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全球最笨的鸟

2023-04-12 00:00:00周建新
十月·少年文学 2023年10期

漂亮的笨鸟是舞蹈家

你知道世界上最笨的鸟是什么鸟吗?它就是黄腹角雉。

那么,黄腹角雉究竟有多笨呢?

它体胖愚笨,且爪不尖,喙不利,翅不善飞,遇见险情不知躲匿逃命,反而把头埋进草丛,身子暴露无遗,这点与鸵鸟一样,真的是笨到家了。黄腹角雉如此愚笨,那些大大小小的肉食动物,都能轻易地捕食到它们;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遇上了,走过去抱起来就是了,就像抱地上的小西瓜一样轻松,它的愚笨完全可用“呆若木鸡”来形容。

黄腹角雉不仅愚笨,更糟糕的是它懒惰无边,懒到连窝都不去筑,想睡觉,就地往草丛里一钻睡到天亮;雌鸟儿都要下蛋抱窝,可雌黄腹角雉每年仅产卵一次,产卵时也在乱草丛里,只产两三枚,而且还常常是未受精的卵。既无力自保,又不会“生养”,黄腹角雉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极差,所以野生数量稀少,曾一度被专家认为是几近灭绝的物种。

虽说黄腹角雉又笨又懒,但它长得很漂亮,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观赏鸟。凡是鸟儿都和家鸡一样,雄性总比雌性的漂亮、雄壮,比如大公鸡就比母鸡漂亮、威武,而且“喔喔喔”的叫声洪亮悦耳,像唱着动听的歌儿。雄性黄腹角雉的体形与公鸡差不多大,却长得比公鸡还美丽动人。它的背上深栗色的羽毛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形黄斑,每一个圆黄斑的周围都镶着宽宽的黑边,宛如心灵手巧的绣花女精心绣出的图案;比较奇特的是它的头和尾,它的头顶长着长长的冠羽,冠羽由黑色和红褐色的羽毛交织组成,它的脸颊没有羽毛,颜色鲜红夺目;它的长尾尖夹着一条长长的黑色横带,仿佛姑娘的长辫子尖扎着黑绸飘带。当它在树林里穿行时,就像一块飞翔着的锦缎,绚丽夺目。

最为奇特的是,在它的冠羽深处还隐藏着一对长长的翠蓝色的肉角,它的脖子下边长着一个鲜红的肉裙,平时肉裙缩聚在颈下,不太明显。当它向雌黄腹角雉求爱炫耀时,这对肉角会突然耸立、颤动,同时它的冠羽也跟着竖立、起伏,最美之处是它脖子下边的肉裙会因充血膨胀而突然展开,下垂到胸前,好像系了一条漂亮的彩裙,而且彩裙时缩时展,有着绚丽的色彩和富于变化的图案,同时它微微展开双翅翩翩起舞,还不停地发出像婴儿啼哭一样的歌声,简直是天才音乐舞蹈家,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由此看来,黄腹角雉只是在“自保”和“生养”方面愚笨,但它并不弱智,尤其在雄黄腹角雉求爱时精彩的炫耀表现,不就是一支天资聪慧的舞蹈家表演的优美的舞曲吗?其高超的才艺和天赋不得不令人惊叹、佩服!

一次“误杀”的重大发现

“笨鸟”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国际上被列入“红皮书”的濒危物种,也就成了世界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曾一度被专家认为几近灭绝的物种。要不是几十年前一位动物学家偶然发现了它,我们还不知道有它的存在,且生活在浙南地区哩!

发现它的这位动物学家叫诸葛阳,他是原杭州大学生物系教授。

1981年11月的一天,诸葛阳来到浙江泰顺县乌岩岭考察野生动物。乌岩岭位于泰顺西北部,有大片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堪称野生动物王国。到这个野生动物王国考察肯定不虚此行,来时诸葛教授信心满满。

诸葛教授由县一保林业干部带路,前往泰顺县乌岩岭林场。他背着旅行包在崇山峻岭的崎岖山道上行走攀登,一路上跋山涉水十分艰辛,但他却不感到疲惫烦闷,反而非常兴奋开心,因为映入他眼帘的尽是青山绿水、莽林壁松、飞瀑碧潭,到处是鸟语花香、气象万千的美景丽色,仿佛是一趟仙境般的观光旅游,心旷神怡。

到了林场,林业干部把他交给一位名叫吴久中的林场老工人便走了。老吴有着山里人特有的热情好客秉性,诸葛教授的到来,让他欣喜不已,他性子又直,没聊几句,就让客人先坐会儿喝茶,当即扛上猎枪走了。他想打点儿野味让远方贵客尝个鲜。爱惜野生动物的诸葛教授心里虽有点儿不好受,但他不好意思阻拦主人的好意。因为那时动物保护法尚未出台,民间打猎是允许的,守山护林的人一般都会打些鸟啊野鸡啊小麂什么的来改善生活。

老吴走后,诸葛教授这才发现老吴屋里的木板墙壁上钉着几张毛茸茸的野兽皮,大点儿的有黄麂、山羊的皮,小的有果子狸、野兔的皮,还有一张长宽像板凳样并布满斑纹的五步蛇皮,出于对野生动物的珍爱,他觉得非常惋惜和遗憾,感慨不已。

突然,“叭”的一声清脆的枪声传来,诸葛教授心头一颤,他知道一只不知什么野生动物被子弹击中倒下了。

老吴不愧是狩猎高手,果然,不一会儿,便见他的枪杆上挑着一只五彩缤纷的大鸟回来了。他得意地对诸葛教授说:“嘿,世上还有这么笨的野鸡,撞到枪口上也不知道跑,只把头埋草丛里,一枪一个准。”说着他把鲜血淋淋的死野鸡往地上一扔,兴奋地说:“教授同志,今天让你尝尝这野鸡肉,味道不错哦。”

诸葛教授似乎压根儿没听他的话,凝神屏气地盯着地上的死野鸡,好像是他家的鸡被打死了,他蹲下去,心疼地抱起地上血淋淋的死鸟仔细察看起来:它的头顶黑色,头上前黑后红的冠羽,两侧各长一翠蓝色肉角及由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脸部裸皮红色;上体大部分呈栗褐色,杂以皮黄色圆斑;下体棕黄色及白色杂斑……他的眼睛陡地瞪大了,稀疏的眉头渐渐紧锁,神色冷峻,嘴里念念有词:“这不像是野鸡啊,像是黄腹角雉……”停了片刻,他肯定地说:“没错,是黄腹角雉!可它几乎绝迹了,怎会在这儿出现了呢?”

“啥叫黄腹角雉我不懂,这分明就是野鸡嘛,也许和别的地方的野鸡有所不同吧。”老吴见他如此这般,以为教授好奇,没见过这种野鸡,还特意补充了几句,“这笨鸡我们这里虽不多,但很好打,只要遇上,保证不逃脱。”他还告诉教授,几次客人来访,它便是首选的猎物。

谁知,老吴的话没让教授高兴起来,教授反而用严肃得几乎带点儿批评的口气说:“老吴,你犯错误了。”

此话此情像一盆凉水兜头盖脸地浇到老吴的身上,老吴一下子愣了,他不知自己究竟犯了啥错。难道这只野鸡不能打吗?或者是不能吃吗?

果然,教授依然严厉地告诉他:“这真的不是野鸡啊,而是黄腹角雉!我看过资料……”教授的脑海里便出现资料里的黄腹角雉图片,他告诉老吴说:“黄腹角雉看似野鸡,但它与野鸡完全不同。黄腹角雉有肉角,还有漂亮的肉裙和长长的冠羽,它的腹部是黄色的,所以它叫黄腹角雉。它和照片上一模一样。我敢肯定地说,它百分百就是黄腹角雉!”

老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傻傻地问:“黄腹角雉是啥?不能吃吗?”

教授苦笑道:“老吴呀老吴,你以为你打死的只是野鸡吗?我告诉你,它就是几近绝迹的宝贝,叫黄腹角雉,唉!……真可惜啊!”教授直摇头,满脸的遗憾。为让老吴认得黄腹角雉这几个字,便在纸上写了“黄腹角雉”四个字,还教他怎么念。

老吴虽不清楚黄腹角雉是啥鸟,但从教授的责备中可知,此鸟异常珍稀,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却在他这里见到了,可是却被他当野味打死了,这是多么可惜遗憾的事啊,于是他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张着嘴讪讪地笑道:“我不知道它会那么珍贵,以为只是普通野鸡哩,所以才……”

素昩平生,不该对老吴如此责备,教授觉得自己有点儿言重了,便马上安慰道:“老吴,不知者不怪罪。其实也不全是坏事,你看,没你的猎物,我还不知你们这儿会有如此稀罕的鸟哩。这种鸟你打死过几只?”

见教授原谅了自己,老吴这才松了口气,然后答道:“总共有五六只吧。平时我不打的,客人来了才打。”

教授又“唉”叹了口气,表示可惜、遗憾。停了会儿,他说:“再不能把它当野味吃了。这只黄腹角雉,归我来保管,可以吗?”

老吴现在已知道自己打死的野鸡便是几乎绝迹的珍稀鸟—黄腹角雉,他正在为自己过于无知打死它而后悔哩,原先把它炖了吃的想法和兴致早烟消云散,以后打死他也不敢去害它的性命了。眼下教授提出他来保管,便一口答应下来。

老吴给教授安排好临时住处后,教授便把死鸟抱进了自己的住处,然后用竹篮悬空挂在床边上,以防夜间老鼠和野猫偷食。

这天诸葛教授是在兴奋和惊喜中度过的。上午在来林场的路上风光无限,让他赏心悦目;下午发现几近绝迹的黄腹角雉,让他惊喜万分。夜里躺在床上,他仍兴奋不已,黄腹角雉的影子不断在他脑子里浮现变幻。可对此重大发现他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判断,翌日,他打电话到学校请人把有关黄腹角雉的资料送过来。

资料当天下午就送到了,教授仔细一对照,结果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它就是濒临绝迹的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黄腹角雉!诸葛阳激动得热泪盈眶。

听说乌岩岭出现珍稀黄腹角雉,全县林业部门上下一片欢腾。老吴和诸葛教授立马成了林场的焦点人物。

两教授的成功考察

人各有专长,虽然诸葛教授是动物学家,但他不是专门研究黄腹角雉的,所以他在这方面不是权威专家。于是他马上将这一重大发现电告我国研究黄腹角雉的专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郑光美。

电话那头的郑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反复地问他有没有搞错。但诸葛教授的口气很肯定,告诉他已对照过资料,绝对不会错,是黄腹角雉无疑。

基本绝迹的黄腹角雉居然出现在浙江泰顺乌岩岭山区,得到确认后,郑教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二话不说,当即推掉所有活动,当天立马乘北京飞往杭州的飞机赶来了。

一到乌岩岭林场,郑教授顾不上舟车劳顿和饥肠辘辘,直奔诸葛教授的住处看鸟。仿佛故友重逢,他一眼便认出此鸟便是难得一见,比黄金还值钱的黄腹角雉!激动得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似的摸着冰凉的黄腹角雉,口中念念有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不想会在这里见到它,幸哉幸哉!”

可眼前是只没有生气的死黄腹角雉,郑教授无比遗憾地说:“如果它是一只活的就好了。”

怕产生误会,诸葛教授只好把老吴去打野味错杀黄腹角雉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郑教授听。郑教授沉默片刻,也说出了和诸葛教授一样的话:“打死了是可惜,但因此有了重大发现,利大大地大于弊,值得庆幸。”

为便于研究,诸葛教授把这只死黄腹角雉交给郑教授保管,郑教授如获至宝,欣然笑纳。

由于此鸟几近绝迹难得一见,郑教授无缘考察其生活习性,资料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甚少,只知道它的外表长相,是种非常愚笨的大鸟,至于如何之笨、为何难以繁殖,却不得而知。为了掌握其栖息生活习性和繁殖情况,郑教授决定对黄腹角雉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对山场地形地貌了如指掌的老吴自然便成了郑教授、诸葛教授的向导。

乌岩岭山高林密,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形相当复杂,千米以上山峰有十余座,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而作为濒临绝迹的珍稀物种的黄腹角雉在这儿同样也十分稀少,两位教授跟着老吴翻山越岭,一路睁大眼睛仔细察看,累得气喘吁吁两腿发软,却也没见到黄腹角雉的影子!老吴也觉得奇怪,那天他出来打野鸡,没几分钟就见到黄腹角雉了,而且一枪就打下来了,可现在真的想找它,却像在大海里捞针。老吴开玩笑说:“莫非黄腹角雉知道你们两位教授大驾光临,不想让你们这么轻易见到,故意和你们玩捉迷藏吧。”

诸葛教授也风趣地说:“事情往往这样,你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当你不想时却出现了。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爬惯山路的老吴走起山路来轻捷如猴,他的眼睛又亮,走在前头的他好几次看见树丛里有像黄腹角雉一样鲜艳的鸟儿羽毛,兴奋地跑过去捡来让两位教授看,可郑教授拿过来,只一搭眼便大摇其头,不过那些野鸡什么的羽毛倒与黄腹角雉有些相似。每次发现艳丽好看的鸟的羽毛时,老吴都兴高采烈,可每次都被两个教授否定,不免失望又遗憾。

真如老吴的玩笑话,黄腹角雉被两位教授发现是珍稀鸟儿后,自知高贵不俗,不能让他们轻易见到,故意躲起来了。他们一连转了半个多月,两教授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两腿生痛发颤,他们的球鞋都磨破了,却一无所获,仍然没见到他们心目中的神一样的黄腹角雉,它实在太稀少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两教授不禁发出同样的感慨。

眼看两位教授的考察期限将至,他们不得不准备打道回府。但他们心有不甘啊,尤其郑教授心里更焦急,总幻想在离开之前能出现奇迹,不要让自己带着遗憾走。

也许两教授连续十几天的苦苦寻觅感动了上苍,就在他们离开乌岩岭的前一天,黄腹角雉终于露出了尊容。

这天,他们蹚过一条山溪,来到一个树稀草密的山脊上小憩时,突然,从背后传来几声清脆的“咕咕”声,老吴立马猫身寻去,发现不远处的一棵小树的树枝上站着两只漂亮的大鸟在嬉戏,眼睛一亮,心里便兴奋起来,因为那两只大鸟就和那天被他打死的那只一模一样,便惊喜地示意两位教授去看。两位教授立马精神抖擞起来,便蹑手蹑脚地猫腰走过去,细细一瞧,嘿,果然是他们苦苦寻觅连梦里都想见到的黄腹角雉!便眉开眼笑起来。

这对大鸟一点儿警惕性都没有,傻傻地只顾自己玩耍,根本没意识到身边的人们。老吴暗忖:这么笨的鸟要是扔块石头也能将它们打下来吧,但现在他再也不会去伤害它们了。

两位教授欣喜万分,胆子也大起来,走到更近的地方去观察、拍照,也许这对黄腹角雉知道他们不会伤害自己,所以不避也不逃,大大方方地让两位教授足足观察了二十分钟,觉得差不多了,它们才夫妻双双飞离。

其实黄腹角雉在古代就被人发现并有记载了,唐代诗人刘禹锡还有一首赞美黄腹角雉的诗,郑教授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

两教授不虚此行,收获满满。临别时,郑教授握着老吴的手郑重地嘱咐道:“老吴,我这一走不知何时能来。黄腹角雉是世界级的宝贝,生物界一直以为它基本绝迹了,能在你们这儿发现是多么荣幸啊!因为它难得一见,国际上对它的栖息生活习性的研究几乎空白,现在重要的是除了如何保护它,还要对它进行长期考察,以掌握它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对它今后的保护极有益处。现在能担负此重任的只有你了。你愿意吗?”

听着郑教授的肺腑重托,望着郑教授的信任和迫切的目光,老吴坚定地点点头:“郑教授,你放心,不就是爬爬山观察观察嘛,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只要我能爬得动,就不会让你失望。”

潜心专注的守望和观察

在林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老吴开始了黄腹角雉的观察生涯。

从此,只要上山,老吴的兜里便少不了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他必须随时记录下有关黄腹角雉生活栖息的一切情况。

这天,沐浴着冬日的晨光,老吴带着猎狗小虎满怀希望踏进了密林。

当他费了不少周折,来到那天出现过黄腹角雉的那个向阳的山脊上,原以为它还会再次出现的,可蹲在地上等了半天也没见到它的踪影,只好怏怏离去。

五天后,黄腹角雉在老地方出现了!老吴一眼认出那天和两位教授见到的那对呆头呆脑的黄腹角雉:那只公的体形较大容貌艳丽无比,而母的显得较小且毛色暗淡,它们停栖在一棵山毛榉树上,欢快地啄食着樱桃大小的黑果子。

老吴兴奋地摸出笔记本和笔,“沙沙沙”地记下一行字:该鸟喜食山毛榉果子。

不一会,它们又“扑腾”飞到附近的一棵白栎树上,光秃秃的白栎树上也挂着一些果子,刚尝过山毛榉果子的两只黄腹角雉又大饱口福,尝了不同滋味的白栎果子。老吴慌忙写下“爱吃白栎果子”六个字。老吴还发现,和绝大多数鸟类一样,黄腹角雉也喜食蛐蛐、蝉、蝗虫之类的小昆虫。

数天考察下来,收获不小,老吴兴奋不已。为了便于考察,老吴给这对黄腹角雉夫妻取了吉祥的名字,雄的取名为“安安”,雌的取名为“宁宁”,意为让它们在安宁的环境里繁衍生息。

通过数十天的跟踪观察,老吴发现黄腹角雉一般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林里,且附近有山溪;800米以下没有它们踪影。有一次,他一直跟踪至乌岩岭的最高峰—白云尖,白云尖海拔1611米,平时望而生畏,若不是为了观察黄腹角雉,他绝对不会去爬的。他爬到山尖时,累得像散了架,两腿酸痛发软,天已黑幕降临,他只好在山峰上寻了块平坦的巨石,以石当床了。

老吴还发现黄腹角雉出奇的愚笨。就拿捉虫子来说吧,有只虫被啄伤后跳到黄腹角雉身上,也许家鸡只需抖动一下身上的虫子就会落地,可黄腹角雉只知道“咕咕”地傻叫,原地转着圈儿瞎折腾,最终让受伤的虫子趁机逃脱。

懒和笨是一对孪生兄弟,往往连在一起。黄腹角雉身体笨重,飞不高也飞不远,飞上十几二十米就扑腾落下来,还常常犯傻,即使遇到小灵猫、狐狸等天敌的追赶,也这么不紧不慢地逃生,若一时没能迅速飞上树,往往成了小灵猫、狐狸的美餐。有次几乎被小灵猫咬上了,幸亏老吴及时相救,黄腹角雉才逃过一劫。

有时它笨得简直不可思议。一天,吴久中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安安”“宁宁”之际,突然传来一声偷猎者的枪响,林中许多鸟扑腾而起纷纷逃命,唯有“安安”“宁宁”在左顾右盼,极有临危不惧之气概。正当老吴在心里赞扬它们时,一个滑稽的场面出现了,只见愚钝的“安安”“宁宁”终于回过神来,意识到危险后才“扑”地飞到地下,直往草丛里钻,可它们只将自己的脑袋藏进草丛里,就一动不动了,身子全露在外面。这样也算躲藏?想必它们以为只要自己眼中没有敌人,敌人也就看不见自己呢。老吴马上想到“呆若木鸡”的成语,觉得非常好笑。

受此惊吓,“安安”“宁宁”许久不敢露面,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老吴便试着去逮,结果毫不费力地捉住了“安安”。谁知“安安”只做一番挣扎便安静下来,摆着一副要杀要剐随你便的可怜相。老吴怜惜地对“安安”说:“你应该赶快逃离啊,怎么将脑袋藏住就完了呢?这样你还能逃命吗?以后要学会逃生啊!有危险时最好飞上树,那样比较安全,懂吗?”

“安安”似乎一点儿也听不进老吴的话,木然地摆动着脑袋,老吴不无担忧地放了它,然后将惊魂未定的“宁宁”赶出来,让它们双双离去。

冬去春来,老吴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他发现了“安安”“宁宁”许多生活方面的“隐私”。

阳春三月,“安安”和“宁宁”像别的鸟儿一样春心萌动。小帅哥“安安”开心极了,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妻子“宁宁”面前又唱又跳,且时而将由朱色和翠蓝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展现出来,楚楚动人,极尽炫耀之能事。“宁宁”受宠若惊,高兴得合着跳起了舞,仿佛是一对陶醉其中的幸福恋人。老吴这才知道,原来“安安”长着漂亮的肉裙和肉角有此妙用。

此时,一只乌鸦落在离它们很近的树枝上,似乎嫉妒它们的爱情,乌鸦对着它们“嘎嘎”地疯叫,“哭丧”似的,且拍打着翅膀驱逐它们。“安安”“宁宁”大扫其兴,却对小小乌鸦也奈何不得,只好悻悻逃离。

一场精彩的黄腹角雉求爱戏就这样被乌鸦破坏了,老吴愤愤不平地朝乌鸦扔石块,替“安安”“宁宁”出气。同时,老吴对它们如此软弱无能,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呵护黄腹角雉育宝宝

通过细心观察,老吴最后发现“安安”“宁宁”竟然没有窝,因为它们不知道筑巢,所以居无定所,老是跑来跑去四处流浪,像无家可归的孤儿,让人心生悲悯。

它们没有爱巢,怎么生儿育女呢?老吴的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这个谜很快被解开了。

一天,老吴终于欣喜地发现“安安”夫妻有了一个窝。它们自己会筑巢了?正诧异间,老吴发现窝下方的地上有许多羽毛,仔细一瞧,才知这些羽毛是鹧鸪褪下的,原来是鹧鸪废弃的窝,让黄腹角雉夫妇白捡到了便宜。

有了爱巢,“安安”“宁宁”便“心安理得”地栖息其中,飞出去的次数渐渐稀少了,老吴估计它们是在安心度“蜜月”。

几天后,老吴发现“安安”“宁宁”不叫不闹了,尤其“宁宁”像个文静的少妇,整天待在窝里。老吴知道它们有了爱情结晶—“宁宁”在抱窝孵蛋呢。

眼见为实,老吴悄悄地爬上树察看,却惊动了“宁宁”,它们惊叫着飞到离窝一两步处的树枝上,担心地朝这边张望,却不懂得反抗保卫它们的爱巢,一副任凭老吴处置的可怜样。

果见窝里躺着四枚黄褐色的鸟蛋,比鸡蛋略小些,老吴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鸟蛋,其珍贵不亚于金蛋,所以舍不得去碰一下,便悄悄地下了树。

一定要让它们的子孙后代平平安安地来到这个世上!老吴觉得责任重大,他在心里叮嘱自己:无论如何也要看护好它们,让它们安心孵化,生儿育女。

为了便于观察和保护,老吴干脆在树下扎了个小棚,安营扎寨。

在“宁宁”孵卵期间,“安安”像尽责的丈夫,每天都出去觅食,但似乎越来越懒,每天只在早晚出去两三次,多数时间是停栖在窝旁,默默地望着妻子。每次觅食回来,“安安”会嘴对嘴地喂“宁宁”进食,“咕咕”地说着情话。

一连二十多天,天天如此。老吴想象着小黄腹角雉的模样,想到小鸟即将出世,他便兴奋不已。

可老吴的希望很快破灭了。那天,他突然见到“安安”“宁宁”站在窝边枝丫上凄厉地惊叫着,老吴感到不妙,当即爬上树察看,快到鸟巢时,冷不防蹿出一只小松鼠,老吴心里一沉:坏了!果见窝里的四枚鸟蛋,变成了乱糟糟的一堆破碎的蛋壳,老吴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摔死馋嘴的小松鼠,可它眨眼便不见了。

自己可是一直盯着呀,这该死的小松鼠,真是防不胜防啊!老吴捶胸顿足,不禁自责起来。

想到“安安”“宁宁”白辛苦一场,一定会伤心难过,老吴便对着悲鸣的“安安”“宁宁”安慰道:“都怪我太粗心了。你们别伤心,辛苦你们再下一窝蛋吧,我一定会保护好你们的!”

让老吴失望的是,“安安”“宁宁”哀鸣了一阵后,便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再也没见它们回来。

寻觅了一周,老吴才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不辞而别的“安安”“宁宁”,它们显得有些忧郁且憔悴,毫无生气地栖在树上一动不动,似乎还未从阴影中走出来。

它们仍像从前一样无“家”可栖,到处打游击。

一年跟踪观察下来,老吴终于“摸”到了黄腹角雉的习性:平时没有窝的它们只能风餐露宿,打游击战,只有等到要生儿育女了才急着找窝儿。看来即使最笨的黄腹角雉也有一份让人感动的父母之爱!

第二年春天,等“宁宁”下了蛋后,老吴又在巢下搭棚守护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每天他与“安安”“宁宁”相望,它们似乎不害怕这位老朋友了,大大方方地站到老吴眼前觅食,让他又惊又喜。但它们的危险仍不时出现。这次它们“借用”的不知是哪只鸟的破巢,它们却懒得修理,连站在地下的老吴抬头也能依稀见到枯枝稀疏的巢中的鸟蛋,一不小心就掉下来了,老吴提心吊胆地爬上去,替它们把窝修好,并在巢中放了不少松软的干草,让它们暖和舒适些。

由于鸟巢不高,危机四伏。有个深夜,老吴突然被一阵凄厉的叫声惊醒,赶紧用手电去照,猛然发现一条手臂般粗的大蛇正缠着树爬到巢穴边,鸟巢不停地摇晃着,吓得“安安”“宁宁”在窝里惊叫着。老吴倒吸了一口冷气,慌忙操起木棍将大蛇赶走了。

此后,老吴看得更紧了,每夜他都要起来三四次检查鸟窝,没发现异样才睡。

在老吴严密的看护下,终于传来了佳音。一天,巢穴里传出“叽叽喳喳”的小鸟叫声,老吴激动万分,急忙爬上去瞧,见巢里三只破壳而出的小鸟张着大嘴欢叫着。小黄腹角雉没有它们父母漂亮:稀疏的羽毛,头顶、翅膀和肩部呈棕褐色,背部有黑褐色暗纹,嘴、脚是淡黄褐色,是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可老吴像中了大奖一般,瞧着瞧着,眼里便淌出热泪来。

老吴掐指一算,从下蛋至出壳正好二十八天,和家鸡孵化期差不多。

让老吴惊讶和欣慰的是,小鸟不像它们的父母那样愚笨,不到一周就学习飞翔了。可意想不到的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一只小鸟在试飞时不幸落地而亡,另有一只小鸟被可恶的老鹰叼走,让老吴心急如焚却又奈何不得。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可怜的最后一只小鸟要平安长大啊!”

更让老吴心惊胆战的是,偶尔会遇上会爬树的金钱豹。金钱豹凶猛无比,人根本不是它的对手。那次老吴回林场拿东西,回来时竟发现一只金钱豹正往树上爬,欲偷袭“安安”一家,老吴愤怒地朝天放了一枪,将金钱豹吓跑了。

没想到老吴空放一枪吓跑了金钱豹,却同时吓坏了“安安”一家,尤其窝里那只小黄腹角雉跑出窝后一头栽下来,摔个半死。老吴心疼地捧起它想放回窝里,却发现小鸟孵出后,“安安”“宁宁”便不怎么管它们了。在这危机四伏的深山老林里,他如何放得下心啊。于是便有了“将它带回去饲养”的念头。

就这样,这只小黄腹角雉才有幸生存下来。老吴给它取名为“幸幸”,并在林场的一树大苦楝树上做了个鸟巢,小心将“幸幸”放进巢里。老吴视“幸幸”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并绞尽脑汁拿美味喂食。老吴发现,它最爱吃的是蚯蚓、毛虫等小昆虫,还爱食野草莓、蕨类等植物,他便变着戏法地给它换口味。

可不久老吴发现“幸幸”病恹恹的,赶紧请来了兽医,兽医检查后给“幸幸”喂了药,“幸幸”虽无大碍,可老吴却惊得一身冷汗。

不久,老吴又轻松地捉来三只小黄腹角雉,这样便有四只了,伴儿多了,它们就活泼起来,病也少了。三个月后,四只小黄腹角雉便长得像它们父母一样健壮漂亮了,尤其两只公的更是美如仙鸟,谁见谁喜欢。

乌岩岭的“宝鸟”子孙满堂

鸟儿大了,本该让它们回归山林,可老吴知道,黄腹角雉一年只下一次蛋,一次也仅下二到四枚左右,要将寥寥几枚蛋平安地孵成小鸟,实在太难了,怪不得它们会如此稀少。

于是老吴打算做一次尝试:人工繁殖黄腹角雉,挽救此世界濒危物种!

老吴的建议得到郑光美教授和林场领导的全力支持。于是一个小规模的黄腹角雉繁殖场办起来了。

两年后,老吴终于成功地繁殖了六只黄腹角雉!同时他发现森林中野生的黄腹角雉有二十只左右。由此看来,濒临绝迹的世界级“宝鸟”的家族在乌岩岭里慢慢兴旺起来了。

五年后,老吴偶然在一块峭壁上发现“安安”“宁宁”的尸体,死得很安详,按年龄推算,它们该寿终正寝了。老吴难过了好一阵子。后来他将它们带回来做成了“夫妻”标本。

数年后,老吴把自己十多年的考察结果奉献给了郑光美教授。根据老吴的考察结果与自己的考察考证和研究,郑光美教授撰写了长达近万字的科考论文。“乌岩岭还生存着黄腹角雉!”而且得出“它们之所以又笨又傻,是因为它们的脑量偏少,只有家鸡的一半,脑子不够用,所以胆子小、反应慢”的科学结论。终于撩开了黄腹角雉的神秘面纱。

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国内外生物界的广泛关注,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认为黄腹角雉已经濒临绝迹了,却在浙江泰顺西北部的乌岩岭林场被重新发现,简直是个奇迹。国际生物学家们马上精神振奋,议论纷纷。随后美、英、法、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鸟类专家,不远万里纷纷到乌岩岭考察黄腹角雉,乌岩岭因为黄腹角雉一时名噪全球。为纪念在乌岩岭发现这一稀世物种,第二年,邮政部发行了一枚黄腹角雉邮票。

“让黄腹角雉得到最高规格的保护!”在郑光美、诸葛阳两位教授的大力呼吁倡议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1994年4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乌岩岭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改变了乌岩岭的命运,同时,乌岩岭也改变了黄腹角雉的命运。

由于黄腹角雉繁殖成功率极低,仅在10%左右,为解决其繁殖难题,2001年3月,北京师大副教授邓文洪来到乌岩岭,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工作。他和吴久中等乌岩岭工作人员一起做了一项试验:模拟黄腹角雉自然巢穴的结构和组成,用竹篾制成了100个直径约35厘米的人工鸟巢,在鸟巢里放上干树叶或干苔藓,并赶在产卵期安放在黄腹角雉经常出没地带的大树上。

果然,懒得筑巢的黄腹角雉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纷纷钻进现成的人工巢,并在巢地生蛋孵化,当年便孵出16窝共50多只小黄腹角雉。试验获得成功!成了乌岩岭的又一大喜事。

值得庆贺的是,经过多方努力,乌岩岭黄腹角雉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紧急研究项目之一。之后,乌岩岭被列入我国“2001年至2050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我国唯一的珍稀濒临物种黄腹角雉保种、繁育基地。乌岩岭有了宏伟的蓝图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乌岩岭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数量已从当初的20只增加至400多只。看来,世界上最笨的鸟儿在这儿已是子孙满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