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量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以公共管理统计学课程为例

2023-04-05 03:30:15任晓春李庚庚段迎君
教育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案例理论思维

任晓春,李庚庚,段迎君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当前信息技术、软件分析工具等已成为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的有力工具。一些学者把应用数学、计算机技能、技术常识的能力看作量化类课程新文科教育的核心内容,将这些能力概括为“量化推理与技术”。[1]因此,量化类课程新文科建设应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发展充分融合起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各类分析软件的应用型人才。

一、文科专业量化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应用

量化类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量化类课程教学既要基于自身固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明确理论讲授的逻辑,使学生扎实掌握量化分析的知识体系,又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量化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这是国内文科生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量化类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将重点放在理论概念的辨析上,忽视实验教学、应用教学,忽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少数高校即使开设了实验、应用课程,也存在课时少、内容不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公共管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专业性分析,将理论用于实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强调公式、证明及推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重科学轻艺术

量化类课程作为方法应用于专业领域或指导实践活动时,体现了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科学性是指统计学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理论系统性,其知识的传授必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方法。[2]艺术性则强调科学理论的正确实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统计推断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在不同的现实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假设,同一个数据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例如,检验某一厂商的产品是否合格,其假设建立在厂商以往是否有良好的声誉上。因此,量化类课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整体,既强调科学理论的严谨,也强调科学理论的正确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混淆了量化类课程与数理类课程的界限,将量化类课程视为数学课,注重量化类课程中基本概念、模型、方法的科学严谨,未能将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过度重视理论公式的科学性而忽视理论应用,导致学生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能学以致用。

(三)重工具轻思维

量化类课程具有工具性与思维性相统一的特点。工具性是指学生在量化类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数学、统计学等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性是指量化类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实际问题,对分析结果进行专业化的解释,并提出建议。因此,量化类课程学习既强调学生对数据分析工具的掌握,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如统计学家C.R.劳所言,“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3]。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统计软件,却忽视对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应原理与辅助信息等的解释,造成学生对输出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分注重软件工具的训练不仅不利于量化数理思维的培养,而且无法培养文科学生的专业思维。

二、量化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以思维训练为根本,突出实际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导,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生硬照搬的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对量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形成系统的量化推理思维。同时,抽象的统计概念和烦琐的统计公式常使人望而生畏。在公共管理统计学中,如何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叙述统计思想和逻辑,仍然是一个难题。[4]应用统计学应注重理论与方法的通俗化,删减抽象理论部分,减少“推理”和“证明”,但减少并不等同于回避。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应挑选少而精、具有代表性的命题,恰当地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公共管理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理论简写模式,突出统计学应用性,在各篇章中,以理论的简介及应用为线索进行课程设计,如z、t分布及应用,二项分布及应用,χ2分布及应用,F分布及应用等。以特色的课程框架设计为依托,使学生对统计学理论做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另外,还应打破以往将统计学等同于数学的思维模式,明确统计学作为文科课程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统计学理论的应用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挑选少量有代表性且证明过程并不烦琐的命题,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引入软件实验教学,培养电算化能力

统计软件的出现与普及为统计技术的应用与统计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然只教公式运算不教软件应用,导致学生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等。这种与实践发展和课程创新相脱节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统计学专业学生提升竞争力,也容易导致其工具性与思维性脱节。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引入统计软件教学,减少繁杂计算的教学内容,增加计算机的应用训练,培养学生的电算化能力。教师在量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实行理论讲授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实验教学(或案例教学)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量化类课程教学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训练。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使学生逐步掌握数据评价和分析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软件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必从事烦琐的计算工作,将注意力放到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结论评价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增加统计实务部分,以知识掌握为重点

当前,在很多高校的量化类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重理论,轻应用”及“重工具,轻思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仅仅对统计学理论有表面的理解,而不会使用统计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增加统计实务内容教学,紧密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实际。首先,教师要提高统计应用的专业性,突出量化类课程知识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例如,公共管理统计学教学要包括“两个分类变量的相关性”“两个顺序变量的相关性”及“分类样本的差异性检验”等内容。其次,例题要体现公共管理各专业的内容,增加量化类课程的相关内容和例题,特别是围绕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所受的统计训练、所领会的统计思想和精神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案例和习题,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形成观点。比如,将量化类课程的数据与城市管理信息决策结合起来,运用统计学强大的功能系统描述城市管理中的数据或信息。

三、量化类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一)综合案例的讨论

量化类课程内容充满抽象、枯燥的理论,传统教学形式缺少互动与实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实现学生灵活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然而,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将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统计学方面的不足与错误之处,在“理论—实践—理论”中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大量实际问题,针对每一类问题,说明基本的统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不同方法的优劣。学生形成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专业性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以案例为依托,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选取不同案例,将专业内容与统计学理论融合到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分享思考结果与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案例教学与案例讨论的方式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统计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件的动漫设计

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使抽象的量化类课程教学更显严肃,由于学生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因此会对量化类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应运而生的动漫设计为量化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工具。一方面,教师可以动漫设计的形式将量化类课程的理论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概念与理论;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章节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利用PPT或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成动画课件[5],使量化类课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量化类课程的奥妙与乐趣。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使用动漫的形式呈现研究问题中自变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动态的变化,可以使因果关系更为形象。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引入动画设计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概念,激发他们学习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热情。

(三)多渠道的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教师只能通过提问与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定的偏颇。对此,教师应将平铺直叙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师引导和控制相结合的课堂模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线上教学的不断普及,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的签到、抢答、作业互评等功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特别是在答疑讨论活动中设置规则,教师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点赞加分的方式激励学生互相解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分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量化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点线教学法

教师运用点线教学法重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不断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教学中的“点”是指构成整体教学体系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线”则使各章之间的知识结构联结形成整体线索和内在联系。[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线”的逻辑体系将教学的“点”完整串联起来,构成前后贯通的教学框架。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章节的统计知识链接起来,把丰富多样的统计指标与数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构建量化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点线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从中得出新的感悟,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为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量化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并应用其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新的统计方法时,不断启发学生对量化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思考,包括对理论条件、实践范围、局限性等进行思考。教师将案例与数据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原理—应用—原理”的循环教学

循环教学是指采用“原理介绍—应用操作—原理理解”的思路进行统计方法的讲述。首先,教师介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对其所蕴含的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基本理论能够“知其然”。其次,教师导入例题,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具体化,让学生具体操作这一方法。最后,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对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进行分析,达到对统计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四)知识的螺旋式掌握

统计学的知识是前后贯通的,因此,知识的掌握过程也不是直线式记忆,而是螺旋式掌握。例如,教师讲解完单变量均值推断z、t推断方法后,在“二分类—连续变量”的差异性比较中进一步巩固该方法;在单变量的方差、分布特征部分讲完卡方推断后,在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部分进一步巩固该方法;在两个连续变量的分析中讲完F推断方法后,在多个样本的差异性分析中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巩固该方法;在教授总体中位数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后,在最后一章秩检验中进一步教授其他非参数检验方法。

五、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量化类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备专业理论与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量化类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知识掌握为重点、以思维训练为根本的课程建设目标。量化类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高校应加大人才培养和改革实践力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猜你喜欢
案例理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