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静脉输液期间的标准化安全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标准化安全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9例,对比两组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4. 87%>76. 92%,χ2=5.186)、治疗依从性(97.44%>77.50%,χ2=5.410)以及護理后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78.75±4.85)分>(72.43±5.07)分,t=5.625]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20.51%,χ2=4.129)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8.06±3.65)分<(45.37±4.82)分,t=7.55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静脉输液期间,实施标准化安全护理,有效保障输液安全,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关键词:脑梗塞,静脉输液,标准化安全护理,不良反应,满意度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63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组织持续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会加速病情进展,加重脑组织损伤,危及生命健康安全,需要及时进行救治。脑梗塞患者经过治疗后,仍会受到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的影响,难以生活自理,需要持续进行康复治疗[1]。脑梗塞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的静脉输液期间,在中心静脉置管、药物配置等环节,需要严谨、精细、规范地进行操作,注重其安全性,避免引发不良事件。该过程中,以保障静脉输液安全、预防不良事件为目标,开展标准化安全输液护理,让患者获得舒适、舒心的医疗服务体验,提高其生活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8例脑梗塞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女=20/19,年龄60~79岁,平均(67.73±5.12)岁。对照组:男/女=22/17,年龄61~80岁,平均(68.02±4.81)岁。本研究获得蚌埠医院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肝肾功能不全;(3)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合理选择静脉,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穿刺、置管等操作,然后输入药液。静脉输液期间,注意控制滴速,定时进行巡视,观察药液输入是否通畅。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2.2 观察组(标准化安全输液护理)
基于常规护理(同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安全输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在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认真核对医嘱。向患者说明静脉输液的目的,介绍相关药物的药理性质、作用机制、副作用,强调静脉输液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关心患者在静脉输液前的感受,了解患者担心、顾虑的问题,详细地进行解释、说明,安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于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等操作的配合度。备齐静脉输液所需的药品、器械及其他医疗物品,确定穿刺部位后,针对皮肤、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在药品检查环节,详细核对药品信息,确认药品有无包装破损、变质、过期等情况,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常见的输液反应。检查药品贮存环境,结合药品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确认药品是否按要求进行避光、冷藏或密封贮存。在配置药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药物的药理性质、配伍禁忌,正确选择溶媒。药物出现浑浊、有结晶形成等现象时,应禁止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在配置药物时,检查粉剂是否溶解完全。保持病房内清洁、安静,减少灯光刺激和噪声干扰。(2)规范化操作。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接受业务培训,能够更加娴熟的掌握静脉穿刺、置管等操作方法。强化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明确无菌操作的相关要求,并严格予以执行。总结既往的工作经验,以不良事件作为警示,分析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规范化地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按照正确的输液程序实施操作,操作动作轻稳、柔和,能够一次性操作成功。(3)静脉输液巡视。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在巡视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穿刺部位,检查有无液体外渗问题的发生,确认液体余量。出现静脉输液不通畅的情况时,需要及时调查了解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注意穿刺部位肢体的保暖,将病房温度调节至适宜的范围。患者出现血管痉挛时,予以局部热敷,并适度进行按摩。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静脉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不能自行调节滴速,限制静脉穿刺部位的活动。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姿势时,做好静脉穿刺一侧肢体的保护,避免发生针头移位、脱管等情况。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不适感,解释、说明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4)输液后护理。完成静脉输液后,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说明拔针后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不要揉擦穿刺部位、避免突然起身或变换体位。拔针后第2 d,使用温热毛巾,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向患者介绍常见的输液后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正确加以防控。
1.3 观察指标
(1)满意度:以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进行脑梗塞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评价。(2)不良反应:观察脑梗塞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期间的浅静脉肿胀、疼痛、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越高,脑梗塞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4)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越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5)治疗依从性:以优、良、差为标准,进行脑梗塞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 值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2.1 两组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依从性
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脑梗塞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护理前后对比,SAS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结 论
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治疗期间,既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也要警惕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标准化安全输液护理的有效开展,其目的是保障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该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既往发生的不良事件,能够对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针对既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调查了解其原因。在静脉穿刺、置管、药物配置等环节,护理人员出现操作失误,往往会引发不良事件,影响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危害患者的健康。明确风险因素所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3]。
在风险防控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静脉输液治疗的全过程,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治疗过程中规范操作、密切监测,治疗后进行精细化的护理干预。静脉输液治疗前的准备工作中,护理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4]。开展健康教育,介绍静脉输液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治疗药物,对于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一一说明,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患者配合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的各项操作。严格进行药品检查,确保药品质量合格。根据药品的药理性质、配伍禁忌,合理进行药品配制。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药品,正确予以处理,避免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在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风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5]。
参与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人员,均需要接受系统化的培训,能够严格遵循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要求。按照正确的程序,合理规范地进行操作,操作动作轻稳、娴熟,可以有效避免操作上的失误。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进而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加强风险防控,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表现,及时、准确地判断输液反应的发生,预先准备好处理办法。分析常见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而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加强对穿刺部位肢体的维护,做好保暖。询问患者在静脉输液中、输液后的感受,针对其不适症状,及时进行处理,提高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舒适度[6-7]。
综上所述,标准化安全输液护理的开展,能够有效保障脑梗塞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