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04-12 06:27:53杨冬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艺术

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的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肩负着传递宏观民族精神与传承微观技艺的双重任务,其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式美学及现代艺术教育模式的盛行,正在蚀减传统技艺传授的实践领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令不少学生过于沉浸于虚拟艺术体验,缺乏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真切感知,对其的实践热忱不断减弱。在此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境是如何将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教育技术、跨文化视野等元素相融合,打造出既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精髓、又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方略。教育者需在课程设置上匠心独运,将传统的经典技巧与现代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能站在全球视野评价与欣赏本土艺术的内在价值。

1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的问题

当前青少年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者将传统文化受限于古典艺术形态与审美规范的桎梏之中,未能洞察其与现代艺术潮流交融的可能性以及与新一代学习者心智需求的贴合性。传统文化在教育场域内被边缘化为一种简易的学科概念,教育者未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创新潜质与启迪效用。这种教育范式的局限性,无疑束缚了青年学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表述,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形式化、刻板化。在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认识不尽充分,致使难以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难以深刻洞悉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使其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匮乏,缺乏对传统美学的彰显与诠释。

1.2 教学内容的问题

现阶段的基础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多是对西方美学教育体系的照搬和模仿,课程内容上呈现出对西方美学的倾斜,对于本土传统文化反而浅尝辄止,未见深究。由于课程体系构建的偏差,现阶段的基础美术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把握与认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也常集中于美术技术与技法的传授,罔顾传统文化深厚内蕴的传递与诠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和精神实质有所体悟。基础美术教育教材的编纂与选择亦有不足,未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内涵。不少教材的内容陈词滥调,缺乏对当下时代脉动的反映,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1]。还有教材在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上,视野狭隘,忽视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以个别地区的文化以偏概全,致使课程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构筑立体而广阔的文化视野。

1.3 教学方法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现阶段的基础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多是对西方美学教育体系的照搬和模仿,课程内容上呈现出对西方美学的倾斜。此类倾斜,使得教师在教学环节介绍传统文化内容时,往往采用表层化的教学策略,过分强调技巧的模仿与图样的复现,而对文化内容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缺乏挖掘。这种肤浅的教学方式,未能调动学生深度鉴赏与探索传统文化的热忱,甚至有可能促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越发冷淡和漠不关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如讲述式与示范式教学,致力于向学生传播知识,但不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不足以满足现今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励他们主动吸纳与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1.4 评价方式的问题

目前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强烈的结果导向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主义,却忽视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对学生学业成果进行评价时,只偏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熟练度与掌握度的考查,忽略考核学生对文化深义的领会程度。片面的评估标准误导学生过分聚焦于技艺的精进,并未将注意力投入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如何以此更好地进行艺术表达中来。评价体系的偏颇,导致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对于文化的感悟也仅限于浅层次,不够深入。

1.5 教育资源的问题

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不足。现有资源质量良莠不齐,且普遍存在无法便捷获取的问题,这使得教育过程中,教师难以充分而深入地动用这些资源以达成教学目标。现行资源配置过于偏重于理论知识传达,对实践操作环节的轻视导致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时,缺乏亲身实操机会的实践机会,从而无法深刻领会文化的本质,进而影响到文化的有效传承。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亦是一大显著问题。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机构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配置差异悬殊。尤其是部分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尤其稀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开展有力的传统文化教學,不利于当地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心,对于本民族文化无法形成深入认知。

1.6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问题

美术教育领域的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够突出,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影响了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教师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就难以有效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力,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会浪费宝贵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美术教育领域,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潜力,也使得文化传承的任务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和困难。

2 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2.1 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及创新发展,在青少年的基础美术教育领域,亟须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这一转变的具体内容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技巧与知识,更应致力于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精神内核。教育工作者需开展具有启示性质与探讨空间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批判性分析与创意展现,由身到心地沉浸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之中。教育者应深刻意识到教学纲要对现阶段美术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相融合,引导学生刷新对古典艺术的认知。跨文化及跨时代的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敬重传统的同时敢于开展创新性的艺术实验与个性化表达。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同样至关重要,教育者应运用项目化学习、协同学习等多样化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参与感,使得教学环境充满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传达出不同的、多元的审美理念。教育者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艺术,如国画、剪纸、陶瓷、织锦、雕塑等,为学生拓展认知边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好奇心。注重实践,让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注重将传统文化理念与当代艺术创作进行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不应孤立对待,而应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鼓励他们将古典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以当下的视角演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背后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经久不衰的道德观念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如此一来,才能真正赋能学生的美术创作,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更加真挚地传达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见解。

2.3 创新教学方法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科技,可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科技,寓教于乐,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构古代壮阔场景,使学生穿越古今,置身于古老的时空之中,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广项目式及探究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明白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结合传统文化主题进行项目布置,不仅催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可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和创意作品的制作等形式,全方位探寻并践行传统文化。跨学科的教育方法也值得鼓励。将美术教育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学生以多维视角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如结合文学解析传统绘画,或通过历史背景解读某一时代的美术风格,如此跨学科的学习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实施师资传帮带和工坊式教学模式亦为传统文化技艺传承提供有效途径[2]。

2.4 完善评价方式

评估的维度应不仅涵盖艺术技能和作品完整性,而且更应深入至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洞察力、情感共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教育工作者须设计并施行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学业成效的评价方法。评估方式宜将定量及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指关注技艺熟练程度和作品表面品质,定性则指重视开展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及个性化表达能力的考量。此种评价机制,既可确保学生能娴熟掌握美术技能,又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動参与、探索与自我反省,而终结性评价聚焦于课程最终成果的呈现。将它们结合起来能够鼓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日积月累、不断进步。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及教师评价,使得评估体系变得更为多元。

2.5 拓展教育资源

建设传统文化艺术馆或美术馆等专门机构,助力传统艺术的弘扬与传承。通过与地方文化团体、艺术家及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实践路径,如可让学生实地观摩传统手工艺所、参与文化工作坊、与艺术家进行对话。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创建网络平台、线上教材资源库及移动端应用程序,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接触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方式。学生能够借助这些工具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观赏艺术表演、参与网络交流,从而拓展其知识领域。学校与家庭间的良性互动同样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扬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策划家庭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和创作传统文化。

3 总结

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长期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其发展依赖于政府、学术机构、教育者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与紧密协作。维系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命力,需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坚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有效的传递与深化,让青少年成长为坚守文化根脉与富有创新力的新一代。

引用

[1] 栗壮志.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1(6):131-134.

[2] 董惠惠,钟云.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实践——以软陶创意校本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上), 2020(7):111-113.

作者简介:杨冬(1969—),男,吉林长春人,本科,教授,就职于长春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青少年传统艺术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