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珊瑚礁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表现为珊瑚礁出现了短暂的褪色,也就是白化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所公布的《世界珊瑚礁现状: 2020 年》记述了近四十年来珊瑚丰度下降、白化事件频繁发生、藻类数量增多等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了珊瑚礁的健康水平下降。基于此,本文以《珊瑚》为例,进行了科普类书籍设计研究,旨在激发人们对于珊瑚和自然的关注,呼吁人们参与到保护珊瑚的行动中来。
1 《珊瑚》书籍设计的创作背景
珊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类海洋生物,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吸收并溶解海洋中的碳酸钙来制造自己的骨骼,成千上万的珊瑚骨骼连接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了海底的天然宝藏,即有着“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美称的珊瑚礁。但现如今,世界上半数以上的珊瑚礁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大面积的白化频发。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正确开发并切实保护好珊瑚礁资源,更加需要我们认识并了解珊瑚礁生態系统[1]。《珊瑚》这一书籍设计旨在将珊瑚相关的基本信息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珊瑚并重视珊瑚白化的问题。
1.1 设计创作背景
近年来,珊瑚礁不仅要面对过度捕捞、工程建设、塑料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其的影响;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火山喷发等。气候变化也对珊瑚和许多依靠其生存的动物造成了影响。有学者曾公开表示,除非气候停止变化,否则珊瑚褪色白化的现象将会变得更加普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失去全部珊瑚礁的危险。
1.2 设计目的与意义
南海的珊瑚礁是我国南海地区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是南海地区独有的一种陆地国土类型。它对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环境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从分布面积来看,南海的珊瑚礁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大体相当,但我国珊瑚礁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相关人才仅有澳大利亚珊瑚礁专业人才的 1%,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对珊瑚礁的认识不够,对珊瑚的重视程度低、对珊瑚礁科学知识的普及范围有限等因素有关[2]。我国在该领域的书籍较少且书籍专业性较强,缺少可以帮助爱好者初步了解和学习珊瑚知识的书籍。并且相关书籍在设计上大多形式单一、缺乏变化,文字与图像结合方式单调,容易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枯燥乏味。
本文以《珊瑚》为例,以珊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以书籍为载体,通过对珊瑚基础知识、珊瑚的疾病和白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科普,激发读者对珊瑚礁保护的兴趣和关注,强调珊瑚对自然和人类的重要性。书籍设计是深刻反映社会意义的文化行为[3]。因此,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视觉美感这一表层。为使更多的人对于珊瑚白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引起对于珊瑚白化问题的思考,《珊瑚》一书更立足当下,对珊瑚礁的未来发展做出了理性的思考。
1.3 设计困难与创新
现阶段的市场上的科普书籍,一方面,大部分相关资料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图片信息作为补充。关于珊瑚的科普文章和书籍通常以文字为主,在视觉形式的表现上缺少变化,往往使读者感到枯燥乏味。《珊瑚》书籍设计过程中,缺乏相关参考。团队虽然考虑以图文信息巧妙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编排设计,但如何使文字与图片元素结合得更加自然、不生硬也是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另一方面,在书籍装帧上,书籍以不同尺寸大小页面的组合作为创新点。但同时如何划分章节,如何在设计上做到有层次且整体,如何选择合适的装帧方式也是这次设计的难点所在。
2 《珊瑚》创作过程
2.1 书籍设计的整体思路
在初期,对于整本书籍的结构进行思考的时候,书籍初步拟定使用复合装帧的方式。在册数上的选择为六小一大,共七册,七册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书。在装帧形式上,前六册采用锁线装,最后一册使用现代蝴蝶装。使用纸带装订的方式将七册连接起来,这种装订方式不使用针线和胶水,所以每册可以单独拆卸下来阅读。在章节划分上,每一册即为不同的章节,每一册的信息所讲述的是关于珊瑚的不同方面的知识,从珊瑚本身的知识科普到珊瑚与人类的联系,从微观到宏观。
但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发现这一构思和形式存在种种问题。如在选题前期所整理的资料不够全面,导致各个章节的信息虽有联系但整体上细碎杂乱;过于拘泥于形式感而脱离了书籍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容易导致读者阅读时产生混乱;前六册每册信息过少且集合起来不成体系,导致后期印刷困难无法装订等问题。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对于初期拟定的形式进行了优化和整改,首先对信息进行二次整理和筛选,选取主要信息并对其整合后再进行设计。
经过整理,书籍被重新划分为四个章节并改变前期的可拆解的装订方式,四个章节做成四种页面大小不同的开本,整合装订在一起,在初期预想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使书籍形式有层次变化且更为整体。在整体内容的划分上,沿用了初期的想法,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珊瑚的知识科普和珊瑚疾病、白化的信息概述。该书籍的设计通过健康珊瑚和非健康珊瑚的章节划分,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并以此来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在内容上,章节与章节之间具有联系性和递进性,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在形式上,将四个章节分别制作成四个尺寸不同的页面装订在一起,使书籍在具有整体性的同时更加具有层次感。同时,不同大小的页面设计将章节区分开来,也使书籍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检索功能。
2.2 书籍封面设计
书籍的封面可以说是一本书的精华所在,它在整本书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团队在书籍的封面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与磨合,在初期实验过程中发现将不同种类的珊瑚拼接成一个整体的可行性不高,因为其种类不同,所以大小及形状轮廓也相差过大,画面略有违和感。后尝试在封面绘制同种珊瑚,形成单个完整的画面,通过不同大小页面的组合形成具体的画面。但因为每册书籍所拥有的厚度不同,在后期裁切制作的过程中容易错位,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所以进行新的尝试。在多次试验后沿用了初期想法的形式并进行优化。在每册封面上绘制不同种类的珊瑚,但不强求其拼接在一起,而是使其自然组合,形成层叠的白色,别具一番美感。并且在珊瑚种类和绘制风格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在绘制过程中,每一册的珊瑚在造型上也要考虑与上一册的呼应,尽量使其繁而不乱,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2.3书籍图形设计
在书籍中,对信息类和图表类的文本信息进行了简易的信息可视化的处理,更便于读者去阅读,增加阅读中的趣味性。其中主要表现为将珊瑚的形象进行了趣味化、扁平化处理。简单来讲,扁平插画就是把复杂的插图变得更加简约化,让插图看起来既完整又整洁[4]。因此提取珊瑚的主要形象与信息相结合,以干净简练的图像向读者传递主要信息。同时在内页版式中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将文本信息与图像相结合,显示出简易的信息可视化的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明确每一页不同的侧重点,迅速掌握到主要信息。
2.4 书籍内页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准确传达书籍的内容,并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5]。因此,设计团队在对内页的版式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尝试了使用插画元素,主要选取了几种较有特点的珊瑚进行了初步尝试。但因为插画风格较为写实,在书籍设计上缺少了装饰性和趣味性。并且珊瑚种类繁多,国内相关资料较少,所绘制插图容易出现缺少科普性的问题,所以转变思路。在整体版式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图像与文本结合为主的方式。
书籍的整体配色以蓝色为主,与珊瑚所生活的海洋的大背景相呼应。书籍在前三章选用较为绚丽的色彩与之搭配,显示出珊瑚的健康与活力,在第四章主要以蓝、白、灰三色为主,旨在体现珊瑚的虚弱、亚健康的状态。在整本书籍的图像选取和使用上,为与整本书的风格统一,对其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色,并对一些图片进行艺术化处理。前面三个章节所使用的图像大多为健康多彩的珊瑚,最后一章节的图片多选用为白化的珊瑚以及珊瑚死去后留下的骨骼,旨在与章节文本内容相联系的基础上起到呼吁与警示的作用。
现代版式设计需要根据设计主题和视觉需求,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对设计要素进行排列与构架[6]。因此该书籍在版式设计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一般情况下所选取的图像多为方形,但方形的外框对于珊瑚鲜活的形态来说是一种限制,且过多的方形图像与规矩的文本的结合也会显得过于固化。所以将图片多余部分进行删减,用仅留下珊瑚本体与文字版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加画面的变化。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珊瑚本身的形态就足够生动,将文本信息与不同的珊瑚形态相结合可以使版面设计更具有节奏与变化。即使在第四章中,所选用的珊瑚骨骼图片也多具有形式感与美感,将文字与之结合因此有别样的韵味。
3 《珊瑚》创作总结与反思
近些年来,珊瑚礁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珊瑚礁大面积的退化和高频率的白化正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我国大面积国土属于陆地,对于海洋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强,许多人注意不到且不了解珊瑚礁退化及白化问题的严重性。大部分人对于珊瑚白化的了解多来源于网络文章的只言片语,但这类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多未经过系统整合,条理性较差,口号性较强。
《珊瑚》的书籍设计主要是通过图表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和版式设计来向读者更高效地传递关于珊瑚的科普知识。在形式上以锁线装的书籍来表现,在内容上通过对珊瑚的基本知识和珊瑚白化的科普,来表现珊瑚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该设计的目的在于使读者通过阅读书籍更加直观地学习到关于珊瑚的知識,了解到珊瑚大面积白化的原因,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于珊瑚和自然的关注,呼吁人们参与到保护珊瑚的行动中来。
《珊瑚》的书籍设计可以使信息更加有效地传递,使更多人更加科学系统地了解珊瑚,注意到珊瑚的白化危机,加强对珊瑚的保护。珊瑚的保护与修复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引用
[1] 杨立敏.珊瑚礁与人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20.
[2] 余克服.珊瑚礁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 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4] 赵梓旭.扁平化的插画风格问题研究[J].大众文艺,2020(13): 68-69.
[5] 张建茹,李刚,苟双晓.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式编排[J].包装工程,2007(6):119-122.
[6] 苏力健.视觉流程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0(8):80-82.
作者简介:李佳晖(200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