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

2023-04-06 20:49刘希刚
关键词:生态化中国式共生

刘希刚,吴 静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社会关注的话题以及世界瞩目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党领导人民协调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建设,“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要求树立坚定信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并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2]在此基础上概括、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又进一步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3]立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开展探究,我们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征的最集中体现,既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总体较为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繁荣共同处于理想状态的一种价值诉求,又具体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设计之中,是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系统性的内涵要义以及全局性的贯彻要求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确立及其开创性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国外现代化的新道路。从历史逻辑看,这条现代化道路是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传统道路到新型道路、从苏联式到中国式的工业化或现代化道路历史演变中,在对生态化与现代化融合并进的实践探索中做出的历史性选择与时代性创新。基于新时代的巨大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定迈进,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清洁美丽世界共建中贡献着中国力量。这条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生产、生态、生活共同美好状态集中实现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创造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业态,也体现出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在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次正式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通过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及其追随者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实现着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的现代化;但是今天,西方现代化道路及其学习者都出现了严重问题,而不走西方道路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时态并存的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原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的现代化,需要辩证认识与看待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的异同,理性对待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理清现代性技术理性追求的普遍性与我国现代化价值追求的公共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而言,西方现代化既造成了少数人富裕的社会、不和谐的社会,导致了社会危机,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产生了生态危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冲突与异化、违背自然规律与肆意损害自然的“文明的疾病”、大规模的环境公害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帝国主义的国际生态霸凌行为,使得西方现代化模式备受质疑。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严重社会危机和环境危机决定着它不具有普世价值,没有资格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模板。究其根本原因,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与恶化,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这个人类文明根基的资源化利用;财富增长占有囤积的生存方式对自然界的极大破坏;消费主义与消费异化的逆自然性与反生态性。二战之后,一些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因为各种压力或诱惑而采用西方现代化模式,后来却发现只有大规模开采和出口自然资源才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即遭遇了“资源咒语”和“富裕悖论”,陷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腐败、两极分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4]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从理论上分析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本质,就会发现它们选择的是一种“外延发展的现代化模式”[5],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严重掠夺与破坏,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与严重破坏生态的“外延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截然不同的选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也有对西方工具理性的借鉴,但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价值目标,表明了中国现代化在价值目标和道义立场上的更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以两型社会、美丽中国为载体,满足包括优美生态环境在内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提供充足的优质生态产品。而这表明了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尤其是美、英、法模式之间的根本不同。而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正,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看,基于自主性、创新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新的价值观超越了西方价值逻辑,“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引领着世界现代化的新方向”[6]。这种超越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把生态化纳入现代化,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2.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文明目标超越旧工业文明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用生态文明对旧工业文明的根本替代,具有人类文明的开创性意义。在进入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力,开启了大规模利用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的时代,虽然创造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巨量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在二战之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既运用雄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在国内建设庞大的环保产业,推动本国内生态环境质量好转,但同时又把自然资源掠夺、生态环境污染的代价转嫁给未实现工业化的落后国家,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扩散和国际性生态不公正,激化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环境改善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出了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生态文明目标,实现了对旧工业化道路的超越。一方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统一。然而,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没有做到这种统一,相反却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价值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让良好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良性状态,既维护着自然界的存在根基与生物多样性,又推动着人的发展走向与自然相统一的美好境界。另一方面,从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维度看,人与自然和谐日渐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共识与追求。尽管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反思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但是,面对贯穿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有人类无自然”的偏颇价值观。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深绿”生态思潮、“浅绿”生态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世界生态文明思潮或理念,要么在自然与人类之间非此即彼、各执一端,要么自然与人类的概念不完整不系统,不是真正的关系主体,最终难以颠覆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难以引领人类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人的主体地位与自然先在性相统一思想、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从自然理念出发,结合新时代中国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提出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它真正把握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论、价值论的真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追求问题。

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在开启阶段往往顾不上现代化的全面性、总体性与系统性要求而只能做出轻重缓急、权宜之计的战略选择,随着发展成果的累积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才逐步实现现代化要素的补足与结构的完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格局不断拓展的进程中,党在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现代化”[8],或者说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及其笃定践行,表明了中国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主张,既是中国人民群众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的伟大引领,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新道路,又为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启示。具体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世界性影响,“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9],为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单纯物质主义的单向度现代化,而是“五位一体”系统发展、协调推进的全面现代化,“为破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心为物役、消费主义、自然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等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思路”[10]21。这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转型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并践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超越了单一经济主义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摆脱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低度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径”[10]21。

二、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内涵及其系统性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探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目标内涵及其系统性特点的科学解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内涵集中落实到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观三个维度上,成为具有引领价值的现代化观、生态文明伦理以及发展观。从现代化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等目标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的基本内涵要求。从哲学伦理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彰显着复杂主客体关系及其生态文明伦理;从发展观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综合发展的现代化,贯穿其中的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系统内涵

在现代化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新要素与新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深刻阐发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追求,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本质融合的现代化进程”[11]。而且这一目标内涵具有系统性,集中体现在整体性目标内涵、结构性目标内涵与动态性目标内涵三个层面上。第一,在整体性目标层面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内涵,表明相对于传统现代化或者经典现代化的根本变革的目标要义。传统现代化或者经典现代化在发展模式上“是一种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富迅速积累进而支撑人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发展模式”[12]。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带来三大矛盾或问题,即无限性经济增长和生态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仅将经济价值视为现代化唯一价值目标追求、发展经济中无视或忽视环境污染,由此导致了传统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拓展与深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变成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13]252。在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展现的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包括个体、不同群体和全人类三个层级)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和谐、走向理想状态的一种自觉性、主动性的价值追求,其内涵要义集中体现在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及其实践之中。第二,在结构性目标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化与现代化两个过程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体现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追求及其递进式推进特征。一是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理想社会展望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大和解”是理想目标。走向这样的美好前景,需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不可分割的理念基础上,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矛盾,即在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和环境的矛盾,在现代化中体现出现代化和生态化的矛盾。长久以来,关于生态化与现代化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狭隘观念,及其相关联的经济与生态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增长和稳态的矛盾,深刻影响着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推进。直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提出,才根本地打破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悖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开启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共生共赢发展状态,朝着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的方向不断前进。二是“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统一。这是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的现实目标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化的可持续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现代化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态阈值或生态极限。”[14]27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人化自然、人工自然过度侵占自在自然从而威胁现代化生态阈值,继续突破生态环境瓶颈的问题,需要把生态化原则贯穿现代化各领域,将生态规律遵循纳入现代化运行全过程,以切实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性,在中国大地上同步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两大目标。三是实现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这是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的最终目标追求。在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趋势的美好前瞻中,“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前提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14]27。这种内在规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化作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循序渐进地展现出来。但在现实的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既有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个人精神观念提升,更有社会制度变革意义上的宏观进步性,中国的“人的现代化”需要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来理解与把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内在地蕴含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之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需要统一实现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因为自然界是生命之母和人的生存、生活、生产的承载,如果没有自然界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且社会主义为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共有财富提供了制度条件。满足人的全面性需要,追求人的全面性发展的最终实现,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而言,最基本的是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此为基本前提才有基础与条件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动态性目标内涵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战略行动,是循序渐进不断接近理想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老路而言,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既要在发展目标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又要在环境友好方面取得同步的成就,“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15]。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逐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将依次实现,展现出日益多姿多彩的美丽现代化面貌。比如:到“十四五”规划结束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资源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城乡人居环境等都将以真真切切的实效,推动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迈上一个大台阶;到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时,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好转,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到21世纪中叶,随着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大文明的全面提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复杂主客体关系及其生态文明伦理

这是在生态文明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主客体的复杂关系及其生态文明伦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13]135的重要论述,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根本原因。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需要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解、统一或共生,置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背景或语境之下”[16]。在这一客观背景与语境之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更加凸显了多元多变的特点,决定着多层多维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必要性。一方面,从哲学高度出发对现实主客体进行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客体都具有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含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直面的最基本关系,也是需要人类智慧应对的一种最大范围、最高层次的主客体关系。在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中,“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3]27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依次涵盖人类、国家民族、群体、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命运共同体或生命共同体,人是从整体到群体再到个人的层次性构成,摆脱了抽象类群体与感性个人的矛盾对立状态,因而能够形成和谐一致的实践主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体自然,也是抽象的自然和具体的自然的统一,即体现为人类面对的整体自然,以及人类在具体劳动实践中利用改造的“具体的自然”,比如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层次划分,才保证了生态文明理念不虚妄,既能够作为一种整体性理念引领,又能够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各个具体领域实践的行动指南作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客体和谐关系视阈下,必然会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建设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原则。另一方面,立足于系统性和层次性进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包含三层主客体关系,随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而渐次呈现出来,并体现出不同层次的伦理蕴涵。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基本层关系,核心内容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生存性依赖关系,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进行生产与生活。协调这一层关系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尤其需要把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做到实处。否则,“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3]275。第二层关系是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中间层关系,突出要求人类对于生态位边界的尊重,以及对非人类生命资源利用的有节有度。协调处理这一层关系的核心要义在于树立正确的生物伦理观,维护生物生存基础,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安全治理,实现人与非人类生物的和谐共生。第三层关系是人类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的最深层关系,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肩负着维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平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协调处理这一关系的核心要义在于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促进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形成生命共同体关系,推动全人类形成共同应对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维护需要人类内部并肩携手、团结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7]。

3.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彰显全面协调综合发展的系统目标内涵

这是在发展观维度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内涵进行阐释。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人类社会是一个各种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体”[18]。这为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均衡性提供了基础。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于西方物质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多维目标系统性进步的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单向度突进的现代化,是综合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是新文明形态系统性要素的凝聚平台。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发展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中国各种进步要素全面发展的重要现代化价值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13]168。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协调发展现代化的追求。这种协调是全面的多维度的协调,既包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也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的协调。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综合发展现代化的文明路向。“不同于西方工业化模式以资本裹挟技术完成对自然的绝对统治和通过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以谋求资本增殖”[19],中国的现代化坚持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原则,拒斥物质主义、资本逻辑对生态的破坏,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进步,追求着一种多方面、全方位、综合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示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13]135;“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13]275。这一观点突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于现代化各个建设领域、各种关系处理、各项工作开展的普遍的共性要求,而这也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现代化目标的必然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实现及其全面贯彻性

坚持并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永续性发展的根本前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论、价值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论问题”[20],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这启发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实现的深入思考。由此出发并结合前述目标内涵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实现及其全面贯彻性,包括目标实现的实质任务、生态文明内容与紧要行动。

1.将生态化目标全面纳入中国现代化全过程

从现代化建设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集中体现为生态化贯穿现代化的实质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是一个复杂系统,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生态化原则的全面性、协调性与系统性贯彻,即“将生态化原则贯彻和落实到现代化的各个过程、方面、动力当中,一体化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28。而现实任务就具体地包括了实现现代化全部过程、全部领域、动力系统的生态化三个重点方面。一是实现现代化全部过程的生态化。基于对现代化是人类永不止步探索事业的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必须超越反思性、补救性和事后性,体现出前瞻性、全程性和预防性。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以生态化或永续化方向指引整个现代化推进过程是必由之路。二是实现现代化全部领域的生态化。基于对现代化是社会进步事业全覆盖各个建设领域的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任务,要求将生态化原则贯彻现代化农业、工业、科技等各个领域当中,让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贯穿性内容,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共同目标追求。三是实现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进步过程的判断,将生态化原则渗透到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当中是必然选择,通过实现生态化的科技现代化、生态化的教育现代化、生态化的市场化与生态化的全球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实现提供全面的持续的强大动力,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永续性。

2.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集中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奋斗目标。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3]189。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人类对自然界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认识与利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在自然日趋式微而人化自然日益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自然界的获利日益扩大,同时承担的责任也应水涨船高。“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13]250应该成为人类自觉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在实践行动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人应主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意志与主动追求,既是主体责任的自觉担当,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不竭动力。从人化自然程度不断加深的维度出发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的是一个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为价值追求、分别以“治理好环境”“保护好生态”“生态好且发展好”三个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依次递进的生态文明层次性目标,集中表现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层级性与行动的递进性。这是从治理、环保、发展三个主题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层次性及其实践理性的理解。一是“治理好环境”的初级目标。治理主题的目标强调的是对人化自然中的不良后果的偿债与行为纠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底线要求和初级目标,实质内容是把“坏的环境”改变成“好的环境”。大力气扭转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短板,打好污染攻坚战,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何治理好环境?需要抓紧以下七个重点方略,包括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农村环境治理,等等。二是“保护好生态”的中级目标。环保主题的目标是强调人化自然行为的生态边界,体现着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开发行为的规律性约束。“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13]275保护好生态的实质内容是防止“好的生态”变成“坏的生态”,扩大“好的生态”总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主要的战略规划内容包括:倡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创新治理路径,坚持以最严格制度与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做到生态保护的令在必信与法在必行,等等。三是“生态好且发展好”的高级目标。发展主题的目标是人化自然行为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选择。“生态好且发展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目标,其实质内容是实现“好的生态环境”与“好的发展状态”的有机融合,把生态环境质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与动力。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好且发展好”的高级目标?重大的战略部署有坚持满足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做好环保与经济的协调统筹、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实践、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

3.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全面践行

从战略实施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实现的紧要行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指出,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出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13]249。为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既要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深入学习和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全社会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要在制度建设上构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制机制,还要在实践行动上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第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13]230-231这是辩证地强调在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以此为指导,在全社会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教育培育,使之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坚定信念,坚决贯彻落实。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全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需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绽放光芒。第二,努力构建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制机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原则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建设领域,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制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人大部门、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各司其职,形成引导、监督各地各领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平的共同合力。第三,开展以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实践行动。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就具体体现为各个领域、各项重点任务、各项重点工作的目标,为此要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生态环保、全球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成为指导、推动、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实效成效的重要原则。比如:必须要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现代化建设成效考核的基本底线,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完整性等作为考核我国各地各领域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水平的重要指标内容。又如: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必须推动节约优先原则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修复方面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确保按时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必须坚持高压态势、铁腕治污不松懈,全力以赴恢复秀丽山川的自然风光。另外,在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实施成效,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参与者、建设者与引领者的作用。而在能力建设方面,必须全面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基础,需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重点突破。

猜你喜欢
生态化中国式共生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中国式失败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