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敏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在脱贫攻坚战中,山东省菏泽市建设创业车间的做法大放异彩,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一做法被纳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参阅案例,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一些矛盾在乡村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凸显,突出表现为“四大矛盾”。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矛盾。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把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化”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明确规定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当前,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667 m2平均年产出纯收益徘徊在1 000 元,加之受政策影响,蔬菜、林果等高附加值特色种植业发展遭遇瓶颈,农业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减弱。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且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造成了耕地闲置、资源流失等。因此,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既要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又要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问题。二是土地资源闲置与项目落地难的矛盾。一方面,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村都有一些空闲宅基地、废旧院落、村头荒地,且呈现成方连片趋势;另一方面,乡镇普遍缺少承接产业项目转移的载体,尤其缺乏能够带动大量农民增收致富的非农项目落地必需的建设用地指标,部分致富能人想返乡创业没有舞台,农民想就地就近就业没有平台,造成大量的乡村资源闲置无法变现为资产[1]。三是农民工的家门口就业需求增加与当地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受当前实体经济就业萎缩、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外出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就业观念发生转变,想选择在当地就业,但因缺少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均无法实现的现实困境下,部分农民家庭收入骤减,生活保障水平降低。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治标与治本的矛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已全面结束。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再次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反弹,残墙断壁、废旧院落、空闲宅基地等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难点,无法达到标本兼治、长效整治的目的。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在此背景下,为选准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菏泽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机遇,提出了产业兴村,尤其是工业兴村的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自内而外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尝试。在“菏泽市扶贫车间1.0”的基础上,菏泽市创新推动要素集成、政策集成、制度集成,全力打好土地、项目、资金、政策供给组合拳,开辟了“创业车间2.0”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工业经济向乡村布局,统筹解决乡村资源闲置浪费、返乡创业项目无法落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等现实问题,真正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菏泽市坚持有解思维、精准施策,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个环节镶入产业链,多形式高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2.1.1 做活扶贫车间文章。菏泽市鼓励龙头企业、返乡创业能人等树立工业化运营理念,通过资产重组、规模膨胀等方式,推动扶贫车间转型为创业车间、致富车间。
2.1.2 做活闲置院落文章。菏泽市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创新采用“货币补偿、以地入股、资产置换”方式,引导群众出让空闲宅基地使用权,把交通便利、667 m2以上、成方连片的空闲院落建成单层面积600 m2或双层面积1 200 m2以上的创业车间。
2.1.3 做活村头荒地文章。菏泽市按照“全面清理、化零为整、统筹使用”的原则,把整治清理出的村头荒地交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其中,较大区域建设为创业车间,较小区域发展分布式光伏或建设小苗圃、小公园、小广场。例如,定陶区11 个镇(街)共拆除残垣断壁46 682 m,拆除废旧院落616处,整合出建设用地10 hm2,增加绿化面积53.6万m2。仅半堤镇薛庄村就利用“村头荒”建成家具加工车间10个,吸纳就近就业村民400余人[3]。
2.1.4 做活闲置厂房文章。菏泽市坚持“二次开发利用”思路,全面开展乡镇废弃闲置厂房“破产重整、腾笼换鸟”行动,推动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例如,定陶区孟海镇盘活了一处废旧粮食收购点,招引福建南平新宏服装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了服饰加工车间,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提供就业岗位1 000 个,年可实现税收300 余万元;曹县魏湾镇董楼村盘活了一处扶贫车间,招引返乡创业人员从事不锈钢水槽、商用厨房等设备生产,年销售额约1 500万元[4]。
菏泽市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突出扶贫车间成功经验和物化资产的延续,突出创业车间探索实践的独创优势,在投资、建设、发展等流程上进行系统性、重塑性再造。
2.2.1 投资建设多元。在整合一部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统建一批创业车间的基础上,菏泽市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当地农民持地入股,创新了社会资本自建和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股多元化的“组合包”。菏泽市鼓励返乡创业能人、致富能手等采用“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建设创业车间,镇、村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资金、招工等难题;鼓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采取“集体控股、社会资本参股、共建共享”模式,吸纳企业、返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入股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股、返乡创业能人或企业投资经营的方式建设创业车间,形成“返乡创业能人+农民”“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返乡创业能人+农民”共建模式。同时,菏泽市为每一种组合都针对性地完善了管理机制,提升创业车间建设的社会性、自主性。
2.2.2 项目选育多元。菏泽市立足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专长较少的实际,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创业车间项目选育主要方向,紧盯适宜农村发展的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医疗器械加工等产业,积极推动工序简单、技术门槛较低的生产环节落地创业车间,既便于企业招工,又能激发创业车间活力。同时,菏泽市鼓励各镇(街)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准选育,让每一个入驻项目都能实现带动就业多、经营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环保质效优的目标,极大地改变了过往单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2.2.3 联动发展多元。菏泽市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形式,推动“强企”“强村”“弱村”结对帮扶、合作共赢。菏泽市鼓励支持城区企业与乡村车间双向对接、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区企业在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将工序简单、用工密集、技术门槛较低的生产环节向乡村布点,集中到创业车间或者分散到村民家中进行加工生产。创业车间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厂房等配套设施,企业又为创业车间项目引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每年选取一批经营效益好、市场空间大的创业车间,在贴息、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全力推动“小升初、初升规、规改股”甚至“股上市”。
菏泽市坚持谋长远、求长效,在原有扶贫车间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从政策、监管、考核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创业车间健康发展保障机制。
2.3.1 在政策维度上加强扶持。菏泽市明确规定创业车间税收、规费前3 年奖励给镇、村和创业人员,县(区)级统建创业车间前3年按照财政投入6%的优惠比例收取租金,第4年起按照略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收取租金;明确了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支持创业车间发展的职责任务,梳理汇总了57条财政扶持、金融支持、证照办理、用地保障、社保接续等支持产业振兴的有关政策,为创业者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大礼包”。
2.3.2 在监管维度上严格控制。菏泽市在建设标准上严格把关,制定了“七统一、五配套、一规范”建设标准,即统一选址、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评审入驻企业和产业项目,配套厕所、配套车棚、配套监控设施、配套消防器材、配套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制作门头标志;在资产管理上严格监管,提出了“六化、一集中”要求,即推行资产明晰化、设施标准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责任化、分红民主化,集中建立视频监督平台;建立了创业车间项目后评估机制,对不适应市场、效益不好、带动能力差的项目,引导其及时退出,并更换项目,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3.3 在考核维度上完善奖惩。菏泽市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把创业车间建设运营作为对镇(街)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中之重,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奖,实施季度督导、半年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重用、评先树优直接挂钩,确保考出导向、评出压力、比出动力。
菏泽市积极化解农民工家门口就业需求增加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用好创业车间这一平台,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长富久富的工作目标。
2.4.1 做优农民就业增收文章。菏泽市相关部门做实需求调查,准确摸清创业车间用工需求和培训对象就业需求,围绕创业车间工人技能需求,把有意愿参加技能培训的个人信息、培训工种和就业意愿登记造册,建立技能档案和培训需求台账,按照“实用、实战、实效”原则,开展“清单化”“订单式”培训,做到培训对象精准、培训需求精准、培训内容精准,将创业车间打造成技术工人的“培育仓”,并充分发挥各村创业车间带动就业能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例如,2021 年底,定陶区半堤镇建成并运营创业车间30 个,带动就业3 000 余人,实现每个村都有创业车间;曹县大集镇共25 个建制村,建设并运营创业车间30 个,为多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5]。
2.4.2 做活优质资源回流文章。菏泽市通过建设创业车间,带动一批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把产业延伸到乡村,把资金投入乡村,把市场开发到乡村;通过建设创业车间,吸引了一批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也把他们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工艺带回乡村,优化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车间盈利能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收渠道,实现了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向“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6]。例如,定陶区张湾镇湾子张村的杨俊红返乡创办布艺板凳创业车间,带动全村发展板凳生产加工企业47家、电商户160家,2021年销售额达3.2亿元,占据了全国布艺小板凳80%的产量[7];半堤镇镔鹏精密机械项目利用600 m2的车间,进行激光设备、航空航天零部件等精密机械产品的样品加工及技术研发,拥有专利技术10 项,实现产值1 000 万元以上;曹县丁楼村任庆生创办表演服饰生产车间,逐步带动周边村民加入该行业,仅丁楼村便发展表演服饰加工点60多家[8]。
2.4.3 做好集体经济壮大文章。菏泽市坚持党建引领、因村制宜,在创业车间建设过程中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工作主线,整合的各项资源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筹经营,收益归村集体统筹使用,主要用于补助低收入群体等村公益事业发展。例如,定陶区创业车间每年为村集体增加9 万元以上的收入,光伏平均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以上的收入,为群众每年增加2 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有钱、有能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9]。
菏泽市用改革思维,整合农村资源建设创业车间,富裕了一户家庭,激活了一个产业,振兴了一个乡村,写好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答卷”。
在建设创业车间过程中,菏泽市既保留了集体车间建设、运营、管理等流程模式和制度,把各类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变成了收益稳定、增值空间较大的固定资产[10],又积极实施土地要素、投资模式、项目培育、制度保障等创新工程,开创了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民三方合作共赢发展新模式,让创业车间这一产业载体和就业平台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阶段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菏泽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大量调研,找准了突出存在的“四大矛盾”,做到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聚焦车间用地、资金、项目、人才等建设要素,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干,用创业车间这一“省力杠杆”进行了系统性谋局、全流程破局,实现美化村庄环境、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和密切党群关系“一举六得”,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工人,可以说是一招破题、全盘皆活。
菏泽市坚持放宽视野、转变思路,顺应“三农”发展大势,把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主要出路,找准了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提出了“产业兴村”“工业兴村”的发展理念[11]。菏泽市通过建设创业车间推动工业经济向乡村布局,打通了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的大通道,使其成为承接产业“城—乡”梯度转移的主要载体,也为“归雁”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平台,形成人才回流、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
菏泽市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注重在建设创业车间全流程保障人民利益,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将乡村资源全面整合、统一利用,小的区域进行绿化美化,大的区域建设创业车间,再以光伏产业补充利用,总体收益全部归集体所有、民生所用,真正做到地尽其用、效能最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手抓、两手硬。同时,菏泽市通过发展创业车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持续夯实了稳的底盘、积蓄了进的力量,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