆事业走向成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和标志。因此,相关机构、单位、专家和学者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黄雪寅.博物馆建筑与展览关系论[J].中国博物馆,2014(2):64-68.
②刘冬梅.博物馆陈列展览跟进服务探初[J].中国博物馆,2007(3):39-44.
③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1.
④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⑤单霁翔.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J].南方文物,2013(3):1-8.
⑥王炯.浅谈历史类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9-150,170.
⑧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特性:意义沟通[J].中国博物馆,2009(4):44-47.
⑨[14]艾晶,李晨.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周士琦先生访谈录[J].中国博物馆,2012(2):112-116.
⑩德永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之管见[J].中国博物馆,2003(3):46-54.
[11]田传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5):225.
[12]马自树.以创新科技为支撑充分展示藏品内在魅力: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江汉汤汤”文物展有感[N].中国文物报,2014-08-05(008).
[13][17]高泽友.博物馆布展中出现的问题[J].中国文物报,2014-03-19(008).
[15][16]张丽.重视学术研究 打造精品展览[J].文物世界,2014(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