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秉辉
生病使人痛苦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但是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难免生灾”,可见生病是难免的。
但是不生病始终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免疫疗法,曾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因“牛痘”的普及而被消灭。确实,疫苗在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大放异彩,并且成为预防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然而,自人类初始,疾病对于人类的挑战从未停止过,疾病的种类也并非仅限于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寿命延长的当下,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威胁日益严峻。在我国居民死因中,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与糖尿病这4项就占据了85%。
我们不能忽视传染病的威胁,但也同样需要关注慢性病的预防。近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基因相关,基因的缺陷与生俱来,目前在技术上、伦理上尚无力纠正。不过幸而此类慢性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在这类疾病中起的作用多是让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易感”罢了。那么,“此类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哪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源头竟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这些疾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要预防慢性病,更应该努力改善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无数的研究证明:高脂肪饮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与某些癌症有关;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有关,也与某些癌症有关;摄入的能量过多又缺少运动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吸烟与癌症、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都有明确的关系……可以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慢性病最好的“疫苗”。
尽管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林林总总,与遗传、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及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但在这些因素中,唯独行为与生活方式是把握在个人手中的。贝多芬曾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事实上,他能扼住的就是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因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每个人都有追求健康的权利,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