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双百期,大疫后首春,熟悉烟火气,重归你我间。
在第200期,关于我与杂志的缘分,我想从一张照片说起。
坐標:母校深圳大学图书馆期刊保留室
时间:2009年1月1日元旦
在别人放假要么睡懒觉、要么逛街唱K的时候,我一个人偷偷跑回学校图书馆,毕业已经四年多了,我仍然对这里念念不忘。图书馆与球馆都能让我忘了时间,读书是精神在运动,运动是身体在阅读,精神与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当年还没微信,别人的QQ、说说都在发玩儿的照片,我则在图书馆正对着我的“文化地标”合了个影。这“文化地标”就是《羽毛球》杂志,2006年创刊,当时只有三年不到的保留本,所以书架上的期刊数量不是太多,但已足够我树立属于我自己的“文化自信”,因为里面已经收录了我不少文字内容。
照片已过去十四年,离我首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已经十七年。同样是十七年的岁月,我的另一个“文化地标”式的偶像——“诗魔”白居易是如何度过的?他生命中最后的十七年,一个最大的念想就是要让自己的诗作保留下来,而他最后确实做到了。古代诗人作品数量排行榜前十,白居易以2741篇排名第八。最难的是,他是榜上唯一的唐朝诗人,难在唐朝没有印刷术,保留自己的作品难度极大,而他之所以做到,是因为他找到了属于他的“文化地标”—寺庙图书馆。受篇幅限制,这个故事不便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文章后注。
见贤思齐,同样是十七年,同样是想保留自己的文字作品,白居易这样的天才却这么难,而我作为历史长河中他的一个不才小迷弟,如今却不经意间做到了。要感恩我所处的现在,是一个比盛唐还要好的时代,大才如白居易,遇当年文坛领袖顾况,才“居而易矣”,不才如我,不敢跟偶像相提并论,只是感慨遇到了好时代与好平台,遇到了主编王渝燕女士,才“天堂有羽”,被看见与被记录,早不再独属于社会顶流,只要你心怀热爱,野百合也有春天。
杂志会有很多个百期,人生却无多少个十年。匆匆人间一轮游,想到自己曾经留下的这些只言片语,会被妥善记录与保留,并且成为我心目中文化地标的一部分,敲字时的键盘声,不由得也欢快了不少。
杂志双百,人已不惑,如若天堂,有羽世界*。
参考资料:《白居易为什么能留下3000首诗?》,罗辑思维-启发俱乐部,2020-7-14
*后注:对于“天堂有羽”这个网名,以前我个人拆解是“有羽的世界,直若天堂”,但后面遇到广州李才贤先生,他的拆解是“如若天堂,有羽世界”,我觉得后者更好,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