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曾面临一个疑问:长大后要做什么?孩子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天然纯真的好奇,这种盎然的志趣也正成为他们探索周遭世界的起点。在谢倩霓的新作《拥抱理想的滋味》里,“理想”这个字眼得到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双重描摹,从而铺就童年的绚烂底色。
我们为什么长大?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对人生意义和个体价值的认知,关乎理想的韧度。理想本身,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在小说里,作家特意避开理想本身的抽象阐释,围绕孩子确认理想这一主要线索,以钱嘟嘟、尹老师、钱爸爸三个角色为代表,解读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理想的态度:童年时跃跃欲试,带着不解与好奇;青年时遭遇现实偏差,怀揣失意与茫然;中年时家庭圆满,把年少未曾实现的理想寄寓下一代。乍一看,屈从妥协好像是成长的常态,其实不然,作者用温暖的笔触为我们注解了一种与妥协无关的可能。
整部作品由钱嘟嘟想学画画入笔,欢脱地牵扯出沈咪咪、钱妈妈、尹老师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奠定乐观积极的总体基调。尹老师“到底是不是网络男神”的悬念引领着情节演绎展开,父母的支持助力让自认为没有绘画天赋的钱嘟嘟逐渐增强信心,对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行动诠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成人角色没有承担人生理想范本的职能,而是通过鲜活真实的生活细节为成长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参照。
由于现实的教育焦虑和生活压力,在童年书写中探讨孩子的理想,很容易会沦为说教意味浓重的规训,谢倩霓的语言却借助事与愿违的成长缺憾抵达了复杂、丰繁的生活真实。钱爸爸开面包店的现状与他儿时的“武侠大师”梦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曾梦想成为艺术大师的尹老师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闹哄哄的教室里维持纪律,但几个大人却依旧积极支持钱嘟嘟拥抱自己的梦想。
通过对当代童年生态的深切观察,作者笔下的校园生活真正贴近了儿童的所思所想。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快速成长的孩子了解人工智能,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娱乐,他们惯于享有表达喜欢与不喜欢、愿意与不愿意的权利,期盼迅速摆脱不成熟的状态,渴望掌握人生的自主权。我们会看到,三个孩子对于自发或被动的安排,或是热切向往,或是惊愕胆怯,又或是不解、拒绝,儿童对待理想的心性状态在饱蘸深情的笔墨中完成了纷繁的诠释。
在大多数成人的眼中,理想是育儿任务,或是自己人生遗憾的倒映,但在钱嘟嘟等孩子眼里,理想则流光溢彩、生机勃勃。文中这两种视角对成长的交叉叙说,恰恰回答了“为什么长大”这一问题。比如,尹老师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守护者、引路人角色,他在工作和业余时间的“两副面孔”或许能平衡现实与愿望的偏差,却无法挽回内心的失落感。有意思的是,反而是孩子们对视频绘画课的热情学习校正了尹老师的认识,让他得出“用行动拥抱现在的喜欢”的洞见。在热忱执着的纯真影响下,某些习以为常的成见被松动,塑造生活、改变世界的童年精神也由此彰显。
儿童文学是写给面向未来的孩子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他们,总是在观察、思考,积极参与创建一个值得期待和成长的世界。正因世界流动不居,理想的确立也经历着探索、调适的过程,所以沈咪咪对成为律师的态度从排斥到积极接受,钱嘟嘟逐渐从不擅长到能够描摹猫咪眼睛里的光亮。作者将目之所及的善意与真诚全数道出,在教育焦虑与成人引导之间书写孩子主体对理想的摸索与努力,坚定地为童年镀上了温暖的光芒。
童年是人生的起笔,起承转合间,成长也因个体的想象而时刻拓展着语义的疆域。我们无法逃避成长,也无法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缝隙,所幸,在回答为什么长大这个问题时,谢倩霓以切近童年的书写姿态提醒道:在成为一个大人的路上,我们永远有做孩子的力量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