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稼
《战国策·赵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讲的是用阴阳之道、四时变化来说明,贤能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控制战争,能利用特定的时势乘时而起,而不会被时势所裹挟,不会被战争所控制,进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这表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既定规律,规律即是道。对道的把握体现着战略制定和有效运用的艺术,只有依附于道的战略才是持续的真正成功。一个成功的战略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战略本身并不是目标。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证明:航母大战略作为大国的必需品,是只有大国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同样,中国航母的发展记录着中国走向强盛的进程,勾勒出中国迈向民族复兴的轨迹,规划着中国实现崛起的蓝图。
战略在中国古代称为庙算、韬略、谋略、方略、兵略等。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给出战略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战斗的运用就是战略”。按照克氏理论,谋略就是如何用最简便、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实现战略,达成战略目的。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将“善谋”和“远谋”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航母是担当这一角色的最佳选择。
航母虽然在军事领域是攻击性武器的一种,但在国家战略领域却被视为一种大国重器,并演变为一个战略符号,赋予了大国尊严、国家实力、军事威慑、外交政策甚至战争态度等丰富意涵,其功能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武器本身。它既是国家战略意图的明确表达,更是达成国家战略目的的重要工具。
难怪有人谑称:“世界上没有什么外交冲突是一个航母编队解决不了的,这种强大的威慑能量和辐射效应是任何其他海战装备都无法比拟的。”
辽宁舰从入列的那一刻起,有关中国航母战略所蕴含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已经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了。有美国观察家指出:中国的航母海军战略已经正式启动,而且发展速度和自信心相当惊人,从辽宁舰的训练和新航母建造进度来看,美国的百年航母发展路,中国仅需20年就会走完。
翻开自航母诞生以来的一百年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航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崭露头角到二战时大显神威,再到冷战和冷战结束后成为国际政治军事舞台的大国利器,已不难看出航母的战略重要性。
曾几何时,美国国内围绕要不要发展吨位更大、作战能力更强的航母争论不休,与苏联把航母视为“活靶子”“浮动棺材”的观念不同,苏联人拿这个观点作为本国海军发展的重要指导,而美国人则是说给外国人听的,目的是要说服包括中国在内对发展航母有需求的国家,放弃发展航母。
事实上,美国自己在发展航母这个所谓的“活靶子”“浮动棺材”方面一直不遗余力,甚至不惜血本。美国在《21 世纪海上力量:投送决定性的联合能力》战略中,阐述了运用航母等海空力量实施威慑的理念。
创造性的概念和技术将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把海、陆、空、天和信息空间连成一体。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作战空间中,海洋将提供巨大的机动区域,由此可以向全球投送直接和决定性的力量。
难怪一些战略家批判美国这是在搞战略欺骗和战略忽悠。究其原因,是航母的战略价值所决定的,也是经过一百年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美国人自己深谙其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在航母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如果将航母的战略价值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国家战略拓展作一个链接,可以梳理出中国发展航母的战略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体现和维护大国地位、尊严与形象。中国政府和军队在说明中国为什么必须发展航母时,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建立与大国地位相称的现代化军队,而建立现代化军队,没有航母是说不过去的。
刘华清将军在《回忆录》中说:“中国没有航母就不是现代化海军,这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
2009 年3 月20 日,中国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
2016 年12 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建造航母是中国几代海军人的梦想,是大国的象征。”
在辽宁舰入列前,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张世平少将有个论断:“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拥有航母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拥有航母是历史必然。”
梳理一下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影响大国地位的核潜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一些国家重器的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国内在发展航母问题上有着高度的共识。
上世纪50 年代,对中国要不要搞原子弹,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历经了美国的核讹诈之后,对中国要不要搞核潜艇,毛泽东主席曾豪迈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对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019 年12 月17 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海军山东舰交接入列仪式时指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舰的入列,从战略上给予了高度肯定。
中国历届领导人高度共识的背后有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历经了百年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之后,核武器、核潜艇、航空母舰等在某些时候会演化为现代版的“舰炮外交”,成为赤裸裸的现实威胁。美军航母在南海海域的嚣张行为,就是最现实、最直接的例证。
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按照刘华清将军的初衷,发展航母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台湾和南海问题。他认为:南沙飞不到,台湾的东部飞不到,那中国的海权维护靠什么?有了航母,南沙和台湾问题的格局,就会大不相同。我们搞航母,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
刘将军讲的这两点任务现在看依然是中国海军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辽宁舰、山东舰入列以来开展的训练和演习看,主要集中在南海和台海地区。南海海域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美国的介入和挑衅,台海地区面临的危险主要是岛内“台独”势力的分裂图谋和行径以及美国对“台独”势力的纵容支持。
对近年来航母编队赴南海训练和演习,尽管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说得轻描淡写,但西方媒体却认为,这是在充分展示中国对维护南海“核心利益”的强硬立场。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美军航母航至争议水域,中国炫耀武力》的文章中强调,中国在南海举行盛大军演,与美军航母的一种“对峙”气氛就这样浮现了。日本媒体认为:这显示了中国在南海决不妥协的姿态,是对美国“自由航行”政策和对周边有争议当事国的武力警告,随着中国在南海岛礁的机场和港口设施进一步完善,南海形势的天平将会彻底倒向北京,中国今后在维护海洋权益上立场恐将越发强硬,而与中国在海洋问题上存在东海油气资源和钓鱼岛争端的日本今后恐将面对来自中国军方更强的压力,自卫队恐将疲于应对中国频繁“侵入领海”的舰船和越来越多抵近的战机。
与在南海问题上的含蓄立场相比,中国对发展航母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遏制“台独”的关系则说得比较直接和坚定。
台湾媒体援引日本防卫省2018 年4 月公布的数据称:根据统计,“辽宁”号成军以来,曾有5 趟、10 次接近台湾“外海”。报道还细数了每次的经过:第一趟于2013 年11 月自台湾海峡南下演训,随后在该年12 月自原路线返航。第二趟为2016 年12 月穿越宫古海峡,并在2017年1 月自台海返航。第三趟于2017 年7 月初自台海南下,并在该月中旬自台海北航。第四趟为2018 年1 月初自台海南下,并在该月中旬循原路线返航。第五趟则为2018 年3 月20 日左右自台海南下,并于本月20 日接近台湾东部“外海”。对当时辽宁舰绕行台湾海峡和进行军事演习,国台办主任刘结一说得再明白不过:“大陆的立场是一贯的,非常明确。大陆有最大诚意,愿尽最大努力,争取两岸前景,但我们也有足够的意志、信心和能力,阻止任何企图把任何一块领土从祖国分出去的言论和行动。我们举行军演,是为了捍卫我们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次行动。”台湾《联合报》当时援引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葛莱仪的话说:“解放军近期举动是一个信号,北京要让台湾当局和美国知道,不要挑战涉及大陆主权核心利益,也不要在台湾议题上挑战北京红线。”该报还评论称:台湾当局难道真的还要嘴硬下去?真要弄到“地动山摇”,不见棺材不掉泪,台湾才能理解大陆的强烈情绪吗?蔡英文执政两年来,一直所谓“维持现状”,难道现在要因为“约束不了下属”而功亏一篑了吗?
可惜,美国和台湾岛内的政客们没有多少人能读明白这段话。两岸的危机如自由落体一般被推到了一个越来越危险的境地:明明可以看到,却眼睁睁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三是战略威慑与海外利益拓展。对中国而言,航母的战略威慑功能主要体现在反霸和不称霸两个方面。在反对霸权主义方面,就是要通过发展航母,对与中国军事力量基本相当或相对较强的国家形成战略威慑。上世纪90 年代初,中美两国之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是中国海军心上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痛。1993 年7 月7 日,满载728 个集装箱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银河”号远洋货轮,从天津新港出发,计划经由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跨越印度洋,预计8 月3 日抵达阿联酋迪拜港。8 月1 号,美国海军以“银河”号上可能载有制造化学武器原料为由,派出军舰和军机对“银河”号进行跟踪、拍照和侦察,并蛮横地提出要登船开箱检查。在美方压力下,9 月4 日,中、美、海湾国家三方人员一起登船开箱检查“银河”号全部货箱,在确认没有发现违禁品后,“银河”号才被放行。
中国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上的一位军官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银河”号事件是美国人强迫我们吞下的一颗苦果,事件发生后,中国海军因没有航母编队,只能望洋兴叹,这是中国海军的奇耻大辱!
再联系近年来每当岛内“台独”势力猖獗,大陆军事反制力度加大时,美国总是把自己的航母战斗群派到台湾海峡游弋,公然为岛内“台独”势力撑腰打气,就不难理解中国在面对强敌干预和威慑时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发展自己航母战斗群的悲愤与决心了。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中国海军有了航母战斗群,台海一旦有事,只要航母战斗群不停地围绕台湾岛航行,就能有效地对台湾实施封锁,强敌的航母大队也再不敢轻易干预介入台海战事了。
在不称霸方面,中国的航母战略应该是要对那些伺机侵害中国权益,但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国家能形成震慑。
一般而言,航母防空的作战 半 径 为800—1000 公 里 左右,反潜200 公里左右,反舰主要根据导弹的射程确定,但至少也有几百公里,所以,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一般能控制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能对1000 公里以内的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南海问题之所以演变成一个棘手问题,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南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距海南岛1600 多公里,而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机又因航程太远,没有空中加油机,无法对在南沙海域巡逻执勤的舰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东南亚一些国家正是趁中国没有航母而鞭长莫及,大肆抢占中国南沙岛礁。一位西方战略学家说得很现实:“没有海军,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
可以做这样一个基本研判:具备将把海军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电子战装备等有机融合成一体的中国航母战斗群,会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强大作战体系,会有效地制止对中国海洋权益的侵犯行为,从而在根本上终结以往因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尴尬局面。
2013 年5 月,中国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鼓舞人心的话:“一个核动力航母编队,可以控制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这么一个战斗群,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在海外利益维护拓展方面,航母的战略价值也非常突出。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70% 要通过海上运输,如果没有航空母舰战斗群,任何一个与相关海域关联的海洋国家都可能卡住中国的海上经济通道。随着中国国力增长和海外利益不断拓展,海外投资保障、海外公民安全、海上航线安全等都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以“十二五”为例,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5390.9 亿美元。截至“十二五”末,对外投资存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978.6 亿美元,中国境外投资企业3.08 万家,投资区域遍布全球188 个国家和地区。另外,海外华侨华人有五六千万之多,持有的流动资产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海外“华人经济”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对海外利益的维护与保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覆盖了40 多个国家,总人口44 亿,约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超过21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过预期。在这样一个宏伟的发展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要使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通道畅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涉及东南亚、南亚及波斯湾、印度洋西岸等三个航线。
从这个路线图可以看出,除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佛罗里达海峡、阿拉斯加湾等6 个航道对“一带一路”战略影响相对较小外,包括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10 余个海峡要道都对“一带一路”战略有重大影响,而这些海峡要道,绝大多数与美国海军曾提出的要依靠强大的航空母舰控制世界上16 条重要海上战略通道相重叠。
这16 条战略通道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卡斯洛拉克海峡、卡特加海峡、莫桑比克海峡、佛罗里达海峡等。其中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东、北非这一航线上涉及的战略通道是必经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动脉。这些战略要道,既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也是“一带一路”的“软肋”,成为一些国家图谋制衡中国发展的重要筹码。
中国航母的发展,无疑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对确保“一带一路”海上运输线及航道的安全及有效应对海外危机等,都将提供重要保障和战略支撑。同时,还能保障身处海外的成千上万公民的安全,以及遍及世界的中国企业投资利益,等等。
2017 年4 月26 日,外 交 部部长王毅在柏林同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共同会见记者时,对中国发展航母的目的作了非常明确的回答:“中国的海外利益和人员往来已遍及全球,在境外注册的中资企业将近3 万家,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中国公民达到数百万,所有重要国际航道中往来的货船大都或装载着中国货物,或与中国有关。在此新形势下,中国有充分理由提高自身的国防能力,并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和平做出贡献。”
美国五角大楼的办公楼上,挂着一幅美国军火界巨头之一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宣传画,图片是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的黑白摄影,下方写着一行字——9 万吨级外交。
这幅宣传画很形象地描绘出航母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这家军火巨头的老板是美国号称“引领军火工业攀登未来科技高峰旗手”的罗纳德·休格,“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后一艘“布什”号航母(CVN-77)就由其建造。该舰于2009 年1月10 日服役。
一幅画、一行字,就把航母之于美国的意义和价值作了非常形象和精准的总结和定位。
2010 年11 月29 日, 马 来西亚《中国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美国危机时期“航母外交”的背后》的文章,其中称:美国海军曾经骄傲地说,每逢危机出现,每一位总统最先就会问道,最靠近的航母在哪里?美国媒体美其名曰“航母外交”。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力量,航母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外交工具,尤其是在国家众多、矛盾复杂,同时又有重大利益关切的亚非地区,美军的航母一直如影随形,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达成其政治军事目的的重要手段。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动用航母解决危机的历史,可以看到美国是逢事必有航母,解决问题必动航母。
据统计,美国为了外交需要,自1946 年至1982 年,共动用军事力量260 余次,其中动用海军兵力占总次数的80%以上,其核心是航空母舰。
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一部国际关系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美国航母的足迹史,其在一系列国际重大事件中留下了独特而浓重的一笔。
1958 年的黎巴嫩危机,美军派遣航空母舰支援,有1400多名陆战队员登陆黎巴嫩。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军出动8艘航母对古巴周围500 海里海域进行封锁,迫使赫鲁晓夫颜面扫地,撤走导弹。1991 年的海地危机,美军出动一艘常规动力航母和一艘核动力航母,迫使海地军方坐下来谈判。后面发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军事打击叙利亚等,更是无一例外地让航母冲在前面。
在台海地区,每次台海危机也总能看到美国航母的影子,美军在敏感时刻向台海附近派遣航母已成惯例。1995 年因李登辉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美军派了两个航母战斗群到台海附近海域。1999 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美军又派了两艘航母为“台独”撑腰打气。2008 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美军两个航母编队又“恰好”经过台湾海峡,此举真可谓司马昭之心。
在国际事务尤其是地区危机中,如果说美国所扮演的角色是“世界警察”的话,那么航母就是警察所佩戴的“枪”,必要时既可以举枪示警,也可以开枪射击。上世纪90 年代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航母在“维护世界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每次紧张局势期间,都可以看到美军航母编队幽灵般游弋的身影,航母充当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急先锋”。
1862 年9 月26 日,普 鲁 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在议会下院首次演讲中说:“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真理只在美国航母打击的范围之内”,代表了美国航母外交的真正本质和价值理念。
客观而言,航母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之所以能在外交事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由航母的特性决定的。航母作为海军武器库中最大的舰艇,以其强大的战略威慑、海域控制、远程投送和精确打击等能力,充当着大国博弈与军事外交的工具,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航母国家通过用航母“秀肌肉”来表达立场、应对危机和遏制冲突的重要手段。
航母作为“万吨级外交”并非美国所独有。1988 年10 月24日,法国国防部部长西瓦蒙在第11 届法国海军装备展览会开幕致词中说:“核航空母舰是宏伟的计划,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它将作为法国外交政策在全世界的执行工具。”英国皇家海军前司令斯坦霍普元帅对航母在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说得简单明了:“简单地说,力图发挥国际战略影响力的国家都有航空母舰。”
辽宁舰入列后,关于中国“航母外交”的提法也不断见诸媒体,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军事专家毕胜戈曾在《海峡时报》刊文称,“中国正在开启航母外交时代”。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航母外交”正在成为我国海军对外交往的高端形式。
对中国而言,航母作为“万吨级外交”,与美国的“航母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和防御型国防政策所决定的。
“航母外交”作为中国国防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自然会将“防御”与“和平”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其中。而防御与和平的理念无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和话语体系来表达,它既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70 余年的伟大实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先生说:“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
在和平与防御的理念下,“航母外交”需要在中国外交和中国国防所确定的基本框架下忠实地执行国家的意志。
一方面,中国的“航母外交”是和平外交,不是“舰炮外交”。航母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和一部分,走和平外交还是舰炮外交,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意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走的一直是以和平为核心要义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17 年4 月27 日,中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中方发展航母是否旨在为中方的外交政策保驾护航时,发言人耿爽很明确地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航母外交”会秉持中国外交的一贯传统,用航母来传递中国的和平理念,把与各国增进战略互信、和平相处、和而不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和谐世界、和谐海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观念,通过“航母外交”宣传出去、体现出来。
600 多年前,大明帝国的郑和船队,带着200 多艘舰船、2.7 万多人七下西洋,与南洋、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东岸的30 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宣扬的是“和顺万邦”“共事天下太平”和“共享太平之福”等中国人和为贵的思想。
郑和所开创的和平航海范例,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处理外部事务的思维和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今后所开展的“航母外交”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传递的信息是:以和平为核心价值的“航母外交”,一样能彰显一个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今天,一些国家对中国“航母外交”是不是“舰炮外交”有所质疑,随着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理解:中国铸造航母利剑不是为了去战斗,而是为了和平,是要做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维护者。
另一方面,中国的“航母外交”是防御性外交,不是称霸和军事扩张的外交。这是由中国的国防政策决定的。2018 年4月26 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被炒热的“中国威胁论”称:“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国防白皮书对防御性政策和海军力量发展说得非常清楚:“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态势,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斗争密切配合,积极应对国家可能面临的综合安全威胁。”“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观察中国发展航母是否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主要不在于中国发展不发展航母,也不在于中国拥有多少万吨的航母,而在于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政策,只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变,“航母外交”的本质就不会变。
这些政策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强大的中国不会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被别人欺负。1971 年10 月25 日,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 届联大时就掷地有声地表示:“超级大国,就是要超人一等,骑在别人头上,称王称霸。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40 多年后,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参加美国智库会议时的演讲,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中国崛起本质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自救”和复兴。我们绝不去欺负别人,也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一个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一个治理得越来越好的中国,一个长久繁荣稳定的中国,是美国的机遇,是全世界的机遇。
还要看到,防御性国防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永远放弃战争政策。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主要是来自海上的入侵战争。中国是一个拥有1.8 万多公里海岸线、300 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确保海上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的安全,是包括航母战斗群在内的中国海军的应有责任和历史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国发展航母,不是立足于和谁打仗。开展“航母外交”,既是宣传和表达中国的和平理念,也是为了遏制别国不敢与中国轻易开战,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更有依仗、更从容,也使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落实得更有底气,这应该是中国“航母外交”的最高境界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