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可可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021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作为其中之一,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工作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探索以生态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落实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与解决机制。
自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以来,全国各界积极探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路径,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稳步推进,由于乡村地区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瓶颈与困难。
生态产品的概念最早于1985 年被提出,是指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生态调节功能、塑造美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能够整合资源,将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衍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乡村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美的人居环境,如何有效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课题。
但生态产品属于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概念,学术界对生态产品的探讨有待深入,大众对生态产品这一概念认识尚浅,众说纷纭,暂未达成一致共识,多停留在纯粹的自然要素层面[1],而本研究认为生态产品应当跳出局限,包括乡村的文化、生态等衍生产品。此外,生态产品的核算体系尚存在缺陷,要发挥生态产品的作用来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则必须对其进行定价,但乡村生态产品多为自然要素,属公共产品,村落与村落之间常常存在产权纠纷的问题,权利与责任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以至于难以进行价值核算[2]。
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难题,大多需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目前城乡发展差距大,有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地区在生态建设上的投入接近于乡村地区生态建设投入的四倍。且许多地区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工业尤其是污染重的重工业企业迁移至农村地区,进一步加重了乡村生态治理的资金负担[3]。农村地区收益多来自当地的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收益,其特征是波动大、收益率低,尤其容易受极端天气、疫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谷贱伤农”的情况在生活中时常发生。此外,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存在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回报慢、收益率低等缺陷,因此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新时代中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非生态系统的主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的乡村建设中,人们常常秉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忘却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排放废水、废气,砍伐树木,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来为自身创造经济价值,导致大气臭氧层破损、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公地悲剧”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勤俭节约的习惯被一部分人错误地当作是生活水平低的表现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报复性、补偿性的消费方式,向自然界不知节制地索取资源[4]。此外,乡村中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宣传工作仅仅停留在喊个口号的层面,工作流于形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居民生态伦理观念淡薄,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缺乏调动。
乡村地区往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或产业迁移等因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尽管能够有效地提振经济、扩大就业,但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由于缺乏监管与配套的污染物处理设施,污染物往往未经严格处理直接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背道而驰。此外,一些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譬如许多乡镇无大型垃圾处理站,缺少公共垃圾桶,使得居民的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在房屋附近、河道沟渠或者被填埋、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同时浪费了大量可再生资源[5]。健全乡村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是乡村生态振兴必不可少的举措。
2.1.1 推动形成乡村生态产品核算体系
关于乡村生态产品的定义、分类、定价标准、核算方式等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故在贴合我国广大乡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探寻乡村生态产品的界定标准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广泛适用的核算体系是实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的必经之路。政府应积极推进乡村生态产品核算技术的研发,根据各个生态产品自身的属性,选取对应的核算的参数、指标,促进资源共享,为生态产品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2.1.2 明晰乡村生态产品的权属问题
明晰产权归属问题是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可实现、可进行市场化交易的必要条件。乡村生态资源中的林地、草原、河流等资源常常牵涉到村域之间的产权归属纠纷,结果导致乡村生态产品的权利、责任主体不明确,对其使用、处分等行为举步维艰。只有建立科学的生态产品产权界定规则,明确使用权与所有权的边界,才能够促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其价值实现。
2.1.3 政府牵头,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点就在于市场化,通过直接交易、提升市场化程度等方式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将其转化为收益,真正地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乡村生态产品其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政府贯穿全程的主导和指挥作用。作为行政部门,政府应该明晰生态产品市场交易运转所涉及的部门,简化审批等行政程序,为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平台的搭建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同时,政府还应发挥好监督、导向作用,确保生态产品交易在法律的轨道上向前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乡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管理制度,提供咨询服务,推动人们对生态产品认识的深入,引导各主体在市场中相互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买入者与售出者信息互通,互利共赢[6]。
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注重财政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与全面性,缓解乡村生态项目融资难的困境,既要在重点环节加大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又要促进形成社会各方积极投入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良好格局。除运用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之外,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对接当地乡村、银行、企业,扩大资金获取来源,出台激励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融资难的“三农”领域延伸,开发适应当地发展情况与乡村实际需求的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如“两山贷”“富林贷”等生态金融产品。鼓励乡村生态建设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更加长效的资金支持机制。
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当下,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普遍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1)政府作为“守夜人”,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中,更需发挥好其职能,向企业、人民倡导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针对经济生活中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的经济行为,要落实监督工作[7]。
2)企业应当自觉承担起维护生态的社会责任,生产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企业作为进行生产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源产生直接的影响[8]。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企业应立足长远,树立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在生产中不断革新技术,实现生产资源的节约,这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获取经济效益。
3)应使居民个人树立绿色生态伦理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俨然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在广大乡村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节能、可持续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调动村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中关键的一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必须立足全局,以整体性视野统筹乡村生态振兴的各项工作,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因此,乡村振兴不能只顾乡村,生态振兴也不能只顾生态[9]。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建设贯穿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工作中,以全面的视角考虑乡村生态振兴,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涉及空间规划、人居环境、耕地面积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故应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利用好乡村生态振兴自身的优势,在推动乡村生态建设的同时促进科学文化、乡村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存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乡村生态振兴的规划中,应当脚踏实地,立足实际,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把握好生态发展的时空节奏。遵循适度原则,把握好生态振兴工作中的“度”,防止“过犹不及”悲剧的发生,在乡村生态振兴的统筹规划中要避免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我国幅员辽阔,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人文素养等各不相同,生态振兴的具体政策应当切合当地实际,不拘一格,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取舍,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生态振兴路线。
在生活层面上,秉持生态宜居的理念。近年来,广大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乡村的生态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环节仍存在着滞碍。在硬件方面,应完善乡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设置分类垃圾桶、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依据各地乡村不同的条件,探索适合当地的污水处理方式,统筹治理过程中的管网建设、维修等工作,提高乡村污水治理水平。另外,打造宜居乡村应与时俱进,推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普及,使居民共建共享现代化、高质量生活[10]。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乡村生态振兴作为其关键环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一项长远而伟大的工程,需要党和人民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工作中,应当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社会各主体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的积极性,同心协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