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到“具身认知”:元宇宙对心理学史的整合

2023-04-13 01:17吴贺天泽苏佳佳
心理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虚拟世界

吴贺天泽 邓 芸 苏佳佳

(1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 2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华 321004)

1 元宇宙与心理学

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何为元宇宙? 众说纷纭。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绘制国内外以“元宇宙(metaverse)”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年发文量趋势图(图1、图2)①文献检索日期为2023 年1 月1 日。 国内发文量数据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主题为“元宇宙”、文献类别为“学术期刊”、出版时间截至2022 年的文献,共得到2423 条结果;国外发文量数据源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Topic 为“Metaverse”、Document Types 为“Article”、出版时间截至2022 年的文献,共得到1026 条结果。。 由图可知,元宇宙在2021 年后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对元宇宙的概念仍然没有统一认识。 喻国明(2021)认为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是各种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质变的产物。 沈阳(2022)认为元宇宙是三维化的下一代互联网,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技术实现。 王鸿宾(2022)认为元宇宙是技术集成的整体,是与现实世界平行运行的人造空间, 其本质是反映现实的虚拟世界。由此可以发现,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由诸多现有技术(AR、VR、脑机接口、区块链、云计算等)在未来情境中有机整合而成的统一体。但这些技术将如何进行整合,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究其本质在于,技术始终由人掌握着,为人的需要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技术的理论指出,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 技术才有意义 (范君,2010)。 对人而言,这些诸多的技术作为“媒介”而存在, 媒介进化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不断打破既有的限制(喻国明, 2021)。 元宇宙本质上是为人的精神需要服务的。基于此,本文将元宇宙定义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技术集成统一体。

图1 国内元宇宙研究年发文量趋势图(源于CNKI 数据库)

图2 国外元宇宙研究年发文量趋势图(源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源于对人类人性、认识、意识的哲思,诞生于实证主义盛行、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之下。心理学自其创立伊始,就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从“分裂”的视角来看,学科内部一直充斥着各种对立的观点。从方法论层面上讲, 有奉实证主义为圭臬的科学主义取向和坚持现象学方法论的人文主义取向(叶浩生,1999),在这两种“文化取向”的内部又存在各种流派,就算是在一个流派中也有各不相同的理论模型。第二,从“统一”的视角来看,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有着紧密的、直接的联系,具体表现在:(1)过去心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到今天依然没有形成定论;(2)虽然各个流派各自主张不同,但研究的基本问题大致相同,其初心一直在于研究人本身、解决人类问题。理论层面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一定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制约着理论发展, 表现为过去与现在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工具(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出发, 心理学家同时受其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因素影响,针对同一问题或同种现象不同心理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心理学仍不能称作一门范式学科, 它呈现出理论观点的分裂性和基本问题的统一性。实践应用层面上,心理学发展深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十九世纪末,冯特以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 使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二十世纪中叶,数字计算机启发了心理学家,推动了认知革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 但心理学现有的技术依然呈现出分裂的态势。

元宇宙这一玄妙的、 天马行空的新概念描绘出了一幅极其美好的愿景——沉浸体验、平行宇宙、无限创造等等, 它无疑代表着人类对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美好憧憬。 并且,人们对于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落地成效有目共睹。 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元宇宙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集成统一体, 有潜力成为统一心理学现有技术的技术基础。因此,元宇宙与心理学结合是必要的且可能的。 本文将从元宇宙与心理学史的角度论述元宇宙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文章将从心理学史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四大流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探讨其各自如何与元宇宙实现理论与技术上的结合。

2 元宇宙与精神分析

2.1 元宇宙与虚拟世界

元宇宙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 与现实世界高度同步的、高拟真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在其中,虚拟环境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3D 渲染等技术和极强的算力、数据储存与处理平台构建而成, 是一个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的镜像世界;人以数字化身(avatar)的形式存在。正如,在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 游戏中,游戏给予每个个体以虚拟身份, 人们利用这个虚拟身份在元宇宙中交往、建立关系;并且,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影像等交互技术,使得个体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真正成为虚拟世界中“活”的人。如此一来,人与人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交往并获得体验。

数字孪生是构建这个虚拟世界的核心技术之一。 从当下看,元宇宙最可能落地到数字孪生上(贾韬 等, 2022)。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也被称为数字映射、数字镜像。数字孪生是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 借助数据模拟物理实体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通过虚实交互反馈、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迭代优化等手段, 为物理实体增加或扩展新的能力(陶飞 等, 2018)。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虚拟空间可以做到与现实空间高度同步, 并且两个空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融合的(Tao et al., 2018)。

2.2 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在其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工作使得这一领域第一次有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钱铭怡, 1994)。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由意识(consciousness)、潜 意 识(unconsciousness)、前 意识(preconsciousness)组成,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处于动态平衡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以潜意识为核心,他认为潜意识中蕴含着无限的冲动。那些求而不得、不被世俗规则所容许的本能欲望,那些避而不思、不被个体记忆所接纳的创伤经历皆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弗洛伊德极其看重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潜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比重要远远高于意识, 二者正如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其大部分潜藏于水面之下。 无意识之中的本能、冲动、创伤经历等一直在积极地活动着, 意识与无意识不仅存在比例上的大小关系,更存在动力上的相互作用关系:潜意识中的冲动不甘被压制在内心深处, 始终在寻找机会得以释放,但其毕竟不被道德认可,故而意识会向下压抑,不让其显现。自我认为焦虑的源头来自本能冲动,既然不能满足它,只能想方设法压抑它。 压抑一旦没有成功,便会引发自我防御机制,使那些本能冲动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即神经症的症状)显现出来。这就是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原理(钱铭怡, 1994)。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症状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其背后必然存在潜意识的症结。因此,精神分析疗法主张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 将其领入意识层面中。当病人意识到引发症结的无意识动机,并领会其意义, 治疗就有了成效。 传统精神分析使用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方法,通过处理、解释咨询过程中的阻抗、移情等进行心理治疗(钱铭怡, 1994)。但其存在着耗时过长,且理论本身主观色彩浓厚,难以或不能加以客观验证, 故被称为心理玄学 (叶浩生,2014)。

2.3 虚拟世界中的精神分析疗法

潜意识中的心理创伤难以捉摸是因为它往往根植于一些特定的情境和事件, 而这些情境和事件在时间和压抑的作用下难以被还原。 精神分析中不乏发掘潜意识症结的方法,比如自由联想、释梦,以及后来在荣格的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沙盘游戏疗法。 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投射反应分析其潜意识内容,从而绕开了概念和结构。 在元宇宙中,来访者的投射反应可以更生动更形象,更接近其潜意识。元宇宙正是要构建一个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 咨询师在其中同样可以开展精神分析疗法。 咨询师和病人在数字孪生技术、 物联网、3D 渲染等技术打造出的心理咨询室中以虚拟身份在元宇宙中互动。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 病人构建的虚拟身份本身即反映了病人潜意识内容。并且,虚拟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一举一动同样表现出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中, 虚拟人本身及其行动都有着极高的精神分析价值。 另外,VR、数字孪生、3D 渲染等技术的有机整合让潜意识情境的重现变得可能。 虚拟现实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激发特定反应的沉浸式情境。在传统咨询室的躺椅上, 来访者处于一个和自己的潜意识关联不大的陌生场景, 来访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费劲构建画面;但在元宇宙中的躺椅上,来访者的感受性和表达性特征发生了改变, 元宇宙就像是一个大沙盘, 来访者可以利用其中的模块进行投射反应,构建出一个呈现在自己眼前、自己身处其中的潜意识情境。当然,这个情境对咨询师来说也是可视的,更是“在场”的,从而使得“设身处地”不再仅仅是一种构想。在元宇宙中的精神分析疗法,将会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3 元宇宙与行为主义

3.1 元宇宙与计算能力

元宇宙运行必须基于极其强大的算力。 元宇宙所需的计算能力超乎想象,它涉及物理模拟、渲染、数据同步、动作捕捉等多样化、高要求的计算功能,以及和人工智能有关的计算任务①引自子弥实验室。 https:/ /mp.weixin.qq.com/s/cj0Yspp-LAGPxruXrI1Z-Q。实时渲染是元宇宙得以实现的另一项核心技术。Epic Games 虚幻引擎副总裁Nathan Thomas 在2022 年11 月17 日由Epic Games 举办的虚幻引擎技术开放日上指出:“我们相信实时3D 内容将成为元宇宙的根基。 ”②引自VR 陀螺。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749817844444320635&wfr=spider&for=pc通俗地说,渲染是一个构建图像的过程。实时渲染需要“实时地”把场景中的3D 模型的三维数据转化为2D 的图像数据。 只有足够快速,才能使得人看到连贯的画面,切实产生体验感③引自作者刘运增的文章。 https:/ /zhuanlan.zhihu.com/p/585395445。 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的物理世界实时“投射”到虚拟空间中,但现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充满着不确定和偶然的世界, 那么IBM 的技术白皮书“Cloud Computing”(2007)中将云计算定义为“用来同时描述一个系统平台或者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 虚拟空间的画面越真实,对于渲染技术的要求越高。 云计算是元宇宙中3D 渲染的技术基础④引自子弥实验室。 https:/ /mp.weixin.qq.com/s/N36uZ7gfnzDLgeuyJvAPzw。与此同时,这需要极为强大的算力。也正因强大算力的支撑, 元宇宙才能实现创造出一个实时的、逼真的虚拟世界。

3.2 行为主义与学习

行为主义被称作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由华生(J. B. Waston,1878-1958)创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排斥意识,主张研究可客观观察的行为。 但从时代精神的历史角度来看,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争论使得美国心理学界早对意识研究感到不满, 华生顺应了这种时代精神,扛起了行为主义的旗帜(叶浩生, 2014)。华生是一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一切行为,包括身体的和在他看来所谓的心理,都是刺激(S)引起反应(R)罢了。 行为主义的S-R 联结蕴含了一种简化计算的逻辑。多种多样的行为被归纳为同一种模式,并用公式表达了出来。 这种简化计算为计算主义提供了行为的计算化转化的逻辑基础。

其中最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的, 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B. F.Skinner, 1904-1990)提出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他认为心理研究无需预设一个内部因素, 然后再寻找证据证明这些实际上是被发明出来的概念。 他认为心理学只需要对行为进行描述, 作用类似于中介变量的某种过程在斯金纳看来不过也是一种操作行为罢了。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S-R,后者是R-S。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操作性的,是在环境中的主动探索。 斯金纳强调强化,认为强化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 他将学习等同于行为的塑造,通过连续接近的方法,对所期望的行为不断进行强化(陈琦, 刘儒德, 2019)。 斯金纳设计了行之有效并且至今仍应用广泛的程序教学方案以及行为矫正技术,这使得他的影响超越了学术界;但是他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因素, 同华生一样陷入了机械主义的境地。

3.3 计算能力与学习

人绝非一台只有行为的机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喜悦在行为主义者那里被忽视了,但是在元宇宙中将被重视。元宇宙的一大重要特征是“无限用户存在”(Ball, 2022)。 元宇宙中的存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在于, 现实世界从来不会关照生活在其中的个体, 但当用户进入元宇宙的一刹那就开始被密切关注了。不仅是用户在感知元宇宙中的一草一木,元宇宙也在“感知”用户的一呼一吸。 元宇宙可以利用智能感知技术、脑机接口等技术采集用户体验,利用云计算技术及时提供精准的用户画像。 应用在教育领域, 元宇宙不仅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反应进行评估, 还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画像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实现个性化教学(刘革平 等, 2022)。 元宇宙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追踪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强化(焦娇, 吴凯,2022)。 元宇宙与用户的关系是双向感知、双向互动的,在这种思想和技术加持下,在给予及时强化的基础上,重新注重学习体验这一内部过程。

4 元宇宙与人本主义

4.1 元宇宙与沉浸体验

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也是元宇宙的核心技术之一。 脑机接口是一种测量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并将其转换为人工输出BCI 的系统(Wolpaw et al., 2000)。 这项技术关键在于实现脑与机器的信息传递,从而实现脑与机器的直接交互。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这也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①引自百度百科。 https:/ /baike.baidu.com/item/%E6%89%A9%E5%B1%95%E7%8E%B0%E5%AE%9E/56042847? fr=aladdin。人类如何接触到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 答案是XR。 XR 融合了AR、VR、MR 技术,通过VR/AR 眼镜、手柄、互联网等等交互设备,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另一方面,身体和大脑作为一个整体运作,人脑实时地协调来自肌肉、内脏、感觉器官和腺体的信息, 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特定信息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全面的体验(Claxton, 2015, 2022)。 这些交互技术的发展、 成熟是元宇宙中人获得沉浸体验的基础。

4.2 人本主义与“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既反对行为主义排斥意识研究的做法, 也反对精神分析将行为的一切动机归因于性本能的理论。 人本主义者强调人具有主体性,有自我选择的能力。马斯洛提出, 人是一个一体化的、 有组织的整体(Maslow,1954),既不是刺激-反应框定下的机器,也不是本能决定下的动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反对实证主义心理学追求心理研究自然科学化的倾向, 提倡心理学研究要考虑人的独特性(叶浩生, 1999)。 反观人本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深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例如,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每个个体都能够对其感知过的、体验过的事物赋予意义,这些意义的整体就构成了个体独特的“现象场”。简而言之,现象场即个体独特的体验世界。自我则指的是对自己心理的整体经验。 存在主义则强调人的“存在(being)”,它将人描述为形成的、生成的,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物质;同时它还是动态性的。他们坚持认为认知体验是即时体验到的现实, 着重于人的即时体验的内在的个人的特征 (May et al.,1958, 2011)。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并且,个体当前的感受、情绪、体验在人本主义中被提高到了很高的位置。 完整的人是人本主义所强调的独特的、体验中的人。

4.3 沉浸体验与“完整”的人

元宇宙的核心特征为“沉浸式体验”,而这个体验的主体是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正是将人视作“体验中”的人、独立的个体。人本主义与元宇宙的关系可以从人性观、 价值观和自我观这三部分进行概括(叶浩生, 2014):

第一,在人性观方面: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人所表现出的恶是后天的社会文化造成的。而罗洛·梅主张人性善恶皆有, 认为社会文化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在人性之争上,到底是应该预设一个可以引发人善恶的社会文化, 还是应该将社会文化单纯看作是人的构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目前还没有定论。元宇宙具有一种“文明形态”的基本特征(赵国栋 等,2021)。 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元宇宙尚未建成,那么在其形成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对人性与文化的关系加以考察?但无论人性本善或恶,每个人作为整体的人, 无时无刻都在体验之中。 诸如XR、脑机接口等交互技术使人在虚拟世界中活动依然能获得现实的体验,并内化为个体“现象场”的一部分。

第二,在价值观方面: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要充分挖掘自我实现的潜能,获得高峰体验。马斯洛和罗杰斯都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高创造力的特征。这一点,恰恰与元宇宙的价值观相吻合。元宇宙具有一种“创造性”的基本特征(赵国栋 等, 2021)。 元宇宙基于现实,但超越现实。 一方面, 在现实环境中, 人对环境的操控受制于物理规则,但在元宇宙中,一切以数字为基。 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技术,用户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元宇宙中逍遥自在地“创其所想、观其所创”。 另一方面,在现实环境中,人要生存,要满足低级的心理需要,高峰体验、自我实现往往是一小部分人才可以体验到的。 但元宇宙不给人以生存压力, 用户可以利用化身和区块链技术,设计一个可充分自我实现的角色。

第三,在自我观方面:罗洛·梅认为自我意识跟存在感有关,存在感越强,自我意识就越强。 元宇宙也强调“在场感”。 元宇宙具有一种“沉浸感”的基本特征(赵国栋 等, 2021)。保证用户的沉浸感或在场感不仅意味着在静态感知上要不断提高画面的真实度,更要利用交互技术(IXD)在动态操作上提高构建的自由度(王鸿宾, 2022)。用户的在场感越强,对虚拟身份的自我意识就越强, 其进行自由选择的范围就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洛·梅的自我理论能够对元宇宙的建构起到指导作用。

5 元宇宙与认知心理学

5.1 元宇宙与游戏

2021 年3 月,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游戏公司罗布乐思(Roblox)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掀起了元宇宙热潮。游戏与元宇宙密切相关。喻国明和耿晓梦(2022)认为,云游戏被视为可能最先创造元宇宙场景的领域。 人们熟知的游戏Roblox、Sandbox(沙盒)、Decentraland(去中心化)、Axie Infinity(轴无限)中都蕴含着元宇宙的构想。在这些游戏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特点,即有着经济系统、虚拟身份、强社交性、开放自由创作、沉浸式体验①引自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87015392。元宇宙的一大特征是“开源”,即它不是一个现存的、单纯反映现实的虚拟空间,而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由元宇宙里成员继续创造、充满创造力和未来的全新世界。

5.2 认知心理学与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是一种使用类比思维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人类心理尤其是高级的认知过程是如此复杂, 以至于难以将其研究透彻。当计算机被发明出来后,心理学家发现可以用它来类比人的心理。计算机本就是科学家追求“智能复刻”的产物,是用符号来加工信息的机器,是一种简单化的智能。计算机和人脑在功能上是如此相近,心理学家们于是开始使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来类比认知过程。 这种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作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其基本观点是将人脑比作计算机,将认知过程比作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除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外, 还有一种以神经网络结构来类比认知过程的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提供的模型是一种串行的模型, 在将认知过程简化说明的同时, 忽略了认知的灵活性这一现实问题。 串行加工意味着信息加工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就无法完成。但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容错率,显然没有这么僵硬。另外,信息加工的类比仅仅是工作原理上的类比,是由功能的类似推断机制的类似。但是,在联结主义者看来, 这种类比应该进一步追溯到结构上,“联结主义试图构建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认知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所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叶浩生, 2014)。

面对行为主义对人类心理的机械还原, 人本主义鼓舞人们勇敢追寻自我实现、 充分发挥自由选择的能力,以浪漫的姿态冲破了刺激-反应的束缚;而认知心理学则是以理智的方式, 让行为主义排斥的内部心理过程重返心理学研究领域, 借计算机与神经网络之喻解析内部心理机制之谜。 当认知心理学家将认知“翻译”为符号计算从而给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的同时,也将自身引向了离身的深渊。如果仅把认知比作计算, 倒也无妨; 如果把认知全然当作计算,那人类无疑是在给自己的智能降格。计算机毕竟是人凭借自身的智能发明出来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明物的复杂程度不会超过发明者的智能本身。 一个简化的模型可以在功能上辅助人, 但绝无可能全然代替人; 一个简化的模型可以在解释智能上提供新思路,但绝无可能就是智能本身。 在这个问题上,认知心理学家过于关注内部, 急于追求认知机制的理性化。尽管联结主义者意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着眼点依然落在了内部的神经网络。 不管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还是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都忽略了身体在心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无法很好地回答认知究竟从何而来这一基本问题,认知如果是计算,那认知这一软件程序则是可以独立于大脑甚至身体这一硬件的。这样一来,认知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身认知心理学为认知找到了根源:“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认知是具身的, 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叶浩生, 2010)。 这样一来,认知心理学就存在着离身的认知观和具身的认知观两种观点。

5.3 元宇宙与具身认知

元宇宙的概念、 历史和未来都与游戏密切相关(Ball, 2022)。 回顾游戏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游戏的操作也经历了从离身操作到具身操作的过程。 不论是2D 游戏还是3D 游戏,玩家都是面对一块显示屏,利用手中的鼠标和键盘,根据规则输入指令。 在这个过程中,玩家与游戏是分离的,因为玩家的身体没有与游戏发生耦合。玩家仅有手指点击的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在游戏中并不产生意义, 这只是为了输入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符号的必要操作。 这就像传统认知心理学那样,游戏就是计算程序,独立于身体动作。为什么身体的介入那么重要呢?因为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实际上就是对身体存在的感知。自我存在于身体之中,身体存在于环境之中。 所谓的沉浸感,就是身体与游戏环境的融合。 如果身体仅仅实施对计算机输入符号的工作, 那么游戏中的角色永远无法和“我” 融为一体。 玩家总能清楚地意识到仅仅是“我”在操控角色罢了,角色不是“我”。 当然,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无法“挪入”虚拟的游戏之中,要与游戏发生耦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 是感知的身体。传统游戏中不存在真正的认知,只有符号的计算;而元宇宙游戏中存在真正的认知,其特点与具身认知的内涵紧密相连。以VR 技术为例:首先在画面感知上就与传统的屏幕显示逻辑完全不同。 传统游戏的画面感知是被动的, 或者说是不需要身体动作参与的,是一个“给定的”画面。而VR 技术给玩家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感知的画面,随着头部转动、脚步移动,画面也发生改变。画面不再是“眼前”的二维屏幕,而是“周身”的三维环境。游戏的操作逻辑也不再是输入符号, 而是在游戏中同步现实中的身体动作。简言之,玩家在元宇宙游戏中的认知内容来源于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本身与游戏环境的耦合便是意义生成之处,这就是“沉浸感”与“在场感”的本质。

6 元宇宙的未来:具身认知

众所周知,元宇宙是一个热潮,当下只有技术的支撑, 但如何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呢?Facebook 的创始人扎克伯格(2021)在“创始人的信”中回顾了社交软件的发展历史,从最开始的文字聊天,到现在的视频通话,“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可视化和可移动化……但这并不是终点”。 在扎克伯格眼中,“与他人真正同在是社交技术的终极梦想”,他想要构建“一个更加身临其境的平台,一个‘具身的’互联网,你设身处之,而不仅仅是观而望之,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从心理学理论与元宇宙关系的视角来看, 元宇宙也与具身认知密切相关。 理论层面上,第一,精神分析强调探究人的潜意识。但是在传统精神分析中,探究潜意识主要通过释梦、自由联想、处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等方法,其有效性、科学性一直被诟病。元宇宙中,个体通过虚拟身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活动, 其身份本身以及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都受潜意识影响。 那么,在元宇宙中,个体的所有行动都有着精神分析价值。 元宇宙实现了现实身体的虚拟化或者说虚拟世界的身体介入, 精神分析从生命本能中探究动力所在,本就离不开身体。 第二,行为主义强调研究人类外显的行为。 而传统行为主义研究的对象仅仅是外显的行为,忽视了身体的作用,身体仅仅作为外界刺激的接收者和行为的表现载体而存在。元宇宙中,虚拟身份的行动实际上是通过交互技术实现的,VR、AR、MR、XR、脑机接口等交互技术更新迭代的方向是使人在虚拟情境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这些技术通过与视觉、听觉器官交互带给人真实感,新兴的交互技术的目标则指向了“全身体验”,将人类的肢体动作、触觉与虚拟世界建立连接。交互技术的未来与具身认知紧密相关。第三,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还是在体验中的、活生生的人。 人本主义中的人,是一个完整人。一个完整的人始终是以身体“活着”,身体不仅是体验的媒介,更是体验的主体。扎克伯格在2021 年7 月接受The Verge 采访时也提到,技术进化到元宇宙的核心动力是“体验”的进步①引自The Verge。 https:/ /www.theverge.com/22588022/mark-zuckerberg-facebook-ceo-metaverse-interview。元宇宙最终要做到的是使人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最真实的“在场感”“体验感”。

技术层面上,第一,VR、AR、MR、XR、脑机接口等交互技术和迈向“全身体验”的新兴的交互技术使人在虚拟情境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第二, 数字孪生、3D 渲染等技术创设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 第三,5G、6G、云计算等技术为传递实时变化的现实世界提供了支撑。 元宇宙为这些技术有机整合的统一体, 这为心理学研究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集成体。 因此,在元宇宙中,心理学研究者可以同时对人的知、情、意、行进行研究。 更进一步看,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身体活动塑造了认知。然而,虚拟人在元宇宙中活动是基于现实人的身体活动。 在元宇宙中,虚拟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潜意识内容、 沉浸的体验感都是基于现实人的身体活动,故元宇宙与具身认知密切相关。

回顾心理学史,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看到了人性的幽暗与光明、宿命与选择;从行为主义到传统认知心理学再到具身认知心理学, 看到了行为的公式、认知的比喻以及身体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段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隐藏着一条“身体”的脉络:精神分析的动力探寻离不开身体、行为主义的行为意义离不开身体、人本主义的现象体验更离不开身体。 元宇宙对身体体验的全面激活,使得这条身体的暗线显现了出来。 而心理学发展至今,具身思想也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从心理学发展历程来看,元宇宙与具身认知理论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具身认知理论是对过去理论的扬弃。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采取了决定论的视角, 分别从内部和外部论述了人类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具身认知则秉持“身心一体”的原则,不仅保留了认知,也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那里被忽视的身体重新重视起来。 这就体现出了一种超越对立的、整合的力量。而元宇宙恰恰也体现出这样一种技术整合的力量。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将在元宇宙中展现出新的活力; 未来的元宇宙也将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引导下,落地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虚拟世界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