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战旗红》创作组
荣誉战旗名称:临津江突破英雄连
授旗时间:1951年1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39军116师346团1、4连,347团5、7连
授旗领导机关:志愿军第39军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
39军116师346团1连:前身为淮阴警卫中队。1940年2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3团。8月中旬随团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3团。1941年2月18日随团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21团。1945年8月随团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28团1连。19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10旅28团1连,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3团1连,10月被2纵队授予“先锋连”称号。1949年改称39军116师346团1连。1985年为39集团军116师346团装甲步兵1营1连。现为第79集團军某合成旅1营1连。
39军116师346团4连:前身为苏北淮海区的淮涟游击队一部。1940年2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3团。8月中旬随团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3团。1941年2月18日随团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21团。1945年8月随团改编为新四军3师10旅28团。19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10旅28团,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3团4连。1945年9月14日,被新四军3师授予“清江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1947年3月,被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授予“常胜连”荣誉称号。1949年改称39军116师346团4连。1985年为39集团军116师346团2营4连。现为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2营4连。
39军116师347团5连:前身为苏北滨海县公安队。1937年10月编入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1941年1月随团编入新四军第4师10旅29团。19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10旅29团。1946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4团5连。1947年被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授予“突破彰武英雄连”荣誉称号。1949年改称39军116师347团5连。1985年为39集团军116师347团2营5连。现为第79集团军某装步旅5连。
39军116师347团7连:前身为1932年12月下旬由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的红26军2团1连。1933年5月,改编为第4团1连。1933年11月8日为红26军42师3团2连。1935年9月,为红15军团78师232团2连。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第2营6连,12月为344旅689团2营6连,被115师344旅授予“钢铁兵团”荣誉称号。1940年2月,为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689团6连,7月为八路军第4纵队4旅9团6连。1941年1月,改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29团10连。1942年11月主力地方化时,改编为第3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1支队3团2连。1943年10月被淮海军区授予“模范连队”荣誉称号。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10旅29团10连,1948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4团10连。被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授予“钢铁连队”荣誉称号。同年11月改称第39军116师347团7连。1985年改称第39集团军116师347团7连。现为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5连。其连魂是:“鏖兵八旬锻钢铁,英烈三千铸连魂。”2019年,该连高举“临津江突破英雄连”战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
战旗精神:千锤百炼,攻坚克难更无畏
1950年12月31日,世界进入辞旧迎新倒计时,朝鲜临津江地区却没有丝毫节日气息,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悄然而至,北风卷着鹅毛般的白絮,填平了临津江南北两岸的野战工事。“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乘飞机低空地毯式盘旋巡察,看到的也只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荒原”。
这个美军谨慎老辣的战将做梦也没有想到,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毛主席关于打破敌人缓兵之计、将“联合国军”赶至“三七线”的指示电,第三次战役行动已箭在弦上,稍后即将猛烈撕开其所谓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不可逾越”的临津江防线,分割美军和南朝鲜军,大踏步向南推进。
冰天雪地之下,志愿军指战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尽管有些隐蔽位置离江边只有100多米,却未暴露一点蛛丝马迹。直到进攻开始,敌人都不知道在眼皮底下埋伏着对手的千军万马。
16时40分,天渐暗去,三发红色信号弹突然在北岸腾空而起,瞬间,原本一片死寂的旷野陡然炸裂,无数嘶叫着的炮弹飞向了南岸敌军防御阵地,只见工事碎石夹杂着残肢断体冲向天空,血红雪白,电闪雷鸣。
炮火刚一延伸,北岸雪原上立刻跃出成百上千的志愿军战士,伴随着冲锋的号角,他们怒吼着、奔跑着,一批人扑倒在冰面上,一批人又义无反顾地向南岸冲去……
116师347团5连被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奖旗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此种坚决果敢的冲击方式,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的序幕。是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首次联手,8天歼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9万余人,挺进100余公里,解放了汉城,在世界造成重大政治影响。
战役结束后,在突破临津江防线中立下头功的116师346团1、4连,347团5、7连四个尖刀连队,均获得了“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一面战旗同时授予四个英雄集体,这在我军百面战旗中也是特例。
临津江是朝鲜中部的一条大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中间一段正好横亘在“三八线”上。江面宽150米左右,水深1米上下。时值严冬,江上大部结冰,冰厚约15厘米。南岸多为天然峭壁,易守难攻;北岸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易于隐蔽展开。
防守该江段的是南朝鲜军第1师,师长白善烨是个在中国东北学过军事的职业军人,熟悉我军战法,曾让朝鲜人民军吃过不少苦头。为阻止我军突破,其凭借临津江天险,征用上万劳工,构筑了一条号称“堪萨斯”的纵深9公里、由3道防御阵地组成的防线,各守备要点均筑有明碉暗堡,以轻、重机枪,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等直射、侧射火力构成绵密的火网。
为防止志愿军偷袭,白善烨还在两岸和车辆易通行地段布设了雷场,并定时以绵密的炮火破坏冰层、封锁江面。
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对着地图盯了很久:要打好第三次战役,就要在这里突破;要在这里突破,就必须跨越临津江天然障碍,撕开南朝鲜军第1师防线。
此时,志愿军入朝参战刚两个多月,通过第一、二两次战役,已从战略上扭转了不利态势,把原本叫嚣要在圣诞节前回家过节的“联合国军”打得丢盔卸甲,不但没了节的概念,还被迫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
能否粉碎美国人“获得喘息机会、等待卷土重来”的幻想,第三次战役至关重要。
经过认真考虑,彭德怀司令员把从中央突破临津江的任务交给了39军,命令军长吴信泉,就是变作一条龙,也要给我飞渡临津江!
接到志司作战命令,吴信泉军长立即调兵遣将,把飞渡临津江的主攻任务交给了最具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精神的头牌主力师116师,突破口确定在高浪浦里东南的新岱至土井一带。
116师连夜召开作战会议,汪洋师长围绕攻击部署,废话不说,明确三点:
第一点:以346团和347团为师第一梯队,实施左右两翼并肩突破。346团1、4连,347团5、7连为尖刀连,在两公里突击正面上,选择四个突破口,以最大强度和最短时间一举撕开韩军防御。突破后,分别占领192和147高地,而后向马智里、直川里方向卷击,保障军二梯队顺利向纵深穿插。
第二点:为保证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提前将攻击部队及武器装备预先隐蔽埋伏在江北,以便进攻发起后突然冲过江去,打敌措手不及。为此,要星夜抢筑野战工事。
第三點:四个尖刀连哪个最先突破临津江,就授予哪个连“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战旗,这是军政委徐斌洲亲自决定的。
“突破是关键,动作越快越好。志司首长要求咱们当过江龙,咱们就绝不能当小爬虫!谁还有问题?”汪洋师长最后强调道。
“没有!”各团长态度坚决,嗷嗷直叫。
指定的四个尖刀连,都是脚杆儿绑大锣——响当当的功勋连队,受领任务后,一片沸腾,士气高昂,誓做过江龙,争当英雄连,纷纷连夜召开战前动员会和“提问题,想办法”的诸葛亮会,激发斗志,群策群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针对雪夜潜伏和跨江攀崖作战可能遇到的困难,指战员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准备一些辣椒用于驱寒;在脚腿上抹凡士林或猪牛油防止腿脚冻伤;在鞋底上绑麻袋片,便于在冰面上快速奔跑;用雨布改制防水袜子和腿裤;给火炮架包白布,炮轮上捆稻草,进出路上铺草垫子,让火炮隐蔽防滑快速进入炮位;反穿棉衣,便于雪地隐蔽,等等。
为了克服岸边峭壁攀爬的困难,战士们用树棍、竹子制作了一头绑上铁钩子的“钩梯”,爬上一段钩住另一段,接力再爬。
针对我炮火摧毁后江边还残存地雷问题,自制了“土扫雷杆”,专门对付绊发雷。
四个尖刀连在作战准备中集思广益,各不服软,相互挑战,只等一声令下,便论个雌雄,见个分晓。
尖刀连作战准备热火朝天,师、团两级也都没闲着,积极为“猛龙过江”创造条件。
为摸清敌情并制定相应的战斗方案,知识分子出身的汪洋师长事无巨细,亲自组织团、营各级指挥员,连续三天潜伏在前沿进行缜密的敌前侦察,将敌人的工事、碉堡和火力点掌握得清清楚楚。
最难克服的还是岸边7-10米高的峭壁。火力点可以用炮火精准摧毁,这道天然障碍如何逾越?功夫不负有心人,细致的汪师长发现峭壁上有一道道雨裂沟,便做起了文章。
他让机关仔细观察,最终为四个尖刀连选定了四条可供攀爬的沟道,然后组织各连、排、班,甚至战斗小组到前沿勘察,熟悉情况,对各自的攻击目标、突破路线、战斗顺序,以及敌人的火力点等了然于心,从而减少攻击中的盲目性。
为充分发挥火力效益,汪师长还要求师、团炮兵群,把当面之敌的每一个碉堡、火力点都编上号,计算好射击诸元,确保直接摧毁。同时要求炮兵主动与步兵协同,预先制定周密的步、炮协同计划,除为步兵破除障碍、开辟通路外,要特别注重为尖刀连组织火力护送,压制敌火力点,拦阻敌纵深反冲击兵力。
大战前三天,师里紧急抽调一半以上人力,利用夜晚在江北距敌150-300米的起伏沟坎上,突击构筑了正面宽约2500米的316个简易掩蔽部、营团指挥所和80多个火炮发射阵地,在堑壕和交通壕内挖了3000多个可容纳2-3人防炮洞,保证了全师一梯队7个步兵营7500余人86门火炮的分批次进入掩蔽潜伏。
汪师长特别叮嘱部队,要将阵地内的电线、车辙和脚印等用白雪仔细覆盖,白天严禁人员、车马走动。
为了迷惑敌人,师里还派出部队在高浪浦里正面积极佯动,昼间构筑工事和炮阵地,并多次派人过江实施袭扰,让敌人误判志愿军将在此强渡。
12月31日16时40分,敌机刚飞离,天还没完全黑,到了汪洋师长精心挑选并报上级批准的时间窗口,我军86门火炮按预定方案突然开火,对敌前沿及纵深实施猛烈急袭,一举准确摧毁敌40余个火力点,在敌雷区和障碍物组成的防御前沿开辟了两条长40米、宽6-10米的步兵冲击通路。
17时03分,炮火刚一延伸,四条憋足了劲的猛龙便从隐蔽处一跃而起,在40余挺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身披雪花,脚踏疾风,向江南之敌展开了冲刺。
担任左翼尖刀连的是346团1连,因曾获“先锋连”称号,这里暂且称其为“先锋龙”。
炮火准备刚停,副连长刘玉元就大声命令:“尖刀班冲锋!”担任尖刀班的5班9名战士,在班长韦吉先带领下,端着刺刀就从结冰的江面上冲向敌岸。刘玉元带领连队主力紧随其后。
望着神兵天降般的志愿军,对岸地堡里的敌人如梦初醒,机枪毫无遮拦地扫射过来,不断有战士倒在血泊里。鲜血染红了冰面,却阻止不了1连当先锋的决心,只见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前腾跃。
一个战士掉在冰窟窿里,因怕后面的战士再掉进去,索性就趴在冰窟窿上,让后面的战士踩着他的身体冲过去,不一会儿竟被冻在了冰面上。
在我军猛烈火力打击和步兵冲击下,守敌开始仓皇逃窜。尖刀班5班第一个冲到了一个小山头前,班长韦吉先指挥灵活,用手榴弹连续炸毁敌人7个地堡,消灭了半个班的敌人,5班仅轻伤1人。
这时,1排从右侧插向了江岸的一条公路,迅速向另一个小高地冲去,一阵猛攻,打死打伤了五六个敌人,占领了山头。
1排排长李昌义命令1班留下吴振玉战斗小组坚守这个小高地,率领其他人迅速向前面的另一个山头发起进攻。他一面令60迫击炮手向山头射击,一面令1班从山头的右翼迂回过去,一阵手榴弹扔上去,很快就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留下坚守小高地的吴振玉,也带领全组英勇战斗,打退了敌一个排兵力的五次进攻。战士王明脚被炸掉了一半,硬是坚持不下火线。
扫清外围后,副连长刘玉元整理了部队,率领全连向192高地发起攻击。2排副排长王友才和战士韩魁两人,在192高地前连续向敌人三个碉堡进攻,子弹、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向敌人。
二排长单体康负伤了,他对转战过来的尖刀班班长韦吉先说:“你们一定要冲上192高地,别给我们连丢脸。”韦吉先边说“排长放心”,边带着全班战士冲向192高地,直至夺取阵地。
7班班长李家浦腿部受伤,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打出去几公里,击退了敌人三次反击,才被卫生员硬给抬下去。
从望远镜中始终观察作战进展的汪洋师长赞许道:“不愧是先锋连。”
担任左翼另一个尖刀连的是346团4连,因曾获“常胜连”称号,这里暂且称其为“常胜龙”。
战斗发起后,4连迅速冲上封冻的江面,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保持常胜连荣誉,负伤也要爬过临津江,战死也要死在192高地”的誓言。
4连3班班长张财书担任扫雷组组长,在我军炮火准备时,连续排除了敌人专门对付步兵冲锋的四处连环集群地雷。部队发起冲锋后,他毅然冲入雷区,用手里被炸断的半截自制扫雷杆拉响了一片地雷,身负重伤,人被震昏。醒来后,他再次拖着伤痛的身体滚进雷区,为进攻部队拉响了最后一群地雷。战后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扫雷英雄”称号。
一个叫沈中学的战士,战前班长曾问他,“小沈,你的决心怎样?”沈中学回答:“只要我不牺牲,剩下一条胳膊一条腿,我也要打到对岸去!”
在冲过突破口时,他看见连长和副连长都负伤倒在雪地里,但仍然在指挥全连战斗,便提着一根爆破筒,望了望连长和副连长,飞快地向大江冲去。刚冲到冰面上,一颗炮弹飞来炸伤了他的头部。
冰冷的江水将沈中学激醒,他一骨碌从冰水中爬起,继续冲向对岸,匍匐前进到一个敌堡前,一跃而起将爆破筒塞了进去。“轰”的一声巨响,地堡飞上了天。沈中学强忍着伤痛高喊:“胜利了!”捡起一挺机枪继续向敌人扫射。
3排在通过敌人雷区时,排长被地雷炸伤,但坚持指挥,不下火线。8班战士张双负伤后,仍用机枪掩护战友们冲锋。9班班长褚光荣孤胆奋战,一个人冲上山头,炸毁了敌人的碉堡。
就这样,4连一路攻击一路胜利。先占领了江南岸登陆场,随即又占领了192高地,而后再向马智里继续进攻。
担任右翼尖刀连的是347团5连,因曾获“彰武连”称号,这里暂且称其为“彰武龙”。
火力准备时,5连隐蔽在离江岸仅100多米的堑壕里,急切地等待着进攻的时刻。当响亮的冲锋号刚一吹响,指导员王长珍腾地冲到江边大喊:“同志们冲啊!立功的时候到了!”全连随之呐喊着向江中沖去。
副连长胡德根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里,2排副排长王殿学紧跟着也跳了进去。漂着冰碴的江水齐腰深,一下子就浸透了王殿学的棉衣,他立刻就被冻得浑身麻木。一发炮弹打来,炸起的冰茬砸到了他的头上,他连呛了两口水,差点栽倒。但见他抹去脸上的冰水,回头向战士们高喊:“水再冷再深也挡不住咱们前进,同志们,冲啊!”
尖刀班全体大声应答:“不怕水冷水深,冲过江去就是胜利!”齐刷刷跳进冰水里前进。
敌人的机枪子弹在江面激起一朵朵水花,敌人的炮弹在江里炸起了一个个高大的水柱,落下来将江中的战士冲出去好远。5连战士全然不顾,冒着枪林弹雨,忍受着刺骨严寒,为了祖国和荣誉,勇敢地冲锋不止。
王殿学带领尖刀班率先冲上了对岸,遭到敌人一个碉堡的猛烈射击。利用碉堡附近的沟坎掩护,王殿学从碉堡的侧面爬过去,把一颗手榴弹从射击孔扔了进去,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占领了滩头阵地。
他迅速吹响了向连长报信的小喇叭,并冲着还在江水里的战士们高喊:“我们已经占领了滩头阵地,同志们快上来呀。”
这喊声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战士,全连所有人一鼓作气冲上了岸。见守敌仓皇逃窜,司号员邓铁友跑上高坡,吹响了占领阵地的嘹亮军号。
5连连长韩成保冲到突破口,召唤3排:“快向右打。”3排排长带领9班立刻冲了过去,采取正面牵制、两侧迂回方式,连续炸掉了敌人两个暗堡,歼敌20余人。
在追击敌人过程中,5连很多人失去联系,但是哪里有枪声他们就冲向哪里,一直向前猛冲了两公里,占领了江边的147高地,并按计划收拢人员,与三个兄弟尖刀连一起,向着马智里继续进击。
担任右翼另一个尖刀连的是347团7连,因曾获“钢铁连”称号,这里暂且称其为“钢铁龙”。
战斗发起后,7连尖刀排在排长王凤江带领下冲在最前面。冒着敌人的炮火,他们先在冰面上冲锋,然后又跳进寒冷刺骨的江心激流里前进。
敌人的炮弹将江面上的冰炸裂了,战士们没冲几步就被迫跳进寒冷刺骨的江水中。江心水流很急,水底的石头又滑,脚踩在上面不听使唤,两条腿冻得像铁棍一样。水越来越深,最后淹到胸部就跑不起来了。江面上漂着许多冰块撞击着战士们,影响前进的速度。
这时候王凤江排长一只手举着枪,一只手扶起跌倒在水里的战士,边前进边呼喊:“同志们快冲啊,这是考验我们钢铁意志的时候,上岸就是胜利!加油啊,争取前三名,上岸立大功!”
机枪手李会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掩护同志们迅速上岸,在江面上找到一块大冰块,把机枪架在冰块上,下半身站在水里向敌岸射击。敌人一发炮弹落在几米处,炸起的水柱落下来把机枪一下子砸进了冰水里。他立即钻进水里去摸,江水顺着他的脖领灌进去,冰冷刺骨,摸到机枪后,两只手已经冻得不听使唤了。李会拼全力举着机枪,终于在离对岸几十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块冰排。他把机枪架在上面,瞄准敌人的地堡射击,把敌人的重机枪打成了哑巴。
到了敌岸,江边结着厚厚的冰,战士们的手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上岸很困难。有的爬上去又滑了下来,有的上去一只脚,却没有力气抬起另一只脚。钢铁的战士们相互帮扶着终于都上了岸,可冷风一吹,身上衣服立刻又冻成了冰筒。
7连战士不愧是钢铁汉,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互相配合,利用“钩梯”爬上了悬崖,一阵猛冲攻进了敌人的阵地,开辟了登陆场。
敌人溃逃,他们又继续追击,最后冲到马智里与主力汇合。
经过13小时的激战,39军116师攻入敌纵深15公里,突破韩军第1师三道防线,迅速到达了指定位置,胜利地完成了39军赋予的作战任务。歼敌1049人(内含美军20人),缴获各类火炮41门,各种枪支289支(挺),自身伤亡712人。1月6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通令表扬了116师在此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
激战过程中,116师四个尖刀连功不可没,真正发挥了利刃作用。因事先做了充分的战斗动员和准备,指战员们勇猛顽强,奋勇杀敌,进攻十分奏效,10余分钟便撕裂了临津江防线,攻克了192高地和147高地,牢固控制住南岸滩头阵地,为主力部队渡江开辟了通道。尔后又一鼓作气向纵深发展进攻,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有句俗话:“不是猛龙不过江。”116师四个尖刀连作为四条猛龙,面对着临津江、堪萨斯防线、冰河弹雨,几乎是一冲而过。滔滔临津江水,见证了中国龙的勇猛。在英勇的志愿军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鉴于四个尖刀连队几乎是同时突破临津江防线,难分伯仲,因此均被光荣授予“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称号及奖旗。四个连共获一面旗,这在我军历史上尚不多见。至此,“先锋龙”“常胜龙”“彰武龙”“钢铁龙”四龙归一,化作一条战龙,那就是临津江突破“英雄龙”!
2019年,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5连高举“临津江突破英雄连”战旗,作为“龙的传人”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的检阅。
临津江之战作为一次极其成功的跨江攻坚战,充分体现了我军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和指挥艺术的高超完美,使原本连续作战疲惫之师的野战攻坚行动,变成了一部隐蔽奇袭的经典之作。
戰后,116师的突破战斗得到各方好评:志愿军副司令陈赓在战斗报告中将其总结为“三险三奇”;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课堂上将其评为“满分战例”;总参谋部和军事学院专门出版了《第116师高浪浦里东南地区进攻战斗总结》,将此次战斗作为师进攻的经典战例,供院校和部队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