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钟华湘,朱晓义
(1.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 410004;2.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阿尔及利亚公司,阿尔及尔16101)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水文、工程地质条件,遵循以“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综合处理,使隧道内外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减小隧道施工期地下水造成的安全隐患,保证隧道建成运营后主体结构和电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达到行车安全的目的。
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项目起于布利达省希法镇,止于麦地亚省布鲁瓦吉亚市,全长53 km。在希法峡谷最窄段,以两个长度分别为2.4 km的连续隧道穿越阿特拉斯山脉,T1隧道位于希法镇以南约6 km处,T2隧道止于哈姆达尼亚镇。
隧道所在区域属低山坡陡地貌,地形起伏大,“V”字形冲沟发育,自然坡面一般为30°~50°。该地区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典型的大陆特性的半炎热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为1 150~1 300 mm。
隧道围岩总体属于页岩,主要以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泥灰岩等极软岩为主。岩层呈水平状,泥质结构,岩体破碎,强度很低,节理裂隙、褶皱非常发育,开挖后围岩迅速风化成碎块状,并伴有地下水渗出,地下水经过分析,pH为7.16~7.5,且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不需特殊处理。
隧道洞口防排水以“截、排”为主,如遇隧道顶部埋深过浅且有沟谷时,则需对冲沟底部进行防水处理,一般采用浆砌片石作为该部位的防水层[1],防止雨水渗透增大隧道内部防水压力。
T1隧道洞口边仰坡采用截水沟排水,直接截断地表水源,防止地表水漫流。截水沟布置在隧道洞口前方10 m处的地质勘探施工便道处,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植被破坏。截水沟采用净空1.8 m×0.6 m倒梯形设计,截水沟排水坡度大于3%,在隧道东侧自然环境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急流槽对截水沟进行顺接,保证洞口排水的顺畅。
隧道洞口明暗洞交界位置,利用套拱处施工大管棚进行压力注浆,将隧道顶部的强风化页岩裂隙固结,在隧道洞口顶部形成截水拱圈,防止地表水下渗。隧道大管棚长度为27 m,采用直径φ101.5 mm、壁厚6.3 mm热轧无缝钢管,钢管上钻注浆孔,孔径10 mm,孔间距15 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留200 cm不钻孔的止浆段。钢管轴线与衬砌外缘夹角3°~5°,注浆采用水灰比0.45∶1的纯水泥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5~2 MPa。
T1隧道洞口外部的排水,根据欧标Circulaire interministérielle n°2000-63 du 25 août 2000 relativeàla sécurité dans les tunnels du réseau routiernational的有关条款要求,在隧道洞口附近设计一处有效库容为330 m3的油水分离池,用来收集洞内排出的污水。油水分离池与隧道内的排水系统通过洞口的一个检查井相连,检查井里面设置了转向控制阀门。如果进入检查井的水是干净的地下水,可以通过此阀门将水直接排入排水沟,不进入油水分离池,然后引入当地的自来水工厂进行净化处理利用,缓解当地的生活用水困难;如果进入检查井的是有毒有害的污水,则通过阀门转换输入到油水分离池内进行储存,然后污水通过水泵抽出,再送往专门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与国内隧道工程相比,欧洲标准的隧道防排水设计整体形式基本相同,在隧道洞内防排水以“防、排”为主、以“堵”为辅,但是在细部结构设计上存在差异。
4.1.1 隧道防水系统
隧道围岩与衬砌之间设置防水卷材,围岩渗水通过环向排水板收集,并汇总到两侧的纵向排水管,再通过间距10~50 m的横向排水管,汇集到纵向排水总管,流出洞外。
4.1.2 隧道防水设计
T1隧道洞内防水设计为复合型防水,具体由以下要素构成:土工布、防水板、止水带、止水条、防水混凝土等组成隧道的综合防水体系。
4.1.3 隧道排水设计
隧道纵向排水系统由路面排水系统和隧道围岩水处理系统构成。
路面排水系统由边沟组成,位于路缘带的下方,每隔50 m设置检查井,以防止可燃物质火灾的蔓延。在隧道人行道下方,平行布置排水系统的排水管道以及各自的检查井。
纵向排水系统的构件如下:
(1)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最重要的功能是将隧道围岩水收集后排出洞外,排水管直径315 mm,为PVC管,该管道有两条,分别设在人行道下方和消防管道下方。(2)锲缝式边沟:边沟采用开口的管式排水沟,为直径300 mm的圆形截面,能在短时间内吸收汇流物,以限制其在路面扩展。(3)排污管:排污管为直径400 mm的混凝土管,其主要目的是将路面危险液体通过边沟收集,由虹吸检查井引入排污管中,最终排到洞口设置的油水分离池内,避免污染自然环境。(4)中心排水管:在隧道仰拱底部中心位置,设置纵向PVC排水管,管径φ200 mm。该管道主要是考虑施工期间仰拱内有水,另外,在仰拱断裂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会上升,影响路面的使用,所以设置了排水管,该部分水量总体很小,通过中心排水管最终流出洞外。
4.1.4 检查手孔
为了方便后期检修、疏通纵向排水管,每隔50 m在衬砌边墙处设置一检查手孔。
4.1.5 虹吸检查井
为避免隧道中的火灾蔓延,虹吸检查井具有灭火功能,同时具有检修作用。虹吸井每隔50 m一个,设置在隧道右侧路缘带下方。
T1隧道洞内防水设计为复合型防水,主要通过土工布、防水板、止水带、止水条、防水混凝土等组成隧道的综合防水体系。
4.2.1 土工布
土工布采用500 g/m2的无纺布,使用专门的热熔垫圈,通过射钉枪固定于喷射混凝土的表面,采用梅花形布置,拱部间距0.5~0.8 m,边墙间距0.8~1.0 m。对于断面变化处要适当加密。土工布铺设应松紧适度,紧贴在喷射混凝土表面,不能因铺设过紧而被撕裂,也不能因铺设过松使土工布褶皱、堆积而形成蓄水点。土工布的相邻部分搭接≥10 cm。
4.2.2 防水板
防水板采用厚度为3 mm的柔性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采用无钉铺设,通过热熔方式,焊接在土工布上的热熔垫圈上。防水板铺设松紧适度并留有余量,保证防水板与隧道初支面紧贴并不致拉裂。防水板的焊接应采用双缝焊接的方式进行,焊缝搭接宽度应控制150 mm左右,焊缝要求平整、美观,无过焊、漏焊现象。对于安全洞室及消防洞室等特殊区域,防水板材长度不够,应采用长边方向拼接的方式进行焊接,在不规则区域焊接时,不得采用十字焊缝,避免形成通缝。焊接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将焊缝位置进行封口处理,待密封完成后,方可进行充气试验验收,5 min试验的初始气压为0.2 MPa,或10 min试验的初始气压为0.15 MPa,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压强损失≤20%,则焊缝被认为是合格的,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二衬钢筋绑扎完成后,需对防水板进行全部检查,防止钢筋施工过程中刺穿和电焊烧伤防水板。
4.2.3 止水带
隧道在二衬纵向连接的施工缝处,设置有带注浆管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止水带宽度为320 mm,安装好的密封带具备0.5 MPa静水压力差的耐压性,最小拉力为15 MPa的抗拉性,以及200%最小断口的延伸性。止水带在安装时,为保证其位于二衬混凝土的中间位置,需注意用U形钢筋卡箍进行固定,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位移,只能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允许部位上穿孔打洞,不得损坏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防水部位。在隧道衬砌变形缝的位置,根据需求对止水带注浆管进行补充注浆密封防水。
4.2.4 止水条
隧道在衬砌的拱墙与仰拱的接缝处,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止水条规格为25 mm×20 mm。止水条在28 d之后开始进行自由体积膨胀,此膨胀最小为170%,且具备0.5 MPa静水压力差的耐压性,以及最小拉力为0.7 MPa的抗拉性。止水条安装时,需对仰拱顶面进行处理,凿除表面浮浆,每隔1 m左右打设一水泥钉,将止水条在混凝土施工缝的中间位置处钉牢,与混凝土表面密贴,止水条接头处搭接采用上下重叠搭接,且搭接长度不小于5 cm,不得留有断点。
4.2.5 防水混凝土
二衬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为RN35的泵送混凝土,其抗渗等级为P10,混凝土在浇筑时应对称、分层、连续施工,每层厚度控制在50 cm以下,保证不浮模、偏位及跑模。插入式振捣棒配合附着式振捣器将混凝土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避免出现施工冷缝,如果因故中断浇筑,则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凿除已硬化的前层混凝土表层的虚面、浮浆,并将表面凿毛,高压水枪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T1隧道洞内排水主要分为3个部分,初支围岩渗水、仰拱底部渗水和路面汇水等。
4.3.1 围岩排水
隧道对于围岩少量渗水的情况,通过初期支护与防水卷材之间环向的蜂窝状排水板收集,排水板铺设根据隧道围岩渗水量布置,一般间距10~50 m。如果围岩渗水较大,则需在喷射混凝土中环向设置φ40 mm集水孔,将水引出后,用环向排水板汇集到隧道拱墙底部的φ160 mm PVC排水管[2]。排水管上半部分打设透水孔,每米长度上进水孔的面积≥30 cm2,打孔完毕后,用土工布完全包裹排水管。纵向排水管通过间距10~50 m的φ100 mm横向PVC排水管,汇总到路边的φ315 mm纵向PVC排水总管引出洞外。
对于隧道涌水量大的富水地段,则需采取“堵水”的辅助措施,利用“堵、排”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又能避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以保护当地环境。隧道堵水可利用双液注浆加固的方式,以达到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双液注浆加固区域能够切断水流,起到固结止水、保持围岩稳定等作用。注浆堵水按施工区域可分为径向注浆、底部注浆与顶水注浆,注浆材料根据涌水情况可采用普通水泥单液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等不同材料[3]。
4.3.2 仰拱排水
不同于我国隧道仰拱回填使用混凝土进行填充,欧洲标准下,隧道仰拱回填底部设计有40 cm厚的15~25 mm不连续级配砂砾碎石反滤层,并在其中设置上部120°范围内打孔的φ200 mm PVC中心排水管,每米长度上进水孔的面积≥30 cm2,钻孔纵向间距为30 cm,排水管外部包裹土工布,起到透水和排水功能。隧道洞内每隔500 m和每个洞口各一处混凝土检查井,以便后期进行检查维修。
4.3.3 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通过设置在路边的锲缝式纵向排水沟收集,其位于路缘带的下方。为了防止可燃物质沿着隧道边沟蔓延,在隧道洞内路缘带每隔50 m设置了虹吸井,限制由挥发性液体蒸汽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最终使可燃物通过φ400 mm混凝土污水管排出,最后引流到洞口油水分离池。
总体来说,欧洲标准下隧道防排水设计施工与我国国家标准类似,但是在环保救灾方面,欧洲标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隧道的污水收集、处理以及隧道路面排水、防火要求要高于国内,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