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翩 孙 岳 郭紫敏 夏晓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中,要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今天,在我国新时代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功能价值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包含传统体育的复兴,因为它吸收着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转型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其核心价值和功能发生偏移。在西方体育盛行的今天,有学者认为:“由于中西方体育在价值观与人文观存在差异,导致社会对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存在着明显的冲突”。[3]站在当下,重新审视和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中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在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转型的背景下,其所蕴含的价值与功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马氏通备武学的发展概况及其价值与功能,以期解决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功能定义混淆的问题,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复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力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转变,体育附属的价值与功能亦不相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4]在明确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体育的时代价值和功能定位显得极其重要。(1)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体智德美”四育,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方万邦认为:“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或是一个工具,尤其是可用于到达教育目的的工具”[5];(3)杨文轩指出:“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6]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7]并多次强调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8]基于上述观点,当代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增强国民体质”,其功能在于对人全面改造,那么当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便是教育。
传统体育的复兴,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历史回溯。公元前1046年,周朝将“射”纳入贵族子弟必修的教育内容中,通过融入教育方式,将体育的人文价值进行高度提升。“射”是古人将礼仪与身体运动完美结合的最佳组合,“射”在中国人思想中地位是极高的,人们常用“射以观德”来强调它的重要性。因此,其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 同时,成为了身体与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更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载体。[9]今天,在习练射艺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一是可以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并了解射艺的历史文化、器材、装饰、佩服等内容,二是通过“射”可以审的自己内心,追求“自省”的境界。晚清以降,处于国土与文化沦丧的时代,在民族存活的紧要关口下,孙中山先生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口号。教育界开始改革,新式学堂的创立和《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同时借鉴和引入日本等国家的体育形式,在学校推行各式兵操与体育运动,以体育改变学生孱弱身体,以“国术”培育国民尚武之精神。
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以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0]通过上述材料可知,体育的核心价值是教育,而它的当代价值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全方位融入教育,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作出贡献。
体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功能元素组成立体与三维的结构,而改造功能是将体育的教育价值充分的实现。1911年,马良等人提出武术的“改造”,以套路、摔跤为主体,将武术的复杂内容,以新的形势来建构“新武术”体系,后编定出版了多种相关武术教材,被民国教育部颁定为全中、高等学校“正式体操教范”;[11]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影响极大的《体育之研究》,指出当时中国民众的体质孱弱乃是‘武风不振’所致,提出要以体育增进民众体质与民族斗争;[12]1952年,我国体育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办人民体育”,为人民办体育,为此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作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指示。[13]
可见,无论是武术改良融入学校教育,还是办人民的群众体育,其目的都是增强国家的实力,说明了体育是一个民族强大与其文化宣扬的手段。2019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体育强国”,将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的相联系。[14]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定要凸显体育改造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典型代表项目。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元的内容,而马氏通备武学正是在中国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土壤中,经过时代的不断洗礼和酝酿应运而生,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前的育人观念以及特殊的改造功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形成中国本土体育的优秀代表。而“马氏通备武学思想”是其主要精神支柱,它发源于清代末年,成熟于民国初年,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核心思想的武学理念,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并不断对通备加以宏廓和熔铸,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即“马氏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马氏通备武学”,是一个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后形成的综合性的武学体系。[15]
全面总结马氏通备武学近百年来发展概况和历史经验,可以深刻揭示传统体育价值和功能转型的历程,对于推动当前传统体育传承、明确其价值及意义,并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武术是扬尚武之精神、复兴民族、强我中华重要之手段。而此时,被裹挟的武术也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以武术社团形式打破了门派和师承之见,形成了武术的体育化及教育化的现代科学化雏形发展态势。清末民初,马凤图和马英图先生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华武术的交流与发展,1909年,(宣统元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马凤图与叶云表等人发起创立“中华武士会”;[16]1927年,积极推动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的成立,马英图在国术馆担任重要的教学职务,教授八极和劈挂等拳术,且定期在内部举行散手和长短器械的对抗赛。为筹备“国术考试”、制定国考规则,为建立中华武术竞赛的模式和对应的教学系统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马凤图在西北甘肃,利用各方的资源和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推动甘肃、青海两省国术馆的成立与发展。1945年任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在学校招收学徒、传授技艺培养通备武学的骨干,为西北武艺注入了通备的力量。[17]因此,马氏通备在后续的发展中,不但继承以“国术”多元的武艺体系,还以“文武兼备”为指导思想,完成了对马氏通备武学自身体系化的转型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慢慢被西方体育同化或自身原因在当代消亡,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亟待建立的。然而,武术作为一项具有技击、健身、娱乐的体育运动,过于强调“高、难、美”的套路形式的竞技会对项目本身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需要及时回归中国武术本位的今天,马明达教授提出:“我主张,努力建构武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要找回我们失落了的武道精神,让武术走出浅薄化和神秘主义的怪圈,重塑形态、再造尊严”。[18]它呼吁中国武术要回归“学术兼备”和“打练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马明达与马廉祯作出了一系列的复兴工作后。2008年,在香港发起并成立了中华国术总会;2009年,开展了全球首届大型的“世界中华国术大赛”的赛事;2017年,在广州建立了非盈利性的体育组织“健公书院”,开展了通备拳术、长短兵器械对抗、传统射艺及摔跤等的教学以及恢复对应“国术大赛”的竞赛系统;在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播撒下武学教育的种子,成立了长短兵社团,传统射艺运动队;同时,在学界相继发表《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等重要文献图书。
交流是开启民族心智的钥匙,是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2011年起,马廉祯创办英文版《武学》期刊,选录并翻译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武术文献,以此建立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武艺学术交流;[19]2019年,与意大利剑术学校Opera Nova建立沟通桥梁,开展学术探讨,互相输送学生学习对方的武艺,以实践和理论交流为手段促进各自民族体育的多元一体化发展;2019年的6月,马廉祯带领马氏通备的队伍前往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市参加第二届“欧运会”其中的欧洲历史武术(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项目,这是中国武术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欧洲传统武艺的器械对抗项目;2020年,协办举行“第三届国际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的武术家、历史研究者以及收藏家,通过线上网络交流平台,增加了各位学者的学术交流,更促进了中外武艺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
上述材料表明,马氏通备武学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改造,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使“武术”和“武学”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得以延续与发展。而使得延续和发展的最佳手段和途径,毫无疑问是融入“教育”中去,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积极响应。
武术代表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武”精神的一个外在的直接表现。近百年来,若干武术家族在继承、传播以及整理、发展传统武术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享有崇高声誉,这其中, 要数“马凤图”为代表的马氏家族最引人瞩目。[20]
马氏家族在“马氏四杰”的传承与创新下,参与和见证了近现代体育的变革与转型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在数次民族体育发展关键时刻中发挥着它的特殊价值与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马氏通备武学以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武学思想为出发点,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武艺的元素和内容。诸如:破锋八刀、鞭杆、风磨棍、双手刀、通备弹腿、八极拳、十二打手、劈挂拳、翻子拳等武艺内容,并积极推动传统射箭、长短兵和散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马氏通备武学注重身体的实践,强调通过身体将“技术、文化、礼仪”贯穿人的全面教育,在以习练“武艺”的基础上达到改造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目的。在改造观上遵循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核心进步理念,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规范社会关系、指导生命伦理、和谐人与自然、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综合人文改造思想体系,体现在“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的文化思想表现。
在习练马氏通备的武艺过程中,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武艺礼仪,师长以礼约束学生,特别是在习练武艺的过程中以相互行鞠躬礼为行为导向,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内敬爱师长,在外敬重他人的品德;强调中国古典武艺的“攻防技击”,既有演练之美,更要体现武术“比试”的技击功能,以此培养学生健壮的身体和尚武精神,并在打练结合的模式下,强健体魄、涵养性灵,最后到达知行合一的境界。体用具备的教育观念,实际上体现着马氏通备武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实践”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从马凤图先生始,马氏通备武学以“儒家”文化为家族思想指导,后又继承了“颜李学派”文武兼备的思想,不但注重身体的运动,更注重人的思想提升。[21]同时,在习练通备武艺时要遵循严苛的礼仪流程和仪式感,这与中华民族一直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是高度吻合的。马明达和马廉祯教授与众多通备学子将“融通兼备”的武学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中,并于2017年,在岭南羊城火炉山创办了“健公书院”,借助书院制研、学、产的模式和“互联网+”的现代科技力量,打造一个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为大众提供“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锻炼途径。作为本土体育的代表,敢于与时代接轨,敢与国际交融,2009年,在香港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形式的“中华国术大赛”;同时以书院为载体与瑞士洛桑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海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各种武术学术性活动,吸引国内外权威学者前来书院讲学和交流,取得中外武术交流的显著成果。
马氏通备武学育人的核心教育观点和理念是倡导学生要“文武兼备”的发展,而文武并举,是继承了清代颜李学派“文武兼备”的教育文化观,提倡“主动不主静”的思想。如颜习斋强调:“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21]这个思想可以回溯到西周时期《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文化思想观。为此,马氏通备武学对上述中国传统文化观进行吸收整合,而提出了“融通兼备”的理念和“文武缺一非道”的核心教育观点;作为武学体系,它又吸收了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古典武艺核心理念,注重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进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进行“文学”与“武学”体系性的整合。可见,马氏通备的“融通兼备”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观,它包括身体上的教育和人格上的教育,这是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追求“德、智、体、美、劳”全人教育的一种典型表述,具有突出的本土身体文化教育的特征。
首先,在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其应该充分发挥它的特色价值与功能,为世界体育之林乃至人类社会贡献更多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身体智慧。其次,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为此,一是在学科上要加强和丰富民传专业的建设,打破学科的杂乱性和以武术为主的单一性课程设置,明确国家统一教材和与地方特色教学内容的调适选择;二是探索民传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以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加快推动学科现代化建设;三是恢复和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模式和体系,发展民族与地域的特色体育项目和节庆活动。最后,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身体活动与文化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特色的外显身体符号和内在哲学思想,需要回顾前人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应用现代化的模式与科技力量,才能创新性转化其在当代的价值,才能明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要回归身体和品德教育的“全人教育”的基本定位,才能凸显民族传统体育“三个维度”的改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