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咏翔
当夏日的蝉声褪去,迎来萧条的秋日之时,耳边忽然的寂静,不禁令人有些不适应。虽然当时听着心生烦闷,可如今看着落叶丛中的蝉躯,不禁又心生一丝悲悯。我实在不知,它一夏的鸣叫,有何意义,给人一夏烦闷后,又悄然离去,留下一片沉寂。
后来,我偶然间看到一篇介绍蝉的说明文,了解到,蝉没有听觉。我不禁更为困惑了,它听不见自己的鸣叫,为何仍要歌唱?困惑间,我想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一生坎坷,在即将走向成功时,双耳失聪。还有爱情的失败,无疑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但,当生活给予他无限痛苦时,他却优雅地敲击琴键,回馈生活一曲曲优美的乐章。这样想着,蝉声似乎柔和了些。究竟是蝉声嘶哑难听,还是我们缺少一颗欣赏美的平静的心?蝉与贝多芬的故事,又不禁使我想到母亲。
记忆深处,母亲艰难生活的场景一下子涌现出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好。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简陋的工地草棚中。夏日的夜晚,酷热难耐,我和妹妹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母亲心疼我们,用婴儿车推着妹妹,牵着我,来到一家商店。母亲和店员很熟,借着闲聊的工夫,让我们吹吹空调。待我和妹妹睡着后,母亲又推着我们回到草棚中。不管条件怎么艰难,母亲都用微笑从容应对,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易。
蝉为何而鸣?它听不见,也无人愿听,它歌唱的意义究竟何在?当我们厌烦蝉声嘶哑难听时,却忽略了这其實是它对生活的一份热爱,一份坚守。蝉亦是,贝多芬亦是,母亲更亦是。当别人不理解它时,当世界辜负了他时,当生活有意为难她时,他们仍要歌唱着,弹奏着,微笑着,坚守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对未来的憧憬!
点评
本文以夏日蝉声褪去作为引子,以“坚守”为线索,串联蝉、贝多芬和母亲的故事,线索清晰,结尾点明主旨。“它不被理解”“他被世界辜负”“她被生活为难”,结尾的排比句巧妙串联了叙述的三个层次,第三人称的不同运用暗含巧思,显示了小作者的情感厚度和素养深度。
(指导教师: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