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中的感性特征

2023-04-05 14:37:47李学停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客体感性阶段

李学停 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

一、音乐审美意识活动中的三个阶段

审美亦称“审美活动”“审美实践”,是一种感知、欣赏、批判美和创造美的实践心理活动,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精神需要的自由和生命活动。音乐审美将人这项心理活动局限在“音乐”这一艺术领域中,是人对音乐进行感知、欣赏、批判和创造的心理活动。音乐审美活动中需要审美主体(人)与审美客体(音乐)的共同参与。音乐审美实际上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在除去人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三项先天具备的理解能力外,在理解活动的后得能力中,有其活动规律,其过程是:感性(感觉)—知性(知觉)—理性(思维)。指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经知觉的经验的思考,最后到达理性思维判断。这是人认识事物时的心理历程。音乐审美作为心理活动中的一种,感性是其初级阶段,理性是其高级阶段。感性的认识需要感觉与知觉共同组成。

感觉是认识活动中的第一阶段,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感官(眼睛、鼻子、手等器官)就可以认识、可以捕捉到的事物的表面信息,正如人们口中常说的“第一感”。处于感觉阶段的认识活动,是对事物最直接、最表面的特征及感受。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人说某人很感性,即是在说此人对事物表面信息捕捉能力、感受能力、共情能力较强。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审美客体所表现的基本情绪、风格特征上。

知觉阶段是认识活动中的第二阶段,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觉是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为思维准备条件,通常也被认为是感性阶段。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它与感觉一样,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分析器而引起,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在认识活动中,知觉阶段上升到了人对认识对象更深层次的认识。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基于第一阶段作品体现出的基本情绪、基础感受,审美主体进一步感受到事物的内容性,但由于知觉仍处感性阶段,所以此内容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会直接受到其生活经验的影响。

思维是意识活动到达的最后一个阶段。思维亦作“思惟”,是理性的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理性思维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那么,作为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最后一步,理性思维是要对自己所接受的音乐,在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正确的思想判断。这要求审美主体(人)要摒弃个人的主观意识,建立在审美客体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创作意义相结合的认识之上,是客观认知的体现。

就这三种认识活动来说,音乐审美多停留在感性阶段,也即是感觉与知觉阶段。因为“美的标准”虽然具有强烈的客观因素,例如,人们统一认为的整齐相对于凌乱来说是美的;适度相对于放纵来说是美的;乐音相对于噪音来说是美的等等,但是“美感”却是主观的、感性的。音乐审美中的感性特征,即是指向了此处的“美感”,是相对于与理性的“美的判断”而言的,它具有直接性、具体性、表面性的特征。

二、传统音乐审美中的感性特征

论及传统音乐,一般是指向西方的古典音乐。广义之“古典音乐”是以巴洛克时期为始,以浪漫主义时期为终的音乐时期。狭义之“古典音乐”,是专指“古典主义”这一时期的音乐,一般将1750 年(J·S 巴赫逝世)到贝多芬时代划归这个时期,它包含了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此文章是在广义之古典音乐的概念上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来看,古典音乐的核心是调性音乐,也即是在调性的规定内进行创作。音乐的四大作曲技法: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是支撑起音乐的主要手段,在形式的构造上具有逻辑性、整体性。在传统音乐中,音乐审美中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对音乐进行直观的认识,它局限在感觉、知觉阶段。音乐审美中的感性阶段具有直接性、经验性、主观性。直接性是指音乐通过音响刺激审美主体的感官——耳朵,获取最直接的音响信息,这一过程的实现不需要任何的媒介;经验性是指处于感性阶段的审美体验,可以依靠音乐的表象——表面信息进行联想,与人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主观性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上述中“感觉”和“知觉”阶段。感觉阶段停留在审美客体所体现的基本情绪、基本感受,知觉阶段也局限于“审美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一)直接性

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耳朵,是通过聆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处于感性阶段的意识活动,对所接收到的音乐不需要作深入的分析、归纳,不需要思考,可以获得直接的感受。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简单地来说就是感受到了音乐的基本情绪,这主要是针对音乐的外部特征,即“音结构”的感知。音结构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外部组织结构,即音高、音值、音色、音弱通过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组织在一起形成的音乐外部特征。人在审美活动中,音乐的感性特征首先体现在了对这些音结构表现出来的音乐的基本情绪、风格的直接感受,细化可分至作品所传递出的节奏感、速度感、音色感、力度感等。

例如每逢春节都会响遍大街小巷的《春节序曲》,二拍子的节奏加上前八后十六的节拍,跳音的连续使用,最后加上鼓的点缀,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热烈、欢庆。而不会是抑郁、忧伤。每个人对这首乐曲最直接的感受一定是愉快,而不会是伤感。再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使用4/4 拍,左手低音与八度的结合加以右手缓慢的速度,整个旋律特征给人以安静带有忧伤的感受,内心丰富的人甚至会被这缓慢又神秘的旋律感带入其中。这些都与上述的《春节序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音乐审美中感性的、直观的特征是最容易被人所察觉和理解的,这也是音乐感性的审美活动中直接性的体现。

需要补充的是,音乐审美中感性特征所具有的直接性,直接将“具体性”连带出来。也就是说,音乐审美中的感性特征具有直接性就决定了其必然也带有具体性的特征。具体性与抽象性相对,在形式逻辑上,指反映某个或某类具体对象的概念,如“人”“动物”“商品”。在现实生活中,指根据抽象的概念联想到具体的事物。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可以依靠音乐的表象(如音乐旋律、情绪)进行联想,联想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再次举例上述《春节序曲》,对于了解了这首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创作内容的人来说,它展现的是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但是对于没有这方面音乐知识储备和没有了解过乐曲创作背景的人来说,依然可以与自己每逢春节的喜庆场面联系起来,或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喜事相呼应,且后者为多数,这就是审美客体的表象(可简单理解为音乐的基本情绪)与审美主体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后的意识产物。这也是为什么说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任何人都可评说一二的原因。

(二)经验性

上述已经说到音乐审美特征带有直接性、具体性。音乐审美活动中感性特征所具有的具体性又决定着音乐审美活动中同时具有“经验性”。这里的经验性是指感性经验而非理性经验。并且还包含着他人的经验,是从他人所具有的经验中再次获得的新的经验。

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是独有的,即使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字写下来也只能被大致了解,但不能被完全地感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不可被替代的,这也正是不同人拥有不同审美理想的原因。审美理想源于具体的生活,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具体现象中的直观反映。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会调动自己生活经验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共同参与到音乐的体验中,表现出感性的特征。

例如对于一首慢节奏的钢琴曲,有人认为是轻柔的、优美的,有人认为是低落的、抑郁的,但无论是轻柔、优美还是低落、抑郁对审美主体来说,都是正确的体验,因为都符合音乐的旋律特征,但是舒缓——低落、优美——抑郁又是相近于对立的范畴,这便是审美主义感性阶段的审美理想在起作用,也是审美活动中,感性带有强烈的“经验性”的特征。

(三)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主体凭借个人的意志、观点,未经分析、推算和理性的思考就直接对客体做出判断。“主观性”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音乐审美的主观性是指在对待“音乐审美”这一实践活动时,不同的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音乐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他们往往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掺杂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需求、音乐思维模式。这一类型的审美主体在鉴赏音乐时常常容易发生感性上的冲动,出现各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生理、情绪反应。因而他们能够迅速地进入音乐鉴赏过程的情感体验状态。音乐审美存在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每个人在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他们对于同一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情绪、所产生的联想、所喜好的程度等方面就会有所差异。在音乐审美中,人的主观意识具有多变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审美主体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解读是不同的。这种变化与人当下的心情、年龄的变化、社会阅历的增长等因素息息相关。

主观性决定着人看待问题同时具有表面性。表面性是指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不能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一种主观主义。音乐审美中感性阶段所体现出的主观性,即是说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上述中的“感觉”和“知觉”阶段。感觉阶段停留在审美客体所体现的基本情绪、基本感受,知觉阶段扩展至了音乐的“内容性”,而此内容也是审美主体所赋予在审美客体上的。这基本情绪是审美客体提供的,而这内容却是审美主体个人的、独有的,经验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继续以上面所提到的《春节序曲》为例。上述说到对这首作品的欣赏人脑第一步是进行感性直观阶段,那么这首作品的第一感会以欢乐、热烈的情绪传送进人耳。这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感觉阶段。接着第二阶段到达知觉经验阶段,也就是指欣赏者要继续对这首作品做出思想的判断,比如,对于已经了解了《春节序曲》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容的人来说,它展现的是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但是对于没有音乐知识储备和没有了解过乐曲创作背景的人来说,依然可以与自己每逢春节的喜庆场面联系起来,或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喜事相呼应,这就是审美客体的基本情绪与审美主体的具体经验相结合后的意识产物。

但是要真正对《春节序曲》做过背景资料查找、对创作目的了解后,就会发现,这首作品是作者处于“秧歌运动”的背景下,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的真实写照,主要想通过作品中热烈又欢快的旋律表现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同歌共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情景。这欢乐的旋律背后,也是对多年战争后,人民获得幸福生活后的一种庆祝。但是没有对这首作品的背景、作者进行了解的欣赏者,一般只能以“欢乐”“喜庆”等形容词去描述。这就说明音乐审美中的感性又是带有表面性的,无法深入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主体(作曲家)的意识中去,只能局限于审美主体个人的主观意识中,这也是音乐审美感性体验中的一大特征。

三、现代音乐审美中的感性特征

有关于现代音乐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概括为:19 纪末20 世纪初以及延续至今的西方带有特殊风格的音乐类别。这是对现代性音乐总的概括。从西方的现代性音乐的发展变化轨迹来看,宋瑾老师在其《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现代音乐发展的初期,具体指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的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如勋伯格及其弟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简约音乐等;第二阶段可称之为“后现代”音乐,是指出现于20 世纪50 年代后的新的音乐流派,如偶然音乐、概念音乐、行为音乐等。

就西方音乐总的发展轨迹来看,专业音乐可分为古典、现代与后现代三大类别。现代性音乐审美区别于传统音乐的审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审美的“循环性”。现代性音乐在创作技法和创作风格上的演变都指向了一个音乐观念,即音乐形式美的法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形式自由性的体现。也即是说人们在审美方面的认知在变化。一般认为形式美的法则有以下几种:整齐一律、多样统一、对比等。

总体上来看,传统音乐的形式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手段之间正是通过这些法则联系在一起。形式美法则的约束将传统音乐的创作局限在了一定的规则内,需遵守共性的要求创作,也就是上述所说的调性音乐的写作。而现代音乐在形式上则是挣脱了形式美法则的约束,尤其是到了后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偶然音乐代表约翰·凯奇的音乐作品,无声的音乐表演形式彻底颠覆人们以往对音乐的认知。从传统音乐发展至现代音乐再到演变至后现代音乐,归根结底是人们对“美”的观念的认知和理解的转变,而现代音乐对“美”的重新定义,对传统音乐中“形式美”的颠覆,决定了现代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一面。时至今日,音乐界又出现了一批学者针对现代性音乐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提出了“重回古典”的口号。这是音乐发展至今必然出现的现象,认为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之比较是“不美”的,有害于音乐的继续发展。这就表明了审美是循环的,就如同人的穿衣打扮一样,时尚也是循环的道理一样。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人在认识活动中,感性是相对于理性,理性具有间接性、抽象、概括的特征,感性与之相对立,具有直接、具体、表面的特性。音乐审美作为人的一项心理活动,其感性认识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建立在基本认识活动之上。

首先体现在了审美客体是通过音响,直观的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的初级感受停留在音乐的基本情绪,也即认识活动中的第一阶段——感觉。

其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体验,这一阶段审美主体将自身的经验带入到审美客体的基本情绪中去,对审美客体作出主观性的判断。

最后,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时,无论是审美客体自身基本情绪的表现还是与审美主体相结合后的意识活动,都是具有表面性的,没有更深层次的到达理性阶段,也就是与审美客体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创作意义相结合后的客观性的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性的体验是审美活动中的弊端,恰恰是音乐创作中灵感的来源,也是人能够达到共情效果的必要因素,且音乐美学本身就是一门感性学科,作为音乐美学研究内容重点之一的审美活动,感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是音乐审美不应完全的感性,完全的感性会导致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音乐)的误判,完全的理性也是不可能,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审美理想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既要注重感性的体验,又要注重理性的思考,将自身与审美客体、与审美客体背后的另一创作主体(作曲家)相结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感性是循环的。意思是说人的意识活动不是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如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或理性阶段,而是循环交替的,是由感性—知性—理性—感性……如此循环往复的。简单地说,因为人的意识是动态的,且音乐审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甚至以感性为前提的感官活动。所以由最初的感性认识到达知性认知再到达最终的理性思考后,感官仍然是在工作的,这时就会继续再往返于感性认识。

审美的最终意义就在于感性的体验,虽然知性与理性的参与会使得欣赏者更好地去了解所面对的音乐作品,但是音乐本身就是一项服务于人的精神产物,人类创造了音乐,但是不同于创造出来的粮食,因为粮食可以充饥,而音乐却远远不能。这就好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质是基础。所以感性的参与是音乐审美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人欣赏音乐能够获得感性上的愉悦是音乐审美的主要目的,也是音乐审美的终极意义。

猜你喜欢
客体感性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