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
摘 要:目的:探讨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的开展对于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VA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实施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关注患者生理疼痛状况,也能够关注心态情感变化,多方面满足患者术后护理需求,促进其生活质量最大化改善。
关键词:标准化优质护理,预见性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生活质量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65
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髋关节形成严重的损害。机体功能退化的老年人群,多合并有代谢性疾病,存在着骨量降低的情况,髋关节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在髋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利用人造髋关节,置换受损髋关节,进而重建关节功能,能够让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1]。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需长时间恢复,此期间疼痛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营养供给不足,均会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导致预后不良,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为了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情恢复,需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務。这就需要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实际情况与需求给予充分考虑,保证护理服务精准到位;需要对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康复因素给予全面掌握,有预见性地实施护理干预,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疼痛症状、术后并发症、负面情绪、营养不良等问题发生,进而保证预后良好[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样本量40例,来源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起始时间2019年9月,终止时间2022年4月,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关节炎等疾病;(2)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全身性感染;(2)合并下肢血管性疾病。观察组:男/女=6/14,年龄46~95岁,平均年龄(68.80±12.25)岁。对照组:男/女=6/14,年龄43~98岁,平均年龄(68.74±13.65)岁。基本资料均衡(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结合诊断结果,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介绍手术治疗方案,强调手术配合要点。术后进行体征监测,注意手术部位的防护。评估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功能,适时进行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1)术前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询问患者的感受,倾听患者的想法,确认患者是否在术前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焦虑、紧张的具体原因,耐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成功治疗病例,强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并说明如何进行手术风险的防控。该过程中,患者能够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着正确的认识,进而在术前保持平和心态。为其提供舒适让患者在术前得到良好休息的休息环境。另外,预先进行术后的心肺功能、肢体肌力康复训练,让患者学习如何正确进行深呼吸、咳嗽,强调各项康复训练措施对于促进术后康复的积极影响。
(2)术后护理。术后观察患肢情况,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姿势,术后当天取平卧位,患肢维持外展中立位,术后第2 d,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术后7 d左右,可将患者床头抬高45°~60°,术后休息时,取健康肢下侧卧位,侧躺时两腿之间夹软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应用药物镇痛的基础上,配合以肢体按摩,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缓解其疼痛感受。阶段性地开展康复训练,在疼痛症状较为强烈的情况下,以肌肉静力收缩运动为主。在护理人员的协助、指导下,抬高患肢,活动踝、膝等关节,做屈伸、旋转动作。同时进行下肢肌肉等长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在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进行健康肢侧的踝、膝、髋关节活动,同时进行患肢运动肌肉(股四头肌、臀肌、腓肠肌等)力量练习。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开始以被动活动训练为主,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尝试进行主动活动。先后进行卧位训练、坐位训练以及站立与行走训练。
在术后护理期间,关注患者疼痛症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加强饮食管理。评估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为其制定科学、健康的饮食计划。建议患者食用富含维生素D、膳食纤维、钙元素的食物,保障饮食充足供给。针对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实施预见性护理。加强对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管理,各项护理操作严格制定无菌原则,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患者长期卧床时,定时调整体位姿势,并在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利用医院通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按照分数(0~5分)划分“非常满意(4分~5分)、满意(2分~3分)、不满意(0~1分)”三项标准,从总例数中剔除不满意例数,剩余例数占比为总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由专人负责统计,常见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心理状态(SAS+SDS量表评价,百分制,分值高低与相应情绪严重程度呈正比),疼痛症状(VAS量表评估,满分10分,分值高则疼痛症状重),睡眠质量(PSQI量表评价,满分21分,得分高反而睡眠质量低)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工具以SPSS 19.0软件为主,用(x±s)描述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t 值检验,用n(%)描述计数资料,χ2检验,P <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10例十分满意,9例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度(19例/95.00%);对照组:6例十分满意,6例满意,8例不满意,总满意度(12例/60.00%),总满意度观察组更高(χ2=7.025,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1例感染,0 例压疮,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5 . 0 0 %);对照组:4例感染,2 例压疮,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4 0.0 0%),总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更低(χ2=7.025,P<0.05)。
2.3 心理状态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AS与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更低,详细数据见表1。
2.4 疼痛症状、睡眠质量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与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VAS与PSQI评分较对照组评分更低,详细数据见表2。
3 结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外科疗法,广泛运用骨折、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治疗,在髋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具有较好效果。但因该疗法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易受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康复进程缓慢,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应该以加快术后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警惕风险因素对于术后康复的影响,需要制定预见性的护理方案,有效防控风险,进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3]。
为了保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顺利实施,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针对患者进行手术指导,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在术前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有助于降低术中应激反应的发生风险。术中密切监测体征变化,以预防风险事件为目的,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术后护理的开展,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饮食与营养状况、心理状态。开展功能康復训练,促进其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科学进行饮食管理,保障营养的充足供给,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结合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利于护理风险规避,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水平提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实施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95.00%。实施常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60.00%。相比之下,两种护理模式联合应用更能够得到患者肯定。并发症发生率统计结果显示实施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患者更少,说明该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消除患者术后不安全因素,预防术后并发症,保障护理安全、可靠。联合护理下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常规护理,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的有效开展,可产生较好情绪改善效果。在两种护理模式联合应用下,VA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常规护理,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可满足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睡眠促进、功能恢复等需求,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标准化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加快术后康复和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