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婉汝,杨小明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绒花,是绒制手工艺品的一种统称,以蚕丝为主要原料,也被称为宫花或喜花。据《辞源》所载,“宫花”为“科举考试中选的士子在皇帝赐宴时所戴的花”,赋有对科举及第的美好寓意[1]。而南京绒花作为南京一大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常被制成头花、胸花和帽花等,在婚丧嫁娶的民俗节事或礼仪装饰时供女子佩戴。如在婚嫁喜事中往往运用蝙蝠、麒麟等图案,来表示“万年全福”“麒麟送子”的美好祝福;在春节则运用莲花、鱼等图案,来表示“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的美好寓意;甚至历朝历代爱美的女子们会在不同季节选择佩戴不同的绒花样式,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而制作绒花所选的题材大多也源于民间生活中带有祥瑞含义的符号,组合形式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点,用以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绒花的发展起起伏伏,几度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
南京绒花从何时开始出现,距今仍无法得到明确的记载。相传,秦始皇时期,宫中的妃嫔们就经常在生活中佩戴“五色通草苏朵子”这类花制品(即早期的绒花)来装饰自己,但这并无实证。
唐朝时期,为了顺应当时女子喜欢在发簪上插各种花枝装饰自己,但不想频繁更换鲜花的需求,绒花技艺应运而生,工匠们将原本发簪上易枯萎、受季节性限制较大的鲜花装饰品更换为精致且永不凋谢的绒花装饰品。因绒花与“荣华”谐音,赋有吉祥富贵的含义,在当时的皇室宫廷中更是受到欢迎,一度称为“宫花”,列为皇室贡品[2-3]。在唐朝,除了宫女乐于佩戴绒花外,连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也常佩戴各式绒花,如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和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所描述的诗句中,均表明了宫花(即绒花)在当时朝廷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
宋朝时期,绒花仍然是宫中特供的花类装饰品,但与唐朝相比,绒花的宫中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欧阳修在《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中所描述的“争夸朱颜事年少,肯慰白爱将花插”,当时除宫中女子可佩戴绒花装饰自己外,皇帝在每逢重要节日或举行重大仪式时,也会向前来参会的大臣们赐花,这不仅表达了皇帝的喜悦之情,还代表了帝王对大臣的感谢之情。后来,“赐花”逐渐变成了宋朝礼仪制度的一种象征。
明清时期,南京开始设立专门的作坊来扩大绒花产量,增加绒花种类,规范其制作技艺,并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特设江宁织造局,专门办理宫廷织物的采买事宜。且按照对绒花制作技艺了如指掌的资深绒花老艺人吴长泉所写著作《绒花史料》的抄本记载描述,在明清时期,南京绒花逐渐从宫中流入到民间,逐渐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吸引着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采购[4]。在当时,城中的三山街到长乐路一带,被称为“花行街”[5]。这不单单是因为此处是绒花等花类工艺品的集中销售市场,更因此地是著名的绒花制作手工艺人和绒花经营店铺的所在地。
民国时期,绒花逐渐开始走向低谷,再加上后期逐渐因战乱、无人传承等原因,手工艺发展受到严重打击,绒花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倡突破风格、与时俱进,并专门为南京绒花成立了南京工艺制花厂,为南京绒花的传承提供了希望。
进入21世纪,国家日渐强盛,政府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人民思想觉悟提高,更加认识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南京绒花这一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渐被大家再度发掘,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智能化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而南京绒花历经百年的发展历史,仍保持着一部分无法被机器所复刻的精细的手工制作工序,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南京绒花独特的魅力。市场中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绒花工艺品,均需要手工艺人们以蚕丝和铜丝为主要原材料,以手工钳、镊子、串珠、白乳胶等为辅助工具,经过勾条、传花等十几道工序,花费两至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南京绒花制作工艺复杂,手法独特,除前期的蚕丝染色、铜丝软化等步骤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外,其余步骤均仍由人工完成。
首先,利用木质的器物将分劈后的熟绒固定,即把用碱水煮熟后的蚕丝固定在木质器物上,再利用工具猪鬃毛刷将固定的熟绒梳顺、梳匀,并挑出掺杂其中的部分杂丝。其次,将准备好的各铜丝裁剪成合适的长度,后随意选取其中一根对折。铜丝两端均捻成螺旋状,一端用来夹住绒丝,另一端则用来定量裁剪绒丝。
勾条就是制作绒条,这是制作绒花最基本且最关键的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操作步骤。一是用手对着经过劈绒工序后的铜丝的两端,同时进行来回地搓赶,二是紧接着用搓丝板对着铜丝整体进行来回地搓赶。虽然仅有两个简单的步骤,但制作绒花的手工艺人们为了能够得到紧密的绒条,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有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经验,还需要有非同常人的细心和耐心,但凡缺少一点就有可能导致制作出来的绒条无法使用。
由于勾条后未经加工的绒条处于圆柱状,无法满足绒花制作美观多变的需求,因此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工具剪刀对上述勾条后的绒条进行进一步加工,裁剪成理想的钝角、锐角等各种形状。
根据手工艺人们的想象力和色彩搭配能力,用工具镊子或钳子将上述打过尖的绒条进行合理组合,并配合料珠、铅丝等辅助材料制作出精致的绒花。此步骤是整个绒花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需要花费手工艺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南京绒花继承人赵树宪的描述,传花这个步骤看似是一种随意组装,但其中对于色彩的搭配能力、对最终成品的构思能力等都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手工艺人们掌握精湛的技巧,而且还需要对整个过程中绒花的架构了然于心。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即便是学习最基础的绒花制作技巧,也至少需要花费半年的时间。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各朝各代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剧烈冲击下暴露出各种问题。以南京绒花为例,问题有三。一是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手工艺人们通常以师传的方式传授技艺,但如今的年轻人可选择岗位多,很少人愿意静下心来选择学习传统手工艺这种周期长、耗费大且前期收入不稳定的工作。二是偏离群众审美且文化价值单一,南京绒花主要以头饰和胸花为主,主要用于特殊节日,与现代群众日常服饰不匹配且实用性较低。三是关注度不高,南京绒花虽在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至今在国内无任何关于绒花的专著。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研究者必须积极寻找一切有利于重焕中国传统手工艺生机的方法。具体而言,需要各界一起努力。一是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筹措和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加相关学习和竞赛活动,并举办相关展览,提高民众对绒花的熟悉度。二是扩大传播渠道,加大宣传和创新力度。利用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对南京绒花的文化底蕴、制作工艺进行宣传,并结合时代潮流趋势对南京绒花的样式进行创新。三是融合现代元素。任何一项传统手工艺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可利用南京绒花上的花型纹样,制作相关摆件或手提袋纹饰,拓展绒花的应用范围和销售渠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美也有了更多元的评判标准。其中受明显的就是人们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赏析。这一风向极大地促进了南京绒花的发展速度,将绒花制作融入到各行各业中,能使南京绒花得到了更好的创新及传承。
在时尚领域,固步自封必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断地突破和创新,才能使中国时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逐渐走向国际。而绒花与时尚的融合,一方面彰显了我国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加快了我国时尚理念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一是在2012年,姚星彤在65届法国戛纳电影节红毯秀场上,凭借一身“绒花若雪”的礼服成为全场的焦点,成为继范冰冰“China瓷”礼服后中国风元素的又一耀眼演绎。此件“绒花若雪”礼服,由许建树设计、赵树宪制作完成,整体造型将绒花制成孔雀羽毛的形状,再在透明薄纱的裙摆上加以刺绣的紫藤,锦上添花,完美地将中式绒花元素与西方经典礼服相结合,在展示端庄雅致的中式风格的同时,显示出中西合璧的异样之美。二是在2017年,南京绒花工作室与LV旗下国际品牌香水合作,一起以全球限量的形式发行“帕尔玛之水”绒花礼盒,该礼盒暗藏玄机,蕴含着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表面仅是将一些染色的纸片与其他纤维组织拼合,装饰于香水周围。而打开礼盒便是一朵大型粉色“牡丹花”映入眼帘,轻触即可绽放,花心部分则由赵树宪先生亲手制作,既是一朵精致的绒花,又是一枚雅致的胸针。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将非遗特色与民族情感相结合。
在影视剧领域,“有衣必有冠,有冠必有饰”。随着近年来古装剧的热播,传统民间服饰品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尤其是在明清剧情的影视剧中,南京绒花的身影更是频频出现。其丰富的样式既结合时代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不仅使得观众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为角色造型增添一份灵动感,侧面反映出人物独特的性格与地位。一是在影视剧《延禧攻略》中,剧中人物所佩戴的绒花头饰不仅完美塑造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等,更是凭借非遗元素与传统服饰文化的整合,完成了对传统绒花艺术的一次新传承[6]。剧中的富察皇后虽是后宫之主,但其形象远不同于其他影视剧中皇后所展现出的雍容华贵,而是遵循了《清史稿·后妃传》中所记载的“母仪天下十三载,皇后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即富察皇后节俭低调,温文尔雅,常佩戴各式绒花作为装饰品,而不喜爱以名贵珠宝为饰。其剧中所佩戴的“凤凰造型绒花”和“福寿三多”绒花发饰,均是赵树宪先生亲手打造,透露着低调但不失雍容华贵的气质。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剧中处于宫女身份的魏璎珞,其所佩戴的绒花,仅仅是一朵纯色的绒花。这既符合其历史身份,又不喧宾夺主。三是在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昭仁公主素锦作为天妃,极度奢华,头上所佩戴的绒花虽同出自赵树宪先生之手,但与富察皇后所佩戴的绒花样式大不相同,其佩戴的凤尾绒花雍容华丽,将素锦妩媚的性格与高贵的身份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变迁,绒花从最初的头饰逐渐衍生到服饰、装饰中,并通过影视剧的推广、与时尚品牌的联名设计、与明星演员的服装合作等方式将其艺术形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重焕自身活力。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京绒花表面看是一朵平平无奇的、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手工花饰品,但细细思量,其中不仅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文化,更是蕴含着我国手工艺人们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民间技艺面临失传,这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情况,也是目前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如今,我国正处于极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复兴,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鼓励人民积极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在保持南京绒花特有属性的情况下,融入时代的特色元素,积极促进各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使传统手工艺品做到从传统中来,到现代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