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在高中心理课中的应用

2023-04-12 04:11辜莹莹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3期

【摘 要】接纳承诺疗法以提高心理灵活性为目标,其包含的心理游戏工具、心理教育知识、心理互动练习等技术在高中心理课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将接纳承诺疗法包含的技术用于心理课堂,可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这种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为高中心理课提供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心理游戏工具;高中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2-0075-02

【作者简介】辜莹莹,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泉州,362000)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海耶斯于1990年提出了接纳承诺疗法,该疗法包含的心理游戏工具、心理教育知识、心理互动练习等技术可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笔者尝试将接纳承诺疗法中包含的技术运用于高中心理课堂。

一、心理游戏工具增强课堂体验

接纳承诺疗法中有很多心理游戏工具,“中国指套”(见图1)是其中之一。该工具是一根由编织带组成的食指粗细的管子,玩法如下:将两根食指分别伸进指套,尝试在不借助外力、不破坏指套的情况下抽出食指。如果用力往外拉扯,管子会变细,食指会被收得更紧;如果慢慢往指套中部推进,管子会变粗,食指便可顺利抽出。

笔者发现,食指想从指套中挣脱反而深陷其中的状态与学生着急想摆脱负面情绪的状态相似。于是,设计了《我的“情绪指套”》一课,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国指套”。其次,通过冥想唤起学生过往的情绪应对经验,让他们将曾经困扰自己的负面情绪想象成“情绪指套”,并画下来。最后,笔者在学生分享时结合食指顺利抽出来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的新模式。

心理游戏工具“中国指套”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学会与情绪相处,提高应对负面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心理课堂中有触动、有话说、有成长。

二、心理教育知识创设情境表演

接納承诺疗法中的不少心理教育知识来自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头脑是如何进化出消极思维的”这个知识点指出:我们的原始人祖先为了在充满自然灾害和凶狠猛兽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头脑必须一直对危险警觉,并预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用任何方式伤害你。[2]因此,人类的头脑会习惯出现消极想法,而这些消极想法具有保护性功能。

笔者在心理辅导时发现,不少学生经常与消极想法对抗。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消极想法具有保护性功能。于是,笔者设计了《消极想法不可怕》一课。课上,笔者通过图片和音乐创设原始丛林情境:“原始丛林里,两个原始人正在玩耍。突然,他们前方出现了一团黑色的不明物。”笔者邀请两个学生根据小纸条上的提示(乐观的原始人、焦虑的原始人)分别演出两个原始人的不同反应,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谁的存活率更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焦虑的原始人。笔者继续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身边也有和这个原始人一样焦虑的同学小强,他最近的学习状态不佳,头脑容易胡思乱想。”笔者邀请1个学生扮演小强,其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强可能产生的想法,并依次说出来。

本课通过情境创设将心理教育知识点“头脑是如何进化出消极思维的”融入原始丛林故事和小强的案例,在激活团体动力的同时,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进而提高学生应对消极想法的自我效能感。

三、心理互动练习丰富思维视角

众多心理互动练习中的“以己为景”练习能够丰富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可以从不同的人际视角和时间视角引导学生穿越人物和时间,以建立更灵活的视角选择,扩大心理空间。[3] 人际视角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视角,如亲人、朋友。时间视角指从时间轴上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看待当下,如5年后的自己、10年后的自己、20年后的自己。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家长在与孩子讨论“异性交往”话题时容易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根据“以己为景”练习设计了《异性交往这件事》一课。课上,笔者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由5个成员组成临时家庭。其次,各组讨论后确定1个具有代表性的异性交往困扰,并分配家庭角色——1个成员扮演存在困扰的学生,其余成员分别扮演爸爸、妈妈、5年后的自己、10年后的自己。最后,每个成员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发表看法。学生用父母视角看问题时就容易理解父母的感受,减少与父母的对立感,用未来视角看问题时,有助于作出有利于未来的选择。总之,“以己为景”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丰富对事物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史蒂文·海斯,斯宾斯·史密斯.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心理健康新概念ACT[M].曾早垒,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50.

[2]罗斯·哈里斯.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M].祝卓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28.

[3]祝卓宏.心灵的瑜伽——ACT[J].心理与健康,20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