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05 13:22田欣荣新疆沙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匠中职精神

田欣荣 新疆沙湾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文化),因此在中职教育阶段,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文化)。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时,必须尝试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和优化,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中职语文课堂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养成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下面就从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工匠精神进行探究,意在推动中职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

工匠精神的概念和特征

工匠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价值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的工作和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更好地为职业、为人民服务。在工作和岗位中相互帮助、相互分担、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在我国有很多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工匠之祖鲁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并且在工作中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最后在自身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工匠精神在学生漫长的求学之路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其整个的学习生涯。以中职学校教学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他们很难在学习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但如果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尝试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从古至今的工匠精神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就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的意志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将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

所谓“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是员工工作态度上的标杆。具体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员工对工作的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是对工作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创新发展和务实进取的过程。工匠精神需要员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价值,在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中发光发热。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点一滴地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的思考和热爱,还能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工匠精神渗透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在企业招聘和竞争中占据着优势,员工是否积极进取、在工作中是否一丝不苟、在团队中是否团结协作等都是企业考量员工的标准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生的硬件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工匠精神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岗位和职业,他们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凝聚团体的向心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更好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竞争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职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高职院校也在不断面临着压力和挑战。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攒良好的口碑,就需要在教育中独树一帜,将自己放在有利位置,具备前瞻性眼光和教育策略。而学校的教育文化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中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渗透民族文化和内涵,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中职学校的竞争实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守旧的教育理念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教学挑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都需要进行革新。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上固守成规,很难转变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理念,讲解教材、题海练习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固化模式。此外,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未来专业上的联系较少,而封闭式的教育又让学生只能学习课本以内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贯使用个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整节课下来,学生因为没有太多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显得非常被动,思想和身体上都感到十分疲惫。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被忽视,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受到了禁锢,因此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新知,才能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薄弱,加上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比较懒散的学习状态,导致语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很多学生在中考失利以后选择“破罐破摔”,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因此,很多学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都是本着学一技之长的初衷,从潜意识中就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并不重要,只要将专业课程的内容学懂,一样能够就业。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学习语文学科这样的科目没有一点意义,只要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就可以了。在这种认知偏差里,很多学生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加上中职语文教师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疏忽,所以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工匠精神的渗透也同时受到制约。

工匠精神没有纳入教学评价 中职语文课堂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总结和评价不够充分,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含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因此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理想没有具体的规划。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课本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未来的职业教育,因此更没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总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都不是很清晰和深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透过多棱镜原理,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物,得出来的结果就越多,就有更多的收获。创新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层次,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标发展的最终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语文、看待工匠精神,他们才能更好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强调要让学生透过文中的中心句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了束缚,很难通过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且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时,作者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讲述了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穿越三峡的孤勇者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去探索和创新一条未知的道路,展现了主人公身上勇敢无畏的品质。教学时,教师是否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剖析文章的深刻含义呢?例如,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够得到哪些不一样的结论和体验?文章中哪些景色让你记忆犹新?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作者身上可贵的一些品质?基于这样的思考,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拓展,让课堂教学形式得到创新,同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以此获得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又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时,作者在文中对祥林嫂的言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神无常的妇女形象,清晰地刻画出了祥林嫂在饱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精神已经逐渐麻木,内心的痛苦无法表达,最后度过悲惨的一生。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猜想祥林嫂的身体状况堪忧,了解到祥林嫂的性格和当时所处的地位,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想象过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脑补出一些情节,让其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育人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保持较高教学水准,更加专心投入教学。中职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内容的挖掘,其实很多文章中都有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工匠精神。例如,教学《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在连续84 天都没有钓到鱼的情况下,依旧不气馁,终于在第85 天钓到一条大鱼。大鱼的力气很大,想要往海里逃,但是老渔夫不肯松手,在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任何捕鱼器具的情况下,老渔夫顽强地和大鱼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鲨鱼都来和老渔夫抢夺食物,老渔夫依旧顽强地和这些大鲨鱼作斗争。虽然老渔夫一一杀死了这些大鲨鱼,但是大鱼也被鲨鱼吃得只剩鱼骨,老人没有扔掉鱼骨,拖着鱼骨回家了,疲惫的老渔夫想要在睡梦中忘掉这个残酷的现实。这篇文章中从头到尾都隐含着工匠精神。虽然在饥寒交迫情况下捕鱼十分困难,但是老人依旧没有放弃希望,努力且专注地去捕鱼。老渔夫作为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情,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坚持,他身上的专注精神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骄不躁,这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达成一番成就。

科学选择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中职院校开展的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性都比较强。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的发展也各具特点,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和特色,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对各个城市的具体特点进行详细解说,不仅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在教学《西安这座城》一课时,作者对西安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地域环境和各种标志性建筑物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和展现,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了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色。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古城的称号,不管是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还是甜水井的四合院,都是古人匠心独具的体现。在领略各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物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和文化,丰富人文素养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辛勤,感受在这样的文化和物质充沛的城市中工匠精神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 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进而更好地去领悟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贾府的人都“敛声屏气”,只有王熙凤一个人“放诞无礼”?“在世人的眼中,贾宝玉有着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整篇课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情境的分析,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对文章的分析比较简单、比较表面,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对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分析文章的内容,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去钻研,大胆去联想,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复活,这样,学生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和体现,进而工匠精神才能得到进一步传承。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是实现国家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工匠精神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中职学生为了更好地走进社会、适应社会,也应当在中职阶段学习中注重树立自身的岗位意识和工作使命感,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职业规划。

猜你喜欢
工匠中职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