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鑫涯
案例
小叮当刚学会走路,跌跌撞撞是常事。每次他不小心摔倒后,妈妈就会大声惊叫:“哎呀,宝贝疼不疼?都怪这张桌子,宝宝打它!”妈妈抱着小叮当一起拍打桌子。刚摔倒时,小叮当并没有哭。但看到妈妈的样子,他便开始哇哇大哭。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指当孩子处在陌生的情境下,他们会从成人的面部表情和话语来捕捉情绪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平时照看最多、相处最多的家庭成员,他们的情绪最有可能影响孩子。
父母情绪的影响
当陌生人给孩子玩具时,大部分孩子会看向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情绪积极,说“宝宝快拿着,多可爱呀”,孩子往往会敢于接受玩具;如果父母表情严肃,语气强硬地说“不要拿”,孩子可能就不敢拿。案例中,母亲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小叮当。他之后再摔倒,很可能会参照母亲的情绪,哭闹并拍打桌子,而不是想办法避免碰撞障碍物。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成人,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积极、健康的情绪参照人呢?
家庭氛围要和谐
案例:练琴时,小嘉不喜欢妈妈陪伴。因为只要有点错误,妈妈就会暴躁地说:“怎么回事啊,练了这么多遍都弹不好。上课有没有在听!”妈妈不仅对她这样,对爸爸也没有耐心。做家务时,如果妈妈发现爸爸没有把床单铺平整,或是盐罐子的盖子没盖好,就会和爸爸吵架。在这样紧张的家庭氛围中,小嘉积累了许多负面情绪,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玩,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班杜拉的模仿理论提出,孩子会观察并模仿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在家庭环境中,儿童主要参照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面部表情或行为来行动。因此,情绪稳定的父母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中,小嘉的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氛围焦虑、紧张,所以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会性发展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在幼儿园也很难处理好同伴关系。
家长应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在足够松弛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看清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当下的情绪状态,正视孩子的需求,给家庭成员和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在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才能拥有正向的情绪状态和生活态度。
正向反馈要及时
案例:爸爸妈妈一直鼓励程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程程做不好的时候,经常生气、哭闹。于是,爸爸妈妈想通过绘本《我不想生气》,尝试帮助他培养积极的情绪。他们先让程程观察封面中小兔生气时的表情并模仿,程程说:“我上次生气也是这样的。”爸爸说:“我们看看小兔子用什么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绘本,爸爸和程程发现,深呼吸、向他人倾诉或者一个人安静地待一会儿都是不错的办法。通过亲子阅读,程程认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案例中,父母敏锐地捕捉到了程程的情绪,通过亲子阅读来帮助孩子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的关注与正向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相反,漠视儿童的情绪,不利于他们情绪的自我调节。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阅读与情绪有关的绘本故事。《我的情绪小怪兽》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生气汤》能够帮助孩子接纳、发泄自己的情绪,《逃家小兔》能够帮助孩子了解温暖且无条件的爱。父母还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适应、调节不良情绪。
教养方式需民主
案例:米多想学骑自行车,但又害怕摔跤。爸爸说:“我在后面帮你把着,肯定不会摔跤的。”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米多鼓足勇气往前骑。骑了一会儿,米多发现爸爸放开了手,她心里一慌,摔倒了。这时,爸爸妈妈并没有大声惊叫,他们走到米多身边,察看她的情况。发现米多没有受伤后,爸爸妈妈对她说:“摔跤很正常,我们都是在摔跤的过程中学会的。”后来,米多的胆子越来越大,很快学会了骑车,并爱上了骑车。
心理学家鲍姆瑞德根据家庭中关爱与控制的关系,划分了三种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和放纵型。如果父母对孩子是民主的、有爱心和耐心的,当孩子遇到挑战时,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对孩子是专制的、压迫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容易焦虑、懦弱、退縮;如果父母对孩子是放纵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中,爸爸妈妈鼓励、帮助米多,没有因为米多摔跤而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和过激的反应,阻止她继续练习;也没有漠视她摔跤的事实,放任不管,而是在保证米多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米多学车。爸爸妈妈情绪稳定,在处理骑车摔跤这件事情上不慌不忙,给了米多充分的安全感。因此,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米多学会了骑车,体会到了骑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