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燕
摘 要:目的:分析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在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同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2例,采取标准化分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结果差异。结果:在实施标准化分级护理后,患者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临床干预中,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解决了传统护理模式下存在的过度护理等问题,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并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本文的结果也证实,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可以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有更满意的干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标准化分级护理,放射性直肠炎,直肠癌,临床症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58
直肠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占大肠癌的60%以上,该病症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目前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被认为是治疗重要手段,而为了提升治疗效果,术前同期放化疗有助于降低肿瘤病理学分级,在提升肿瘤切除率与保肛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患者对术前辅助放化疗的依从性差,有较高概率发生副作用,其中以放射性直肠炎最为常见,根据目前统计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术前辅助放化疗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从10%至38.2%,增加了患者痛苦[1]。为解决上述问题,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护理中积极创新护理方法,并发现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现本文比较2022年1月实施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实施前)收治的52例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包括男/女=28/24,年龄39~72岁,平均为(56.25±4.92)岁。同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实施后)收治的52例患者,包括男/女=31/21,年龄35~76岁,平均为(56.41±4.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 05),可比较。本研究经过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放射性直肠炎;有明确放化疗史;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有正常的认知与沟通交流能力。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直肠病变;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中断干预或者各种原因退出者。
1.2 分级方法
本文根据RTOG/EORTC(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提出的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对本组患者进行分级,具体标准为:(1)0级。患者无症状;(2)Ⅰ级。患者出现明显排便改变,并自觉直肠不适,不需要用药干预;(3)Ⅱ级。伴有明显的腹泻症状,需使用抗交感神经药物;伴有明显的下腹部疼痛症状,需使用镇痛药物;(4)Ⅲ级。腹泻严重需采取肠胃外支持,并伴有血性分泌物,需使用卫生垫;影像学检查显示腹部肠管扩张。
1.3 护理方案
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叮嘱患者正确用药、护理人员定期观察患者症状变化、严格限制饮食等。
标准化分级护理方案为:
(1)Ⅰ级患者护理。该等级患者不需要用药,护理人员每天观察患者肛周情况,认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受等;采用集体宣教法介绍肛周清洁方法,如每天用温水清洗、做好便后清洁等。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受到恶性肿瘤与疾病造成的不适,患者在心理、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在不良情绪作用下会延长疾病康复周期,部分患者因为自卑、恐惧感对临床治疗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心理护理方法,了解患者情绪恶化原因,使用亲切态度介绍疾病知识,以增强患者自信心为目标,利用成功案例宣教等阐述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疾病康复周期,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护理人员详细介绍饮水的重要性,叮嘱患者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500 mL以上,达到促进肠道运动、降低机械性刺激的效果。最后介绍正确用餐方法,包括少食多餐、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严禁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2)Ⅱ级患者护理。Ⅱ级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与Ⅰ级患者相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采取保留灌肠护理方法。在灌肠前护理人员详细介绍灌肠的目的、对放射性直肠炎的影响、基本操作流程等,在取得患者认可后再实施灌肠。保留灌肠选择在患者临睡前,叮嘱患者排便并取左侧卧位后,用甘油注射冲洗器吸入药物后,连接单腔导尿管,将药物温度控制在40℃左右。准备就绪后,护理人员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与肛周后,插入肛门20 cm缓慢注射药物;灌肠后鼓励患者每隔40~60 min变更体位一次;若患者有便意,鼓励采用深呼吸的方法缓解,尽量使药物保留6 h以上。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病情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应保证肛周皮肤清洁,穿着棉质、透气性良好衣服,减少衣服对肛周皮肤刺激作用,在患者每次排便后应用温清水清洗,并用柔软且吸水性良好的洗毛巾擦拭肛周;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肛裂等问题,因此灌肠前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3)Ⅲ级患者护理。Ⅲ级患者在Ⅱ级患者护理方案基础上采取营养支持,营养师配制的营养液后通过输注泵2 4小时持续输注,期间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如患者腹泻症状严重可及时向医师、营养师反馈;同时解答患者关于持续输注营养液的疑惑,介绍营养液对疾病康复的影响等。
1.4 观察指标
判断两组患者干预效果,评估标准:(1)显著改善。患者分级结果下降为1级或者0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一般緩解。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分级下降1级。(3)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同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值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总有效率
比较两组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实施后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实施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 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目前在直肠癌患者临床干预中,术前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肠道上皮细胞在放化疗作用下可能出现严重变形脱落,导致肠黏膜变薄并造成更严重的毛细血管扩张现象,增加感染发生率,最终发展为放射性直肠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会导致放化疗终止而影响临床疗效[2]。
标准化分级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代表,是在评估患者病人病情与自理能力基礎上,采取不同级别护理的方法,该护理方法的优势表现为:(1)改变了传统临床干预模式下护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各项护理措施更加关注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且护理方案充满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人力资源利用率,最终提升护理质量。(2)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可以正确评估不同患者的护理级别,护理人员在了解临床护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分析患者临床护理需求,最终达到了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护理中采取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其中表1数据显示实施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更理想,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其原因可能为:根据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不同分级结果,护理人员可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例如针对I级患者采取的饮食、饮水、清洁等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疾病痛苦;而Ⅱ级患者护理中采取的保留灌肠等措施同样有助于患者康复等,在上述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支持下,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实施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更满意[4]。表2资料显示,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对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后患者的腹泻、出血、里急后重时间均明显早于实施前,数据差异显著(P<0.05),这也可能与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关。在本次标准化分级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以不断深化临床护理的相关细节,成为提升护理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在保留灌肠护理中,插管深度对灌肠效果有直接影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将插管深度控制在15~20cm左右,使灌肠液进入容量较大的乙状结肠内,避免了药物直接进入直肠而产生排便反射,不仅可以降低药物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作用,也可以延长药液的停留时间[5-6]。例如在患者灌肠护理中,护理人员介绍了灌肠时的注意事项与操作要求,如适当地改变体位可以使药物充分接触肠壁,发挥药物治疗效果;而针对患者有便意情况,可通过按摩骶部以及深呼吸延长药物停留时间,有助于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标准化分级护理模式满足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护理需求,可以加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避免了过度护理,充满人文关怀,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