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波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一般以题材大体上的差异,将作品划分为几个大的类别,即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战争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女性题材,等等。这样的分类较为宏观,涵盖面较广,有时候界限并不十分清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行业越来越多,越分越细,有所谓的“旧三百六十行”与“新三百六十行”。这么多的行业,其实也是作家写作资源的一座座富矿。各个行业都有作家投去了关注的目光,诞生了一大批描写某一具体行业生态的小说,称之为行业小说。行业小说从较为专业与客观的角度揭示出某一行业的现状,带给读者一定的专业知识普及,使之能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作家也在稀缺性主题的发掘中规避了创作上的雷同,同时仍回到文学基本主题的书写上,确保隔“行”不隔“山”。不过,行业小说在把握专业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度、处理好行业小说“隔”与“不隔”的关系、处理好稀有主题发掘与书写同质化等问题上,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一
行业书写历来都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新时期以来的地质文学、石油文学、电力文学、税务文学、医疗文学等行业领域的文学都涌现出了不少佳作,相关行业有不少办有自己专业的文学刊物,很多作家从行业书写中获得了较大的成绩。长久的行业写作让一些作家有着不小的“行业情结”[1],较有代表性的如沈从文、陆文夫、邓友梅等。在此之后,这种行业写作也有较多成果涌现。刘庆邦的煤炭行业书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创作了大量的矿区作品,如《红煤》《神木》《断层》,都以自己的矿区见闻为主题,他也被誉为“煤矿作家”。丁力的《高位出局》《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手记》等作品则以自身的商业经历为原型,书写商业领域的故事。刘醒龙的《凤凰琴》以及其后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成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关注民办教师这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数亿农村中小学生的教学重任。通过这样的书写,让多年在乡村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还推动着农村教育的改革。毕飞宇的《推拿》关注盲人按摩这一行业,以小说的方式,书写盲人群体以及推拿这一职业。陈彦的小说聚焦戏剧行当,也是明显的行业写作,《装台》《主角》《喜剧》等作品都书写舞台故事,尤其是《装台》,将搭建与拆卸舞台这一极为小众的行当展现了出来。医疗行业方面,有残雪的《赤脚医生》,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等,关注乡村世界的行走医生,还有毕淑敏的《拯救乳房》《花冠病毒》等小说,关注疾病,尤其是人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行业小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行业小说,涉及多个行业。其中,医疗行业是书写较多的领域,各种医疗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层出不穷,从多个层面揭示医疗行业的现状。在文学书写领域也是如此,六六《心术》直指社会热门话题——中国式医患关系。小说聚焦在一群年轻人努力成为好医生,而又不得不面临社会现实的考验,揭示出在当代中国医患痛苦的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简单地用白纸黑字来定义,进而提炼出一些解决之道,国家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医患之间相互的信任、医生的仁心加仁术,才可能改变对立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现状。近年来几次大的流行病也为文学书写提供了素材。于建新的《感染科医生》讲述一位普通的感染科医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如何救治忍受身体和心理痛苦的患者,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保护自己。在这部小说里,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从医生和作家双重视角讲述怎样面对生而为人的苦难。何常在的《隐者慧医》书写中医行当,对中医行业进行了诸多描写,展现中医及传统文化的智慧。志鸟村的《大医凌然》、徐婠的《生活挺甜》、王鹏骄的《共和国医者》等小说都是聚焦医疗行业的。
教育行业方面,鲁引公的《小舍得》《小欢喜》《小别离》《小痛爱》系列作品将教育的焦虑问题直接摆上桌面。《小舍得》书写在现实的倒逼之下,焦虑的小升初家长一窝蜂让孩子抢跑,为孩子挤进民办初中操碎了心。一条条环环相扣的补习不归路浮现在每一位家长的面前。作品中女儿的小升初还没张罗完,尚在幼儿园的儿子也要开始启动抢跑了,写出了这种无止境的焦虑,小说击中当下教育的痛点。在《小痛爱》里,家庭与社会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被巧妙而形象地演绎出来。这部小说触动人心之处,是以文学的方式高度关注现行教育中所匮乏的心灵培养。这几部作品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四重奏”,在行业知识方面,择校、补习班、升学都是既有生活性,又有行业属性。刘庆邦的《家长》也写出了当下普遍的教育焦虑。
科技领域也是行业书写较为活跃的地方。虞璐琳的《月光密码》是一部地道的科技领域的行业小说,也是近年来行业书写的典型文本。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芯片事业发展历程的故事。单从芯片本身来说,这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近年来甚至被炒成了“网红”题材。但是从其内部的研发生产及产业运作来讲,很难有普通人能够熟悉其中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作品算是典型的行业解密之作,“隔行如隔山”的行业规律必然带给阅读者不小的接受挑战,好在作家并没有过多描述那些纯专业领域的东西,而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讲述,注重商海的各种博弈较量,将行业小说和个体的成长奋斗结合起来,呈现出了与日常叙述相吻合的面貌。《月光密码》围绕一个科技团队归国创业来展开书写。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芯片产业的起步阶段。主人公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们面对重重困难,行业草创期的各种质疑、创业过程中频频遭遇资本的诱惑打压以及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和技术的封锁,还有一些内部原因,如自己团队同伴的分崩离析、家人的不理解等,可谓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而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创业者们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加之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中国芯片行业几代人的努力和成果在支持他,因而成功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小说,书写的是一群“高智商狂人”,他们都是芯片从业者,这些人和这个行业一样,低调却充满魔力。创业的过程荆棘密布,商场就是战场,各种矛盾冲突集中爆发,与竞争者的过招、与资本的博弈、与自我的较量。个体成长始终是作品的主线,主人公留学海外,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学成归来,开始探索属于自己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路披荆斩棘,保持了高贵的人格品质。创业的成功与个体的成长蜕变与自我升华结合起来了。最终,在一种理想化描述中,他们获得了成功,也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新时代的民族发展史大多与创业有关,这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然。柳青的《创业史》为作家们树立了一种创业史书写的标杆,多年来几乎无法逾越。一代一代的作家都在不断回溯这样的书写。创业几乎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潮。往更大的方面说,这些行业书写是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关注。作品以通信行业为中心,书写中国通信制式艰苦的探索过程。联系到近年来关于科技行业的国际竞争形势,就会更加明白小说的现实指向性。自主创新成为时代关键词,小说也是对此深入诠释,小说始终将个体的发展置于国内国外两方较量的大背景之中,将自主创新提高到民族荣辱和国家安全的高度。芯片被列为“卡脖子技术”,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芯片关乎着人类的科技进程,决定着航天业、通讯业、汽车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的发展,而芯片的研发,短期内很难有回报,一投入就是十几年的时光。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几代芯片人为这个行业默默奋斗,砥砺前行。这些,都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科技行业的小说不断涌现,如詹东新的《晨昏线》、赵雁的《第四级火箭》聚焦中国的航天事业、秦北的《归心》聚焦高新技术行业、庞贝的《独角兽》关注人工智能,整体上都是科技行业的小说。黄香萍的《中国智造》、晨枫的《重卡雄风》等聚焦智能制造行业。科技改变了生活,我们能够每时每刻享受科技进步产生的终端产品或服务带来的便利,却对整个行业如此陌生,这些文本呈现或许能够带来一丝行业揭秘。
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则开启了职场书写的行业风向标,这种职场书写不聚焦具体的某一职业,而是反映就业、择业、升值、跳槽、职场生存等关于职场的通行法则。陈佳勇的《老板不见了》也是职场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毕业后进入公司实习、工作、晋升、发展的职场经历为主要叙事线索,在叙事视角上也几乎是围绕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为来展开故事的。近年来还有不少职场小说出炉,《浮沉》《杨小羊求职记》《牛小米外企打拼记》《米娅,快跑》《第二份工作》《职场小虾变身记》,等等,这些小说不仅有职场故事、商战故事,还有主人公如何在职场变身,用他们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般把职场规则演绎出来。
王手的《送行者》书写“送行”这一行业。作品主人公起初是西州一个平凡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在机缘巧合下,由资深入殓师宝贵老师推荐,转行当了西州殡仪馆的司机,后来又成为专业的入殓师。他的同事有公墓出售处的女职员苗绣、一条龙服务人员魁星、殡仪馆馆长、丧礼司仪素敏等,他们都是身披凡人衣服的隐身人。千千万万的家庭都十分需要他们、依赖着他们,却又对他们视而不见……也许很无奈,但他们深知,不要恍惚,不要混沌,这是自己的工作,要尽职尽责尽心地做好无数人在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个守护者。
文学艺术这一行业本身也成为多个作家的选题。吴亮的《不存在的信札》是一个关于艺术行当的文本。作品聚焦的是1990年代艺术圈的故事。作者曾转型到艺术界很长时间,对这一圈子的生活较为熟悉。小说书写了很多艺术界的趣闻秘史,是对一个时代的复刻。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这一行业的百科全书体的小说,涉及了多种知识、观念。冯骥才的《艺术家们》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展开了国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也呈现了同时期国内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残雪的《迷人的异类生活》讨论文学这件事本身,是“元文学”的再度演绎。作品中出现的作家、读者和评论家,都是与文学本身相关的。作品中的“异类”就是这样一群活跃在城市各处的和文学这一行业相关的人。
其他还有多个行业都有小说家涉及。《北妹》书写保姆这一行业;郭羽、刘波的《网络英雄传之黑客诀》书写黑客及维护网络安全的故事;老藤的《北障》聚焦东北猎手们的生活;葛亮的《燕食记》书写饮食领域及厨师职业;刘连书的《暗道》讲述当代淘金者的故事;路内的《雾行者》书写销售员、仓库管理员的生活;冯丽丽的《客房服务员》书写酒店客服行业;石一枫的《入魂枪》书写游戏行业,或者说关注一群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人。还有很多书写高校的小说,也是一种行业书写,只是这一行当比较普及,且多和知识分子题材有关,这里就不涉及了。
在传统的几大题材中也会进一步细分,比如当下的乡村振兴题材也从内部进行了一些划分。章泥的《予君一片叶》就是乡村振兴题材的进一步细分,带领大家领略茶叶种植与研究这一行业。作品以茶叶种植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为线索,串起不同地域和不同人之间的故事。“科技特派员”赴外地提供安吉白茶技术服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开启了一片小小的茶叶奋进在新时代的壮丽征程中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暖心之旅。
此外,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注重行业书写。比如陈继明的《平安批》书写的就是几十年前替人捎回“番批”的从业者以及这一行业。正如批评家所论述的那样:“事实上,除了地域文化的展现,小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行业小说’。即如我们所看到的,《平安批》涉足了一个历史极为悠久,但此前却几乎从未有人在小说中叙述过的新的行业——‘侨批’业。”[2]在这里,明确将这部小说纳入行业小说的范畴,以文学的形式披露一个普通人陌生的行业。
历史题材也得到了新的演绎。在一般的历史题材写作中,多聚焦正面战场的书写,近年来一些作品或转向隐秘战线、或书写特殊行业,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的呈现。如余之言的《生死叠加》讲述战争年代敌我双方密码破译师之间的较量,再现了战争年代密码破译领域惊心动魄的往事,礼赞了居于炮火纷飞主战场之外默默战斗的无名英雄密码破译师。这是一群被长期忽略的群体,但是在战争年代,他们的贡献不逊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斗。庞贝的《乌江引》也有相似的主题,小说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破译三杰”,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敌军的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卫平的《红色银行》书写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黄河农民银行发展演变,描写共产党员带领大家为建立红色银行所做出的努力,展现我党在金融战线上的成就和创举,书写历史上的金融行业及其带给革命的影响。
还有一些行业极为小众,通过文学这样的手段,能够引发一定的社会关注,不至于让这些小众行业被彻底遗忘。郭平的《琴殇》(单行本改名为《广陵散》)围绕古琴家这一群体进行书写。作者在文中寄寓了古典琴乐及古代文化的精魂气韵,塑造了一众丰满多姿的琴人形象,谱写了一段知音相惜、古韵悠长的当代琴曲。杨岚的《琴人》书写的也是古琴领域。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通过自己的经历,将这一行业的基本状况书写出来。在网络文学中,行业书写更多,分类也更加细致。行业小说显示出文学强大的介入能力,以其特有的行业特性吸引读者,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二
行业小说一般能够反映出某一具体行业的真实状况。作家是怎么获得行业的内幕呢?一般来说,作家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行业的真实状况甚至是行业“秘密”。
一是作者本身就是某一行业的从业者。行业文学一方面是指书写某一行业、反映行业生态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指行业从业者业余创作的文学。《风眼》书写中国出版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作者孙颙在出版社工作时间长达四十年,对出版业极为熟稔,通过自己行业经历和艺术加工,有了这样一部较为真实、客观反映中国出版行业发展的作品。罗日新的《钢的城》书写中国钢铁行业,作品以湖北最早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为原型,留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印记,作者罗日新曾是大冶钢厂的技术员、分厂副厂长,下海后仍从事钢铁行业。他概括自己的大半生为炼钢、卖钢、写钢,这种经历正是行业从业者写行业的代表。卢山的《蹦极》将目光集中在外交工作者这一群体上面,书写我国外交实践,折射出新中国一线外交官的群像。作者卢山本身就是这一行业的从业者,他是前驻外大使,从事国际交往交流工作三十余年,常驻过欧洲、北美、拉美和非洲诸国,两度出任大使。这些经历使得小说对行业的揭示水到渠成。于建新的《感染科医生》也是由从业者创作的小说,作者于建新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在医院感染科工作,行医近三十年,现在仍是一线医生。小说从自身的行医经历而来,保证了行业的真实性和专业性。网络文学书写方面,“从业者写行业故事”成为突出的现象,很多从业者都将自己的行业经历和认知进行文学化处理,衍生出行业作品。
二是实地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的创作素材。这在国外同行中表现十分显眼。国外行业书写代表性作家阿瑟·黑利每次下笔前都花数年深入行业,作大量的调查,进行深度体验,其真实的程度令读者读每一部小说就能了解一个行业。《大饭店》甚至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这与作品对行业了解之深之透不无关系。又比如为了写作《航空港》,就用一个通宵观看机场邮局分拣邮件装机经过,写下厚厚一叠调查报告,也许最后只在书中用了一句话,但这种“深潜”“提纯”的过程不可或缺。
国内作家也意识到调查的重要性。冯丽丽的《客房服务员》就是作家长期蹲点酒店的经历。作家在某宾馆“卧底”数月,以观察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视角,讲述了一群年轻女服务员的日常。作者经过长时期的暗访、调查,写出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虞璐琳的《月光密码》也是通过大量的采访获取的创作素材,正是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群‘高智商狂人’,他们都是芯片从业者,他们和这个行业一样,低调却充满魔力”[3],也才有了这部科技行业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深度采访积累的结果,具有剧本化的底色和小说的特性,这些因素也让阅读障碍得以清除。比如作品戏剧性较为浓厚,这从人物关系上就可以看出,作品穿插了不少生活流叙述;又比如如此诗意化的题目,就是源于文学性加持的努力。这是一部文学新人的作品,算是一种尝试性书写,作者是科班出身的职业编剧,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涉及音乐剧导演、大学老师、翻译、美食博客博主、影视公司副总等多个职业及领域,这些都是作品生活性和可读性的来源。在大量深度采访的基础上,将自身经历部分融进小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成分,这些都是作品“不隔”的保证之一。
刘庆邦的矿区文学主要得益于他的矿区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一家煤矿工作,后调到北京煤炭部从事编辑和新闻工作,这种经历让他的矿区文学有着坚实的根基。刘连书的《暗道》也源于作家的亲身经历。1980年代,作者深入京郊几个民营金矿体验生活,与淘金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跟他们学习到很多与淘金相关的技术和经验,最终才有了这部书写当代淘金业的小说。时下较为流行的深入生活的作品,基本都有第一手的资料。六六的《心术》也是深入医院走访调查的结果。《心术》除了实地考察,还通过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有效互动,将大量的专业知识融进作品,同时规避了很多讹误。张作民创作《产科医生》时,既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储备,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与富有经验的产科医生咨询交流,以获得专业性。网络小说在这方面做得更多,写作医疗题材网络文学《手术直播间》的真熊初墨本就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小说根植于他的工作经验,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知识,除了亲历或观察到的真实案例,他也关注《柳叶刀》《新英格兰》等国内外医疗期刊,查找相关资料和细节,为故事注入血肉感与专业度。[4]除了这种实地的采访,通过线上与读者互动,尤其是网络互动,也是获取行业相关信息的渠道。互动写作成为一种新模式,互动问答、知识平台、数据库等都是作家获取各领域信息的手段。
三
行业小说为何受到一般读者的青睐,并且还没有阅读障碍呢?通常来讲,行业小说的落脚点依旧在小说,这些作品并不是为了行业而行业,而是具有文学的普遍价值和文学的基本属性。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基底,以人的生活为关切。很多作品具有很深的现实关切,比如医疗行业、教育行业小说挑动了每一位普通个体的神经,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程度的关注。石一枫的《入魂枪》虽然是写电子游戏领域,但主要是通过一个群体的书写,来思考现实问题。游戏或网络成瘾已被视为青少年成长的一大障碍,而事实上,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捧着手机废寝忘食的中老年人也越来越比比皆是。如果将其视为精神空虚的表象,那么谁比谁空虚还真不好说。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篇小说需要探讨的也是一个哲学的、认识论的问题。
在审美价值上,行业小说对创作题材的细分有其特定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很多较为独特,如行业指导、引导规范、科普功能等。从受众层面而言,一是满足猎奇心态。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受一种猎奇心的驱使,对自己不熟知的领域有天然的好奇。二是满足求知欲。人普遍对未知领域有天然的向往,而这些行业小说大多具备一种知识的东西。从审美来看,陌生的话题能够延长审美距离。从作品到读者有一定的距离,较伟大的艺术作品努力延长审美距离,索然寡味的作品并不能赢得青睐,而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距离延长是在形式上下功夫,通常是在形式上突破。而这些行业写作采用了一种原始的方法,可谓“元审美距离”,这些行业本身就是离读者具有遥远距离的,是最为原始的陌生化效果,并不是从形式上来进行的陌生化,而是用原始的手段,即都是一般的文字,但是缺少了行业知识背景,便不知所云,读者面对这样的内容,偏偏有一种阅读的独特体验,甚至是快感,能够从很细微的地方感知行业的神秘、专业乃至伟大。
行业书写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报告文学中,报告文学的文体特性使得行业知识得以集中展示。在徐迟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中,这一猜想术语早已成为一个习惯性用语,但是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普通人并不知晓,作品中多次提及数学公式,虽然作者提醒读者可以跳过这些公式,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将这些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演算写在作品中呢?很大程度上是用一种形式直观,来凸显这一领域的神秘性、神圣性,进而彰显了数学家的伟大。
从作家角度而言,选择行业书写,也是为了差异化生存,对稀缺性主题的发掘,避免重复性写作。行业小说多选择一些人们较为生僻的领域,在选题上已经略胜一筹。当然,“稀缺题材对创作者来说应该是‘喜忧参半’,稀缺既是优势也是困难:它的优势在于因题材原因可以迅速占有市场的制高点,它的‘眼球效应’短时期是其他题材难以抗衡的;说它困难,是因为可供参照的资源几乎没有,一切都从零开始。这对作家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是极大的考验。”[5]这种考验在很大程度上让作家们对待这种稀缺性主题有了权宜之嫌,多从稀缺入手,回归恒常主题。医疗书写并不朝向专业的医疗知识,而是瞄准医患关系,最终落脚点在人伦关系的书写上。教育行业的书写,关注中国式教育问题,展示教育行业的各种现状,展现学校、家长、学生各自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很多书写都有一种生命关怀意识,不少并不会进入一般人视线的行业也获得关注。行业书写有其局限性,最大的局限就是读者对行业不熟悉所导致的接受隔阂。比如《月光密码》书写的是芯片的研发,这对普通读者而言是相当生僻的,作者在进行行业书写的时候,聚焦的多是大家熟悉的生活领域,对芯片本身研发的复杂过程并没有太多涉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揭秘之作。行业小说因其专业性、独特性、小众性,对一般读者而言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作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消弭了这种代沟。《月光密码》书写了创业的艰辛,如政策的不明朗、保守势力的阻挠、国际同行的封锁打压,等等,这是所有行业的共性,那些关于人的坚持、人性的坚守也都具有普遍性。很多书写是借助行业引起另外的思考。比如王手的《送行者》书写入殓师这一行业,并以此思考生命哲学。送行人这一职业是社会上不可或缺,却又极不为人所重视,甚至深受歧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还以此为纽带,串起家属们的各种行为。周大新《天黑得很慢》关注养老问题,其实书写的是涉及养老业的一系列行业,包括养老院、保姆、医疗等。《客房服务员》书写的是酒店行业底层的从业者,揭露行业的艰辛和险恶。这份普遍性的提炼,是小说“不隔”的根本原因。
此外,当前的行业写作也存在很多弊病。行业小说的“隔”与“不隔”这一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或者可以更为直接地发问,行业小说如何出彩?谢有顺认为“行业写作”走俏,故事起了决定性作用,行业作者在经验、素材的运用上,比一般作家的纯粹想象更具新鲜感和刺激性。但这是否就能弥补艺术性的不足?“一些行业文、职场文更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离不开‘言情卖萌霸道总裁’模式;有的作品囿于职业说明书式描写,难以冲破目标读者限定。”还有学者指出,过于“原生态”的书写,流于“行业知识罗列”,少了艺术化的二度加工与提炼。[6]这些都指向行业小说的接受问题,行业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读者的吐槽诟病往往集中在专业性不足上。行业小说立足小说,而非行业,过分专业化并不可取。但如果缺失了专业性、准确性,失去了行业性,那就相当于借用行业背景,自说自话,行业反而被架空,没有价值可言。但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行业文学出现了盲目追求市场化、追求情节离奇,揭秘行业规则而不顾社会现实情况的疯狂现象。为市场所叫好卖座的这些行业小说以揭秘行业内幕为主要目的,导致行业文学有走向明末清初“黑幕”小说的危险。在这样粗俗目的的指引下,行业文学越发蒙紧神秘的面纱,在语言上也设置了行业的门槛,使行业内专业语言的运用成了行业独有的密码,通篇行业用语的使用使得作品更像是某一行业的从业指南,而非文学作品。这样一来,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被抛却至九霄云外,无从谈起了。[7]这些问题既是文学的痼疾,也是行业书写的新症,不能不引人深省。
如何用通俗的形式来展现专业的知识,是小说的独特性所在。比如科技行业的书写,不是非要聚焦科技的原理、甚至泄密,而是要理解科技的进步、发展,及其带给生活的无尽便利。对医疗题材的关注,一方面关注对待疾病的心态,但是并不需要报告病理机制,具体展示一台手术的经过。但是一些常识性的医疗知识特别是急救知识,并不能敷衍,错误的引导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教育行业亦是如此,过分强调一种错误的教育观,会造成社会的盲目跟风,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而是造成了一种反向推动,甚至由作品的阅读滋生了某种不良心态。
近年来,行业剧的发展如火如荼,影视和文学相辅相成,彼此成全,诞生了不少爆款。但同时,很多行业题材的文艺产品也每每被吐槽缺乏行业的基础知识,让艺术性大打折扣。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行业剧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类型。除了刑侦、律政、医疗等传统行业,快递、猎头、文物修复等行业和电商、科技、航空、金融、烹饪等领域,也相继进入影视艺术乃至戏剧、美术等舞台艺术、造型艺术的创作视野。但是很多“行业剧”已经仅仅披着“行业”的外衣了。“行业剧的核心应该是‘行业’,而‘行业’的核心应该是职业价值”[8],如果背离了行业价值,就会失去他们存在的价值。而一些口碑较好的作品,如《心术》《装台》《麓山之歌》等,都有好的文学脚本,说明了文学的基础作用。不过,一些行业文学书写陷入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类型写作,稀有性不足,重复性有余,跟风明显,对行业知之甚少,硬伤不断,于小说于行业都无价值可言。行业小说作为一种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写作,需要在不断锤炼中方能达到最佳的书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