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汛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党务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首先来自党对于自身发展历史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在中国共产党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奋斗进程中,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扮演了思想上与行动上自我革命的重要角色,发挥了积累经验与汲取教训的关键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就历史构成而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包括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包括党认识和总结自身发展的历史,其中不仅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过往历史的看法,更涉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来评价和阐释自己过去的问题。梳理考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与总结,有利于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本质真谛,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发展历史,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于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浪潮中,以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向前发展为使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这一过程中,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既是无产阶级政党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同时又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行历史使命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有助于无产阶级政党认真检视自身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为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筑牢思想基础。毛泽东曾指出:“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①《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页。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其中既包括对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如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始终坚持以服务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及独特的思想原则和组织作风等;同时也包括对无产阶级政党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路线、方针、政策偏差和失误的省察。借助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与总结,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检验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性,正如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时所指出的,“如果我们现在大致回顾一下从巴黎公社到第一个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一十分完整的历史时期”,那么,便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确的毫不含糊的轮廓”,就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145页。
其次,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有助于无产阶级政党充分了解党的现状及其策略安排,进而为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提供行动指引。列宁曾在分析俄国社会民主党分裂的历史时指出,不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就不能正确了解党的现状和党对战争的策略。③《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3页。具体来看,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开展通常被置于严酷的斗争环境与风险挑战之下,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来深化对于自身状况的了解,才能实事求是地给予行动回应。例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对党内存在的错误路线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斗争,便不会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本土性探索和成功实践。又如,无产阶级政党自其建立开始,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组织上,都出现过庞杂的局面。毛泽东曾指出,党的历史就是庞杂的,“要记得这个历史”。④《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363-364页。如果没有对这一历史的正确认知,就无法阐明党内存在的“许多山头”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就不会有“承认山头,照顾山头,消灭山头”这一策略提出,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363-364页。也就不会有党内的团结统一。
最后,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有助于无产阶级政党激发成员的奋斗热情,进而为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力量源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形式多样,更范围广阔,更生动活泼,‘更难以捉摸’”,因为革命总是“在人的一切才能高度和集中地调动起来的时刻,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发的人们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①《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03页。为此,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正确认识和总结自身历史所凝练而成的革命品质、革命意志以及革命精神,便成为激励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积极投身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党的历史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总结,能更好地从思想上凝聚共识,加强团结,激发全党的奋斗热情。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个“决议”的出台,尽管历史背景不同,却无不是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从而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群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有条件的,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与评价需要一定前提。无产阶级政党对党的历史作出正确认识与总结,同样需要包括思想、实践、组织等在内的一系列前提条件的充分准备。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总结自身历史的思想前提。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明了认识事物的科学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就此而言,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自身历史不仅是为了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重要的是将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科学理论指导并推动革命与建设实践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明了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样是一个不断积累深化以及去伪求真的反复过程。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所开展的历史活动是促成其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的实践基础。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以来,不仅围绕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并且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些活动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提供了生动素材。具体来看,无产阶级政党所开展的正确的实践活动为其总结历史成功经验提供了来源,而实践活动中遭遇的挫折为其反思历史教训并由此提出正确的指导理论创造了条件。
最后,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其正确认识与总结自身历史的组织保障。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建设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党”,使全党的“步调整齐一致”。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历史经验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自身历史的正确认识与总结必须要有思想上与组织上的统一,而民主集中制是实现这两个统一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无产阶级政党在总结自身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问题上会遇到思想认识分歧,而这就需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党内平等充分的讨论协商和沟通交流,并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智慧,消除思想隔阂,克服党内错误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强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组织动员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通过集中性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化了全党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皆得益于民主集中制所发挥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不仅将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向前发展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具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投射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还在不断地追求正确认识和总结自身历史。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总的特点是经由将路线斗争作为党的历史主线过渡到多维度地总结与评价党的历史,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与理解的不断深化。
从建立伊始到党的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是建立在革命的观念形态与叙事风格基础之上,围绕着路线斗争这一中心议题来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便意识到必须对党的历史进行总结,以确定新的革命方针。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强调“党应当在过去指导的错误中学习”。①《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中央通讯》第1期,1927年8月。之后,中共六大对党过去八年的历史作了概略性的回顾,认为党自成立以来在“指导机关中,早已潜伏了机会主义”,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268页。在国民党中工作的同志“倾向于否认斗争”,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268页。从而开启了从路线斗争角度来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的先河。
1931年,王明在党内发表《两条路线》,借用斯大林对联共(布)党史的总结,④斯大林曾指出:“党内的矛盾斗争的历史,是克服这些矛盾和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基础上逐渐地巩固了我们的党底历史。”(参见《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肯定了作为路线斗争史的“党的历史”,其目的在于宣传“左”倾的革命路线。虽然“左”倾路线遭到了抵制,但路线斗争史观却长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认知。1938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为召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告全党同志书》,称过去十年是“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而苦斗的十年”;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则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须知在党的早期历史上,是否采取武装斗争曾一度是党内最大的路线分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曾从其他角度来理解与评价党的历史,如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年历史概括为领导了中国大革命,创造了苏维埃革命,领导着全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承受着十六年来的光荣传统且学习着十六年来的革命教训。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2页。
延安整风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做过几次总结。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中,将“党的历史”划分为大革命时期、内在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称就斗争目标、打击对象、党的政治路线而言,中共党史分成这三个阶段“都合乎事实,都说得通”,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八三—一九四九)》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并强调如果不研究“党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我们的研究就不会有结果”。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407页。可见,“路线斗争”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与理解自身历史的主要依据。不久,《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直言“党二十一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两条战线斗争的历史”。⑩《整顿三风中的两条战线斗争》,《解放日报》1942年5月9日。
《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是刘少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二周年所作,成为用以观察延安整风期间中国共产党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少奇指出,党的历史上存在着“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条路线和两种传统,前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后者“以党内各派机会主义者为代表”,由此将党的历史解释为“是充满着布尔什维克路线与孟什维克路线斗争的历史”。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00、300、340、341页。同时,刘少奇认为“路线斗争”的历史,也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00、300、340、341页。成为党内较早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与理解“党的历史”的人。尽管如此,“路线斗争”的党史观与叙事风格在延安整风时期间仍是主流,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称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年的历史是在“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36页。
“要有对于苏维埃运动经验的郑重的总结的可能”,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这是中共七大对总结党的历史的要求。刘少奇在此次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分别从革命斗争的主要任务、统一战线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对党的历史进行了概括,指出党的历史“是中国工人阶级团结与领导中国人民大众向压迫中国民族的外国帝国主义、向压迫人民大众的国内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和暗害者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与中国广大农民以及与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密切联合的历史,乃是与中国资产阶级联合、又与它斗争的历史”,“是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并将其粉碎的历史,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历史”,⑤《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00、300、340、341页。并最终将其统一在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当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特点所早已阐明的历史道路”就是“最正确最完全地代表了我们党的历史”。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300、300、340、341页。这种通过对历史主题的解构来总结“党的历史”的叙事方法,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一种初步的多维化认知趋向。
即便如此,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理解并没有脱离“路线斗争”的认知框架。作为党在革命时期总结自身发展历史的经典文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其后期党史的时候,特别突出了“路线斗争”的特点,成为“‘路线斗争’模式总结中共党史的范本”。⑦魏德平:《从突出“路线斗争”到坚持“实事求是”——中共中央解决党内斗争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6期。
党的七大之后,直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与总结自身发展历史时延续并强化了路线斗争的历史观,保留了单线叙事的话语风格。
1951年开始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党史学习活动。中共中央要求党的报刊“大量刊登对于党的斗争历史的各种回忆”,⑧《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卷,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以建构并强化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党的历史直白地视为路线斗争的历史不同,此时对党的历史的回溯主要聚焦在反抗国民党旧政权、旧制度以及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实践,以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
然而,相继发生的“高饶事件”“潘杨事件”以及“胡风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认识、总结党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党内路线斗争重新介入对党的历史的解释当中。毛泽东在《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问题的报告》的批注中认为,有些同志之所以觉得“高饶反党联盟”是难以理解的现象,是由于“不了解党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现状的原故”。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7页。苏共二十大召开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引起极大震动。在毛泽东指示下,陈伯达就此事件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随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如何看待、评价党的历史的问题。按照毛泽东“对我党历史上同斯大林有关的路线错误,只从我党自己方面讲,不涉及斯大林”的要求,会议总结了党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严重错误的经验”,得出“党的历史经验,也是在自己同各种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使自己获得了锻炼,因此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和建设胜利的”。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可见,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又重新将党的历史归于路线斗争史,即便之后党的科学和文化政策有所调整,也没有扭转这一趋势。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之后,中共中央明确表示“不准备编党史教科书”,近代史学工作者“应当独立地研究近代史中的各种问题”。③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中共中央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1956年6月7日,陆定一将此讲话送给毛泽东审阅,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因为有二百个科学家集中北京起草科学规划,李富春提议向他们讲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少奇同志指定我去讲,讲稿起草后,中宣部讨论了两次,后又根据恩来同志的意见作了修改,并作了‘此件很好’的批语。”1956年6月13日,这篇讲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268页)。从政策层面来看,总结党的历史的政治环境变得宽松。但事实上,党内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却愈发偏向路线斗争史。“路线斗争”在被赋予了经验意义之后,为解释党的历史提供了言说路径。1961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将党的四十年历史作了两层意义上的诠释:一是解决革命实践的客观难题的历史,即“不断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取得巨大胜利的历史”;二是纠正党内主观错误的历史,即“不断地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改进工作,提高干部,提高群众,不断地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其中,纠正党内主观错误的历史,主要指贯彻正确路线的“胜利的历史”,而错误的路线则代表着“失败的历史”。毛泽东之后会见日本共产党国会议员访华代表团时,特意谈到“研究中国党的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并坦承“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7页。可见,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知体系中,“党的历史”不仅含有动态过程的历史属性,还承载了特定的政治内涵。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路线斗争经验式的历史评价依然活跃在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当中。例如,毛泽东在一份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请示上批道:“我们党的历史经过多少错误路线的教育才逐步走上正轨,并且至今还有问题。”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以“路线斗争”总结党的历史的弊端。1979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党的历史”的讨论文章,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党内开始寻求重新审视与解释党的历史。1979年1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先后两次就如何认识“党的历史”作了说明。其认为,党内存在路线斗争“这是事实”,但是“党的历史不等于就是路线斗争的历史”,因为“如果任何斗争都是路线斗争”,那么“党内就几乎天天存在路线斗争”;如果不顾党内斗争情况的复杂性,“把某几次斗争指定为路线斗争”,并且“一次一次地排列起来”,便会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和“产生许多牵强附会的说法”。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87、501-502、400页。因此,不能把“党的历史”轻易地归结为路线斗争史,党内路线斗争“也不要任意滥用、扩大”,否则,党内乃至全社会就会“不安定、不团结”。在胡乔木看来,使用 “路线斗争”的概念时,“最好事先多想想用语是否准确,是否合乎实际”,如果不准确,“就不要用危言耸听的语言”,这“不利于把是非弄清楚”。②《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28页。胡乔木的讲话,总结说明了将党的历史简单地理解为路线斗争历史的局限性与危害性,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重新阐释党的历史作了舆论宣传和理论准备。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叶剑英发表讲话,提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对党过去三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作出正式的总结”。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87、501-502、400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结束后,首次向外界释放寻求重新总结评价党的历史的信息。邓小平肯定了叶剑英的讲话,称“不单是带有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意义,实际上总结了、或者说基本上总结了建国以来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指示“党史就要根据这个调子来写了,太细恐怕也不妥当”。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进一步表达了党中央希望跳出路线斗争史来重新总结党的历史的意愿。胡耀邦提出可以将“党的历史”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在党的路线、政策犯大错误的时期”;二是“路线、政策是正确的,党内生活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的党风不够好”;三是“路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内生活很好”;四是“路线、政策是错误的,党内生活极不正常”。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87、501-502、400页。邓小平与胡耀邦的这些表态,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称《决议》)的起草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1980年3月开始,邓小平多次同《决议》起草小组谈到过决议稿的修改,认为党的历史不应该从“路线斗争”来加以诠释,称“党的历史上多少次路线斗争,现在看,明显地不能成立”,所以“过去评价历史上的路线斗争并不准确”。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37、187、501-502、400页。邓小平的讲话,从根本上否定了将“党的历史”作为路线斗争史的观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停止沿用“路线斗争”的说法,彻底抛弃了路线斗争的党史观与叙事方式,对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二年历史作了基本估计,即“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⑦《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181页。自此,实事求是地从党的历史发展主流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党的历史”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与总结自身发展历史时,从根本上抛弃了路线斗争的历史观,改变了传统的单线叙事,走向了对党的历史的多维阐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对党的历史作了总结,指出党的六十年“是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六十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六十年,是党内正确纠正错误、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六十年,因而,也是经过无数艰难和曲折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六十年”。⑧《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181页。这一评价,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流做出了准确判断,也客观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曲折”,①陈金龙:《纪念与叙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3期。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单向度的历史认知与叙事方式,开启了从不同维度来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的先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党的历史被总结为党的建设史、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史以及党的理论探索史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我们党日益发展壮大的七十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七十年。”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七十二周年座谈会上,江泽民再次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评价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密切相联的。”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拓展了党的历史的内涵,从主观世界的改造与发展诠释了党的历史,指出其“实质上就是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断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过程”。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历史的多维化认知更进一步,而党的理论探索史作为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为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党领导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经验被归结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从自身的奋斗历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对“党的历史”的多维认识与总结,并有意识地借助多重逻辑的叠加叙事加以表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勾勒出党的历史的主题与主线,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奋斗的历史逻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改革开放开启这“三件大事”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诠释,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以及“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2-343、343-357页。同时,习近平还用“八个坚持”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2-343、343-357页。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当代意义进行了阐发,揭示了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所包含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逻辑。以“初心使命”作为基点来诠释党的历史,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寻求从深层价值逻辑来建构对党的历史的新认识与新理解,有利于揭示党的历史的价值属性。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总结为“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以及“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⑧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3/31/c_1127274518.htm。再次明确了“党的历史”的价值逻辑。同时,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不同面相,以多重逻辑的叠加叙事进一步生动、全面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一是从连接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历史逻辑出发,将其诠释为“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二是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互动逻辑出发,将其诠释为“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号召全党用党的实践创造与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三是从推动自我革命的党的建设逻辑出发,将其诠释为“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3/31/c_1127274518.htm。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党的历史进行概括,准确直观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线与主题。而万流归宗,中国共产党遵循多重逻辑线索对自身发展历史的总结,最终归于对国家民族奋斗目标的未来展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历史,归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完成了对党的历史价值真谛的精准提炼,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具体化、本质化。之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这种具体化本质化的认识与理解凝练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之中,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影响了世界进程以及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可见,通过充实党的历史价值内涵,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完善了对于自身发展历史的全方位总结与评价。
此外,随着中国共产党跨入百年大党行列,党的历史被置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视域中加以认识和理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三个大历史”作为参照对党的历史作了评价,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3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用以阐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直接指出“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了党的历史与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对接与融合。
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寻求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蕴含了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探索事物认识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求真品质,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得以自强不息,永葆生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密码”。
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源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的深刻把握。其中,坚持三个“历史的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总结与评价更具思想指导意义。
一是全面总结与突出重点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呈现出丰富的历史面相,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线索来看,既包括理论探索,亦包括实践探索;从具体的历史主题内容来看,既涉及军事斗争,也涉及党和根据地的建设;等等。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深化对自身历史认识的基础上,对党的历史既有过整体的概括和总结,如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历史作出的分期“大革命时期是第一个阶段;内战时期是第二个阶段;抗日时期是第三个阶段”,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八三—一九四九)》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历史总结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61页。同时也有重点突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党所致力的不同任务主题,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突出了党内反对错误革命路线、探索开创正确革命路线的主题,而改革开放后则突出了党的自身建设、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党的理论探索等主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历史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高度,不仅将党的百年征程归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时期,而且就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作了概括;党的二十大则是以党经历的三件大事,即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来诠释过去胜利的十年,呈现出一种“大事观”的历史叙事方法,进一步体现了全面总结与突出重点的历史的统一。
二是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于自身历史的正确认识无疑是建立在对党的“优点”即历史经验,以及党的“缺点”即历史教训的双重总结基础之上,这集中体现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的必然要求。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对大革命失败以来党内坚持错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以及军事路线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总结的同时,亦梳理了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所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既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以来的历史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同时也指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在工作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④《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38页。这种从正反两面来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的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同时也有助于从党的历史发展实际出发,总结提炼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革命与建设实践。
三是认识前进性与上升性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运动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因此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自身历史的认识,经由专注“路线斗争”的单向度认知向聚焦党的初心使命、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党的自身建设、党的理论探索等多维度认知的转变,体现了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曲折过程。
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立足于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深刻理解。其中,三大价值诉求的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总结与评价更具历史价值意涵。
一是在回顾党的历史过程中坚持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集中体现。这种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由此凝练而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也赋予党的历史以深刻的价值意蕴。正确认识与评价自身历史,正是基于这种价值意蕴。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在回顾党的历史过程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寻找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另一方面是在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过程中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寻找赢得未来的成功密码。刘少奇曾说过,只有学习过去的经验,“才能使我们前进”,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71页。对过去的了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行动。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二是在总结党的历史过程中提升党的领导力。加强领导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寻求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而党的正确领导往往是在正确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来实现的。党的八大曾指出:“认真地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求减少在工作中的错误。”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对自身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和方针问题,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在不断探索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对历史经验教训的进一步深化认识与总结,中国共产党提升了统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对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获得思想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③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进而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三是在反思党的历史过程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而党史反思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④熊辉、谷秀娟:《毛泽东反思大革命后期党内右倾错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3期。同样也是助推无产阶级政党开展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指出,要“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94页。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言,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自身的过程就是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正是由于对党领导革命的方针与政策失误的反思,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在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中奋起,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正是由于对改革开放前将党内路线斗争作为党的全部历史所带来严重后果的反思,中国共产党在阐释自身发展历史上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力求从多维角度来总结“党的历史”,在不断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完成了观念意识上的更新与转型,还由此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推进了党的自我革命。
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党的历史”,还得益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领悟。其中,三大作用的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总结与评价更具现实功能意蕴。
一是在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任务的揭示丰富党的理论创新。从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在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118、12页。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性认识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通过深刻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理论议题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解,不仅从思想上解决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根本性认识问题,而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
二是在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擘画推动党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现代化成为用以解释党的历史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在其所领导的三件历史大事中,除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还正在做”。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69页。从本质上来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历史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283 页。而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④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118、12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擘画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自身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置于宏大历史观的视域之下寻求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集中表现。
三是在认识与总结党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展示传播党的成功经验。对党的历史作出正确的评价与总结以揭示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用以帮助无产阶级政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还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传播、宣传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重要方式,这是提炼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就此意义而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与总结,本身还肩负着向外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历史使命。其中,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⑤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118、12页。是用以总结和宣传党的成功经验的基本要求。而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仅是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真理光芒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其自身奋斗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一伟大意义的有力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