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宁 ,范顺 ,李华南 ,陈英英 ,王建伍 ,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推拿因其独特的手法治疗体系与绿色无不良反应的治疗理念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津沽推拿作为中国具有创新代表性的推拿流派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现已经形成以古法腹部按摩为主的津沽脏腑推拿、以松筋易骨疗法为主的津沽伤科推拿和以核心特定穴疗法为主的津沽小儿推拿三大稳定学术分支[1]。津沽推拿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王金贵教授,从“脑—肠互动途径”研究腹部推拿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的机制,在原有腹部推拿理论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通脉”为功能性内科疾病治疗总纲[2],其手法操作主要以腹部操作为主,配合推拿特定穴。王教授认为脏腑推拿治疗疾病中临证思维与方剂组方有异曲同工之妙,创新性地提出了极具津沽特色“用推即是用药”的特定推拿术式处方,手法与经脉穴位相配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3]。
津沽脏腑推拿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安纯如、胡秀章、刘希曾、陈志华等推拿名家,再结合王金贵教授推拿创新理论[4],深谙中医气机升降的基本规律,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多为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以“通脉调气,调畅三焦”为理论基础。手法主要施术于腹部,腹部位于人体正中,分布循行着人体的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腹部推拿[5]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任脉穴位,调节伏冲之脉,平衡阴阳,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从而起到“通脉调气”的作用。其推拿手法以调畅三焦气机贯穿始终,以收敛气机、柔肝缓急的手法治其标,以补虚的手法温运脾肾两脏治其本,标本兼顾,补虚泻实[6]。腹部推拿通过沟通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而达到调节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效果[7]。津沽脏腑推拿学术带头人王金贵教授根据穴位具有双向性,重视穴位的配伍及不同手法因操作时间、频率、力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补泻关系之间的相互配合,结合方药的“君臣佐使”配伍应用,创新性的提出脏腑推拿术式组合概念,根据病性的虚实寒热选择相应的术式。
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是根据不同证型,将脏腑推拿手法有机配伍结合的施术模式,具有灵活性、整体性、辨证观的特点。术式组合思路主要来源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将穴位、手法的特性与药性相类比,遵循中医理法,参照中医内科中辨病辨证、处方用药法则,总结脏腑推拿手法取效经验的规律,划分手法之间的君臣佐使,合理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8]津沽脏腑推拿的核心手法层按法、捺法施术于核心穴位,根据病情虚实,施用不同补泻之法,其治疗作用最为显著,是为“君”。通过层按腹部穴位,刺激伏冲之脉,鼓荡十二经脉之海的精气,可调节周身气血,荣养五脏六腑与肌骨筋脉[9]。捺法可调三焦气机,行三焦水湿,发挥补虚泻实的作用。“佐君之为臣,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津沽脏腑推拿的重要手法旋揉法、掌运法、团摩法属于“臣”,通过旋揉腹部可起到健运脾胃、调气补血的作用。君臣相配既调节了人体的水谷之海,又刺激了人之血海,气血调畅则百病难生。“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津沽脏腑推拿将捋法、揉滚法、提拿法、迎法、合法等归为佐、使的方法,诸法合用进一步调畅三焦气机,激发脏腑精气,导邪外出。津沽脏腑推拿秉承中医理念,深谙内治之理,灵活遵循君臣佐使遣方规律。
2.1 温阳调冲式 主要适用于阳气虚衰的虚寒证,以达到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的治疗目的,适用于因脾阳不足、肾阳虚衰等所致的阳痿、胃痛、泄泻、水肿等病证。基本术式是以层按之提法作用于伏冲之脉、关元穴为“君”,从根本上解决“阳虚内寒”的问题;以旋揉神阙穴为“臣”,进一步达到温补元阳,使阳气布散周身的目的;“君”“臣”之法皆为温补先天之法,而“佐”以迎巨阙穴、捺补建里穴从后天脾阳入手;最后“使”以捺扫背俞穴、督脉,最大程度调动脾肾阳气。诸法合用,不仅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更使得“君臣佐使”的理论在临床推拿中充分体现。
临床应用分析:以肾系病证中命门火衰型阳痿为例,肾脏功能虚弱、精气亏少,先天真阳不足,则有宗筋无以作强,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等症状[10]。临床治疗常采用温阳调冲式以温肾壮阳,配法术式以助阳行气、调节带脉。基本术式层按提法是津沽脏腑推拿最为核心的补益类手法,寒当温煦,虚当补益,施用层按之提法于关元穴为“君”,关元为下丹田,是一身元阴元阳交汇之处,从而畅达十二经脉气血,层按提法施用于此穴功效类似右归丸,纯补而无泻。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治以层按之提法施于伏冲之脉以通达四末阳气。配伍以神阙穴为中心旋揉腹部为“臣”,神阙穴为生之门、元神之门户,旋揉此穴可温阳益肾、补气培元,君臣相配增强温阳祛寒的作用,是治疗命门火衰证的主法。此外,在温补先天之阳的基础上,津沽脏腑推拿强调“以后天滋先天”,所以“佐”以迎巨阙、捺补建里手法来温补中焦。最后施以捺扫背俞穴和督脉来调控督脉的阳气和五脏六腑输注背部的经气,激发五脏六腑的功能,最大程度调动脾肾阳气,使寒无以生。配伍术式选用揉滚命门穴以温补命门相火,配合指按气冲穴将足阳明经血气导向冲脉,以利于血气流转运输。术式温通结合,温以治本,通以治标,诸法合用,达到温固元阳、润养宗筋的功效。
2.2 补气养脏式 主要针对气虚证所施的一类术式,以达到补益气虚、益气养血的治疗目的。适用于“气虚”引起的不寐、感冒、心悸、癃闭等病证。基本术式是以层按提法施用于伏冲之脉、三脘穴为“君”发挥补益气血的作用;以迭揉关元、气海穴为“臣”可补益肾之元气;补益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佐”用迎巨阙穴,捺补建里穴,捺调膻中、中府穴,助脾升举又调畅肺气;最后“使”以捺扫背俞穴,使五脏六腑之气输布于全身。
临床应用分析:以心系病证中心脾两虚型不寐为例,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则引发不寐,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倦怠乏力,头晕目眩等[11]。临床治疗可选用补气养脏式以健脾益气养心,配法术式以安神助眠。通过基本术式捺补建里以健运脾胃,气血生化有源则心有所养。临床运用补药时,要注意气机的调节,防止壅滞,脏腑推拿手法穴位配伍也不例外,所以要佐以行气手法。巨阙穴位于上中焦交界处,施迎法可防止在补气过程出现气机逆乱。根据“三脘定三焦,三焦通四海”理论可知,上焦心系疾病应选用上脘穴,施以层按提法于上脘同时作用于伏冲之脉,通过补气来生血,助心行血以充养髓海为君。配伍迭揉关元、气海、神阙穴可补益肾之元气,达到“指下丹田暖全身”的效果,辅助层按提法激发脏腑精气,振奋一身之气。佐以捺扫两侧心俞至脾俞穴,通过刺激背俞穴,可加强经络表里上下的联系,使五脏六腑之气输布全身,于上可充养心气,于中可调畅脾胃气机,促进精微输布,益气生血;于下可充补肾气,固封元气,从而达到补一身之气的功效。配伍术式选取捺调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三阴交、肾经的太溪穴来滋阴养神,同时与捺调期门、章门、血海、气冲、内关穴相合,助气血运行,充养心神。本术式益气安神结合,益气以治其本,安神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共达益气宁心,安神助眠之功。
2.3 理气行滞式 主要针对“气机失调”引起的气滞证所施的一类术式,以达到疏理气机、行气导滞的治疗目的。适用于肝郁气滞、肝气犯胃等所引起的郁证、胃痛、便秘等病证。基本术式以层按散法作用于上脘穴、中脘穴为“君”,可通调肝肺脾胃气机;以捋法作用于双侧肝经、脾经或胃经腹部循行区域为“臣”,抑制调达的肝气又保障脾主升清的功能;“佐”以迎巨阙穴、捺补建里穴、捺泻阑门穴来防止气机上逆;最后“使”以扣按彧中拨阴陵泉,两穴一扣一拨,共同达到调畅气机、解郁行滞之功。
临床应用分析:以气血津液病证中气郁化火型郁证为例,主要症状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扰心,则出现性情急躁易怒;肝经布散胁肋,经气滞涩则胸胁胀满;肝火上炎煎灼营阴,则感到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皆为肝气郁热的征象[12]。临床治疗常采用理气行滞式以行气疏肝解郁,配伍术式以通腑泻胃降火。施以基本术式层按散法作用于上脘穴可对肝肺之气有调理作用,使肝气疏泄有度,肝升肺降形成龙虎回环,畅达胸中气机;中脘穴对于脾胃之气有升降调节作用,可斡旋气机,升清降浊,气机得顺。捋法施术在胁肋和少腹部,可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抑制条达的肝气,不至升发太过,从而保障脾主升清的功能,发挥气机枢纽的作用,配合层按散法于上、中脘穴,共达行气顺气之效。因木郁克土常伤及胃腑,巨阙穴位于上焦和中焦交汇处,迎巨阙可防止施用手法时出现气机上逆;阑门穴位于大小肠交界的地方,属于水谷运化暂住场所,捺泻阑门配合捺补建里穴,可健运脾气,调畅中焦,泄其有形实邪,疏其无形气滞。扣按彧中与拨阴陵泉相配,可助疏通人体头、胫部纵行气街,宣畅胸腹瘀滞之气。以上各式结合,通过疏泄刚脏郁结,同时通降腑气以助化散瘀滞之气和火热之邪,使气血阴阳运行有常,则郁证可解。
2.4 行气化湿式 主要针对湿浊困阻证所施的一类术式,以达到调畅气机,化湿利浊的治疗目的。适用于痰湿中阻等所致的眩晕、痞满、肥胖等疾病。基本术式以层按带法泻中带补法作用于中脘穴为“君”,可轻散中焦湿浊之气来调畅气机;以迎巨阙穴、捺泻阑门穴、捺补建里穴为“臣”,增强宣上、畅中的作用;“佐”以提拿建里、气海穴,迎左梁门、右石关穴,捺泻水分、太乙、中极穴,捺调膻中、中府穴,扣按彧中拨阴陵泉,诸穴合用可畅通三焦则气行水散、水湿自除;“使”以捺扫背俞穴,增强行气化湿的目的。
临床应用分析:以肝胆病证中痰湿中阻型眩晕[13]为例,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多因湿浊困阻中焦,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湿聚成痰,蕴于中焦则气机不畅所致。临床治疗常采用行气化湿式以运脾畅中化湿,配伍术式以化痰息风止眩。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有健脾理气的作用。基本术式层按带法泻中带补法可健脾化湿,一是轻散中焦湿浊之气来调畅气机,气动则湿动;二是湿邪易困脾气,使脾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所以要健脾避免在排湿中损伤正气。理气是化湿的关键,重点施用捺穴疗法调畅气机,将其分为宣上、畅中、渗下三法。捺调膻中、中府穴以宣发上焦气机,即所谓“宣上”,使气行则湿化。中焦是水谷精微集散地,可通过捺泻阑门穴、捺补建里穴来畅通中焦气机,即为“畅中”。再配合提拿建里、气海穴可沟通中上二焦气机,增强宣上、畅中的作用。为使下焦水液顺利排出,津沽脏腑推拿选用迎住左梁门、右石关穴,捺泻水分、太乙、中极穴来渗利水湿之邪,给邪以出路,即“渗下”。扣按彧中、拨阴陵泉,可疏通上下气分作用,使气行水散,水湿自除。捺扫脾俞至小肠俞,是津沽推拿俞募配穴的体现,不仅可调动脾气,还能通过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来畅达一身之气,从而促进水液代谢。配伍术式选用捺调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完骨等穴来开头窍以祛风止眩,同时捺扫足少阳胆经头部循行区域来清利头目。以上诸法共用,脾运得健,三焦气机通畅,痰湿得化,内风得除,头眩得止。
2.5 扶土抑木式 主要针对“木旺乘土(肝旺脾虚)”引起的病证所施的一类术式,以达到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的治疗目的。适用于肝脾不和证所引起的泄泻、带下等疾病。基本术式以层按带法于中脘穴为“君”,发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以迎巨阙,捺调建里、阑门,捺泻期门、章门穴为“臣”,使气机输布有度、脾胃健运如常;“佐”以拨按带脉来调理胆经疏泄和三焦水液代谢;最后“使”以捋两侧肝经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临床应用分析:以脾胃病证中肝气乘脾型泄泻[6]为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因情绪紧张易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等,多因肝旺乘脾则发腹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造成泄泻。临床治疗常采用扶土抑木式以疏肝健脾,配法术式以祛湿止泻。层按带法于中脘穴是“实脾”的核心,可调节水谷之海,发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的作用,从而恢复脾脏运化功能。建里穴作为调理中焦脾土的要穴,可补益脾胃之气,斡旋中焦;而阑门作为调畅气机升降的关键,又在补脾气的基础上,调节中焦气机,从而促进气血运行。在“实脾”的同时还要“泻肝”,期门穴为肝之募穴,主要是疏肝理气,章门穴即为肝经腧穴以疏肝解郁,又为脾经募穴有募集脾经气血的作用。在进行捺法时,要加用迎住巨阙穴,防止气机逆乱。带脉有约束固摄作用,若带脉不固,可造成湿浊泛滥而下注。拨按带脉可加强带脉的约束固摄作用,从而约束肝的疏泄与脾的运化功能。还可达到调理胆经疏泄气机、调节三焦水液代谢的作用。捋两侧肝经,以疏肝理气,防止郁滞过久的肝气亢逆上冲。诸多手法配合使用,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治本以疏肝健脾,治标则以除湿止泻。
推拿与针灸、中药同为中医经典治疗手段,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因其无创、易操作等特点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优势,易被患者所接受。津沽脏腑推拿不同于传统腹部推拿,因其重视脏腑经络、“伏冲之脉”的介导作用及强调手法的分层导疗理念,故在内科等疾病中广泛应用。王金贵教授在古法腹部按摩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出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推拿手法,并结合中医理论下方药的组方和辨治思路来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科、妇科、儿科等病症及常规疗法难以见效的疑难病,如:痉挛性斜颈等,根据脏腑推拿手法的治疗功效不同,可按君臣佐使进行配伍运用,创新性的提出具有“补虚泻实”作用的术式组合,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明显推拿治疗优势的病证。医者根据病性的虚实寒热,选取相应术式手法进行配伍运用,体现了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