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023-04-14 00:31南蔷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5期
关键词:白芨治沙沙漠

文/南蔷

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有一条“绿色长城”静静守护着母亲河黄河和银川平原。这道“长城”实现了让毛乌素沙漠后退20 公里的壮举,见证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也记录了一位传奇人物近40 年的坚持与梦想。他就是王有德,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有德依然活跃在治沙一线。2014 年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将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力量治沙植树。他说:“只要还能干一天,我就对治沙、对造林、对生态追求一天。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让职工变富裕

治沙播绿是王有德坚持半生且至今仍不放弃的追求

1953 年,王有德出生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灵武市马家滩镇。那里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到200 毫米。当地有首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 狂暴的风沙给王有德留下了沉痛的记忆。童年时,他目睹着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灌满窑洞,最后逼着全村人无奈地搬离故土。他也清晰记得,短短十几年间,竟有20 多个村子被黄沙吞噬,3 万多人被迫迁徙。从那时起,他在心里就跟沙子较上了劲。

1985 年,32 岁的王有德调到灵武县白芨滩防沙林场担任副场长,从此开启了与沙漠鏖战的人生。那时的白芨滩几乎看不到绿树,风沙肆虐,面临着沙逼人退的困境。林场生产多年徘徊不前,固定资产不足40 万元,159 名职工只能靠着每年10 万元的财政拨款艰难度日。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大家吃的是辣椒面拌饭、辣糊糊;喝的水含氟量过高,导致孩子们眼睛往外凸;住的房子残破露顶,晚上能看见星星;走的是土路、石子路,没有柏油路;看病要坐手扶拖拉机去40公里以外,一路颠簸,颠得整个人都快散架了。大部分职工不愿意继续在这深山老林受苦,纷纷要求调走。

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王有德意识到:要治沙,必须先治穷,先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心聚拢起来。压缩非生产人员,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承包制,实行绩效工资、按劳取酬……大胆改革的同时,王有德郑重承诺:职工不富不走,场子不活不走,沙漠不绿不走。

1986 年7 月,王有德带领职工打响了第一场治穷、治沙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种植近千亩果园。之后,他就像是长在了沙丘里,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儿。回家一次,衣服裤子口袋、鞋和袜子里全是沙子。妻子打趣他:“你天天在外面治沙,倒快把自己家弄沙化了。”有一次,王有德连续6 个多月没回家,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又过度操劳,体重从150 多斤下降到118斤。看着从前高大魁梧的儿子变得瘦骨嶙峋,向来支持他工作的老父亲动了肝火:“你忙,人不回来我不怪你。可是你看看,你把自己的身体弄成啥样了?”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王有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动了林场上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果园渐渐有了雏形。成片的果园不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护体系,也给职工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王有德四下筹措资金,带领职工发展养殖、柳编副业,开办饭馆、旅馆、修理厂、砖厂。有了产业,林场效益逐年好转,职工收入随之水涨船高。大家看到了希望,有了积极性,造林治沙的工作自然有了进展。

让沙漠变绿洲

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人民楷模……这些“重量级”荣誉是王有德奉献半生的无声记录。他却总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每一个治沙人。”回顾往昔,他总结说自己其实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职工变富裕,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

“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种棵树难得很。”春天,王有德带着职工住进沙漠里去种树。当天拉来的树苗如果过夜会大大降低成活率,通宵栽树因此成了家常便饭。夏天砌渠,他和职工一样背着25 公斤重的水泥板走在滚烫的沙地上,脊背磨破了,汗水渗进去,太阳一晒钻心地疼。冬天,他们扛起锄头到沙漠中间挖树窝子,蓄积雪水,这样开春以后才能直接种树。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经常日夜吃住在水渠边。几十年同沙生植物耳鬓厮磨,王有德患上了严重的鼻窦炎。由于常年吃饭不应时,他的胃病也十分严重。对于这些,王有德都不以为意:“宁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理念。

对于王有德治沙的成功经验,当地人如数家珍——将苗木培育从以沙生灌木为主转向常青树、阔叶乔木、花灌木等多个品种;创造性地把小麦这种遍布宁夏平原的主产作物秸秆作为材料进行草方格固沙试验……到2014 年退休时,王有德带领职工共营造防风固沙林60 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探索出白芨滩“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养殖业反哺林草业”五位一体的综合治沙模式,实现了让沙漠后退20 公里的壮举。

从防沙治沙到人进沙退、林进沙绿,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人治沙播绿、种树富民,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兴场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综合治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年黄沙漫天的林场彻底变了样,已发展为林木总资产达几十亿元的综合性林区。2000 年,白芨滩防沙林场凭借显著的治沙成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其治沙经验被国务院确定为循环经济的示范模式。如今的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野兔、狐狸、山鸡等上百种动物,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等300 多种旱生沙生植物都在这里重现。

与沙漠鏖战半生,王有德无怨无悔:“因为山青了,草绿了,职工跟着你干觉得值得了,老百姓不再被沙子欺负了。”看着沙漠里那一片片的绿,他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有记者采访,他总是说:“少宣传我,多宣传那些给基金会捐款买树的人。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我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热爱大地的人。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猜你喜欢
白芨治沙沙漠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沙漠之旅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走进沙漠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走进沙漠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