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载默默坚守,26载创新奋进,牛雪平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成长熔铸于祖国航空装备事业。他孜孜以求,向难图强,主持完成复杂架体类、大型复合材料接头、铝合金7050大型薄壁类等近百项产品研制重大技术攻关,创造了一个个兴装强军的“新高度”,成为军工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明星”,用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航空事业的无限忠诚。
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在牛雪平还是学徒的时候,他从2根锯条练起,掌握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工作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为的就是能够把装备造得更好,他经手的产品合格率从来都是100%。
某新品急需交付,周期紧,技术难度大,牛雪平和他的团队为保住节点24小时不停歇。第一次加工如此大的产品,没有任何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他顶住压力,认真钻研找正基准、反复尝试定制特殊刀具、仔细核算确定合理工艺参数、结合实际编制加工程序……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件件产品保质保量完成,无不彰显他对航空事业的拳拳之心。
面对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设备和接踵而至的技术难题,他胆大心细,善于从经验中汲取营养,创造性优化加工程序,使多种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效率大大提高。他熟练运用宏程序实现变量算术、逻辑运算及条件转移,发掘机床潜力,实现了椭圆曲线、双曲线型面及螺旋线加工,特别是五轴加工高精度复合型腔的程序编制,搬开了一个个“拦路虎”。牛雪平年均完成工时10 000余小时, 100%优质诚信交付。
聚焦发展,创新攻坚
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他坚信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只有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牛雪平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骨子里天生就有股子牛劲,从不向困难低头。
某大型新品是装备的关键承力件,所用材料为首次使用的复合新型材质,毛坯重约400公斤,成本有30余万元,加工后材料去除率超过80%,机加过程刀具磨损快、加工成本高,加工方法、切削参数、程序编制、加工策略、装夹定位、基准找正等都要从头摸索。在巨大压力面前,他主动请缨,带领攻关团队潜心研究,梳理加工思路,制定特定工艺,合理控制切削参数,优化加工程序,开发应用五轴功能指令,经过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技术难题被攻克,产品合格率100%,刀具加工寿命延长3倍,年创产值1 000余万元。
某架体类关键要件,其带复合角度的翼型面是与飞机对接的关键部位,尺寸精度要求极高,且加工长度超出了现有五轴设备的行程,导致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性能优势。作为五轴加工中心领军人,牛雪平立即组织攻关,实现了在行程为1米的五轴设备上加工长度1.22米、翼型面長1.02米的具有高精度空间特征的架体类零件的新突破,有效解决了现有五轴设备加工空间局限性的问题,极大提升了数控加工能力,同时节省购买设备费用数百万元,五轴综合效益提升超40%,年创产值2 000余万元。该项目被评为“河南省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牛雪平一直致力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自主研究开发“四轴加工中心坐标系转换功能”,实现了在同一个工件坐标系下完成多个角度加工任务的目标,省略了找正多个坐标系的烦琐程序。他通过开发“基于CATIA的五轴数控编程技术与程序后处理技术”,实现了五轴联动加工。他领衔完成“基于FANUC数控系统定制G代码螺旋铣削循环”项目开发,拓展了FANUC数控系统功能,螺旋铣削加工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他开发出“龙门加工中心五面加工自动转换技术”,利用编制宏程序,对设备相关参数赋值,实现立、卧坐标系自动校准,提高设备加工效率30.5%,创造经济效益157.8万元。自参加工作以来,牛雪平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5篇,科技创新项目40余项,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4 500余万元,完成产值过亿元,取得了可观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航空装备数控制造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无私耕耘,匠心传承
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牛雪平的身影,他倾情传授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甘做一盏明灯,照亮一片天地。无论是年轻职工,还是老师傅,有了技术难题,牛雪平都乐于解疑释惑,“传帮带”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牛雪平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工作室团队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开发几十万字培训教材,创建“样板培训、集中培训、走动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年均开展培训50余次,受众超千人次,相继培养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1人、机载系统特级技能专家3人,河南省技术能手4人,高级技师8人、高级工程师9人。
“做一名优秀的航空人,为祖国铸造神弓!”,这是牛雪平从未动摇的信念,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不懈追求。“航空报国,航空强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征程上,牛雪平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向明天,他的脚步会更加坚定,蹄疾步稳,为实现航空装备现代化、助力一流军队建设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