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解决知识碎片化、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及其相互关联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化时代下人类为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挑战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张家湾中心幼儿园结合学前儿童的游戏特点,提倡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共同探索、互助合作、分享成果等,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促进幼儿专注和坚持,使深度学习方式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高雅的价值取向与追求,激励着师生阳光生活、有为发展,实现了用文化引领幼教办学品质新提升。
深度学习是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教育者提出了建构游戏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是促使幼儿深度学习的创新之举,打破了幼儿园教师主导设计游戏活动的教学模式,幼儿在其中是“构建者”,是参与者,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幼儿的兴趣点,建构个性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其中积极地发现和探索知识,深入学习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素养。
建构游戏主题的确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探索与深入思考。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例如:班级开展“建房子”主题活动,幼儿对于设计房子、建房子很是感兴趣,为了追随与支持幼儿的兴趣,建筑区踏上了“建房子”主题的建构之旅。幼儿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搭建房子,全身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兴趣,分析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蕴含的学习契机,引导幼儿体验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考与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为了丰富幼儿的搭建经验,通过幼儿已有经验和墙饰互动,体现幼儿的自主学习、提升几何建构的认知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如搭建城堡式的房子,希希搭完房顶后发现他们搭的是很普通的三角形房子,正在他们讨论时,晨晨翻开了墙面上“我收集的房子”自制图书,对希希说:“你看,城堡的房顶和外形都不同。”于是希希和晨晨开始用异形的积木装饰他们搭建的房子,形态不一,外形不同。建筑区结束后,班里的幼儿走到建筑区,纷纷议论着,浩浩说:“这些房子好像城堡。”欣欣说:“这些房子跟别墅一样。”希希和晨晨听了大家的讨论开心极了,并向大家介绍着他们搭建的方法和搭建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次的欣赏与讨论,孩子们不再局限于搭建笔直笔直的楼房了,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搭建出自己心中城堡式的房子。通过墙饰支持,幼儿在自主学习的驱动下去尝试,通过查看、讨论,在建构的过程中探究、体验与感悟,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作为建构游戏的主体,幼儿不仅要通过真参与、真体验来获得真经验,还要能根据发生的问题不断思考,进行深度学习。问题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和来源。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带着问题持续深入探究,激发幼儿自主思考和自由探索,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总之,幼儿园开展的主题建构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幼儿语言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幼儿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的主题建构活动应基于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发展为目标,有效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文/ 郭瑞)
建构游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生活场景再现、材料作为基础,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幼儿潜力,是促进幼儿有效学习与和谐发展的关键。在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立足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建构环境;投放丰富多样的低结构、高开放特质建构材料;还需给予幼儿分享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要想发展儿童内部潜力,必须有外部影响。而环境作为幼儿新旧经验联系的直接载体,对于激发幼儿深度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能够唤醒其建构兴趣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能够积极游戏、理性探究、融汇经验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创设幼儿感兴趣的建构环境,激发幼儿深度学习。幼儿深度学习需要以深度吸引为前提,而深度吸引则需要从幼儿兴趣点入手,为幼儿创设建构游戏环境。另一方面,提供开展建构游戏的长效时空环境。建构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索的活动,因此需要长效的时间与空间环境做保障。时间和空间是保证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前提。
高结构的建构材料往往有固定的材料搭配和自身的操作步骤,而低结构材料则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玩法,具有更大挑战性。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能够让幼儿想象更自由,不被现实环境所拘束,充分感受建构的乐趣,激发其同材异构的创造力。在区域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多种形式、操作性强的低结构材料,如废旧光盘、纸筒、木块等。这类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固定的主题,能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操作体验,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逐步实现深度学习。另外,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点,投放建构材料应循序渐进,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随着幼儿个体的不断发展、兴趣点的不断转移,及时更换建构材料。通过在游戏中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在丰富的、有层次的建构材料中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幼儿彼此之间分享建构过程,也是幼儿在回顾自我经验、联系他人经验和对原有自我认知的一个解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深度联合起来进行深度学习。幼儿对于建构游戏情境中的应用事实性记忆是十分敏感和深刻的,从材料的选用、搭建的方法技巧,到搭建中的瓶颈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都是对于本次游戏的一个系统经验。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可以“发声”的机会,使其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自信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建构经历,并使其能够从中得到深度学习后的评价反馈,让幼儿能够真真切切地回味建构游戏的历程与意义价值。
总之,建构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三大创造性游戏之一,孩子在建构游戏中能够做到自主参与、积极探索和主动利用新旧经验解决问题,从设想到作品展示其实是幼儿一次想象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也是一次科学学习品质与思维的养成过程,这也正是深度学习所需要的。因此,只有教师充分利用建构游戏这个物质载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能使深度学习方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文/武彤)
种植园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也是幼儿实现自由探索、观察的有利场所。教师依据幼儿活动内容,帮助幼儿将已有的实践经验整合、建构、迁移、创新,运用知识妥善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为幼儿搭建了深度学习的支架,以本班水壶大改造行动为例。
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激发,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幼儿园的菜园种了草莓,每天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小水壶给草莓苗浇水。但是由于菜地比较长比较宽,孩子们只能浇到挨着路的草莓苗。怎么办呢?孩子们一筹莫展。这时候班里的康康发现老师的大水壶有长长的壶嘴,他提议用老师的长嘴水壶。经他尝试发现,果然可以浇到里面,但是大水壶太重,而且只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想有一个长嘴水壶来浇水。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水壶大改造的活动就在孩子们积极情绪和内在动机中油然而生。
深度学习注重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不是教师直接给幼儿经验。幼儿在探究新知识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强化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妮妮看到小菜园有小铁锹,她把铁锹把手拔下来,用铁锹把手对着壶嘴(铁锹把手是管状)一个长嘴水壶就被她改造出来了。孩子们对她改造的水壶都很感兴趣,也想自己改造一下。但是他们发现铁锹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于是我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其他东西进行改造。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种不同材料,有我们平时玩的管道玩具、卫生纸筒、纸杯、万花筒、吸管等。
在生活中与幼儿共同找寻材料,不仅能鼓励幼儿将生活中已有实践经验展开迁移,还能够提升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带幼儿仔细观察原材料的构造,将幼儿已有实践经验和新的关键问题联系起来,发展其实践经验迁移的能力,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问题解决的活动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过程,幼儿可能会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装和探索。教师对幼儿改装材料应该保持一种开放态度,让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对原有材料合理地进行改装。
孩子们对自己找到的材料最为满意,都使用自己的材料改装水壶,但是在使用时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够发现自己的工具存在不足,及时更换或调整,还有一部分幼儿乐此不疲地使用自己的工具浇水,哪怕效率不高,也乐在其中。幼儿深度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引导幼儿发现工具与工具的不同,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大家将水壶放在地上围成小圆,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大圆。音乐开始时孩子们围着水壶转圈,音乐停止时,自己的面前是哪个水壶,就用哪个水壶浇水。经过几次游戏,孩子们纷纷尝试了不一样的水壶,最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哪一种水壶最方便、浇水最好,大部分孩子都认为管道玩具改造的水壶最好用,因为它可以调节长短,浇到不同的草莓秧,管道口的大小和壶嘴的大小正好契合,不需要胶带也能套在壶嘴上。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幼儿会选择不同的材料。当幼儿对材料进行激烈讨论之后仍然没有明确的选择方案时,教师有策略地将不同的材料进行对比,让幼儿在进行观察与探索之后,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材料,这个过程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将幼儿学习提上新的台阶,引发新的问题,继续幼儿深度学习。
(文/曹紫薇)
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来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面貌或心中想象世界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具有操作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在幼儿学习思维、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会交往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式建构活动,让幼儿的建构游戏更深入,从而推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正是幼儿获取游戏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要善于抓住问题情境,从而推动深度学习。例如,在幼儿初次搭建木桥的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问题,于是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最终引导幼儿成功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明晰让“桥”搭建更稳固的方法。幼儿在建构游戏现场收获新经验,有了支撑的概念,也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做了铺垫。
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回顾和联系他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深度联合来进行深度学习。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搭建游戏中出现的不足,进而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建构游戏中是怎样成功解决问题的。在幼儿表达的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建构经验。因此,教师要巧用游戏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幼儿提升迁移和反思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以“发声”的机会,使其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中,自信地说出自己的建构经历,并从中得到深度学习后的评价反馈。
低结构材料能够让幼儿的想象力不被现实环境所拘束,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建构的乐趣,激发其同材异构的创造能力。在区域材料投放时应选择多种形式、操作性强的低结构材料。这类材料贴近现实生活,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操作体验,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逐步实现深度学习。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投放建构材料应循序渐进,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换建构材料。
同伴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中班的幼儿对合作与交往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同伴游戏,使其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在搭建木桥的过程中,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没有直接帮助幼儿,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同伴间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幼儿接纳同伴的意见,并且能够尝试验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实现深度学习。幼儿在同伴游戏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验了同伴游戏带来的成功感。
将真实情境融入建构游戏情境,将迁移、反思等能力发展融入游戏过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低结构材料,同时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这就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积极运用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引导幼儿更为深入地投入游戏,也能让幼儿获得更为深入的收获。
(文/池碧淳)
在建构游戏深度学习过程中,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建构目标,在完成建构目标游戏过程中,面对有难度、有挑战的建构问题时,主动地或是在教师的支持下、同伴的合作中,积极地运用与当前游戏情景中相关的已有经验与知识,选择合适的建构材料,运用多种建构技能进行探索与尝试,最终对完成的建构作品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本文将以中班积木区“船”主题活动为例,解读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的策略。
在开展“小船的旅行”教学活动中,幼儿对绘本中的小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畅想开启自己的海上之旅,描述一个与众不同的小船故事。在随后的区域游戏中,通过自主报名,“搭建小队”成立了。孩子们对搭建一艘怎样的小船展开了讨论。最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确定了船头、船尾等具体部位的建构思路,还将围栏、方向盘等细节一并进行了规划。综合了大家的计划,小队准备开始搭建了,先用长板积木铺了长长的底,再用圆柱积木在两边摆上,小船初见雏形。随后一位幼儿还提议可以搬椅子当座位,就这样我们的小轮船可以起航了。
创设出明确的游戏目标,能够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充分调动起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进行分工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合作学习,有效地推动幼儿深度学习发生。同时,在明确目标引领下,幼儿能根据建构物体特征来选择材料,在搭建方向盘、船头时,也能通过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此同时,通过共同商量建构内容、达成共识、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进行构建游戏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深入分析游戏所具备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并全面考虑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此指导游戏实施。把新生的问题作为下一步游戏的动力,真正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和应用。在小船搭建完成后,孩子们发现小船想在大海上航行还需要船帆,就船帆该如何搭建幼儿们展开讨论。孩子们将长条积木对称、挨紧靠在旗杆底部,接着依次往上叠加,通过加粗的方式,增强旗杆稳固度。遗憾的是加粗之后还是倒了。教师采用问题引领的形式,通过提出“加粗之后又倒了这该怎么办呢?还可以用别的办法解决吗?”等问题促进同伴间沟通调整,帮助幼儿掌握固定底座的方法,最后在不断反复尝试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同样大小的长条形积木向上对齐垒高,不断反复,最后成功改造旗杆。随后,一名幼儿又提出“如何用积木表现船帆”的问题,另外几名幼儿结合前期游戏活动的经验,提出使用美工区的胶带和布,制作一个真的帆。就这样,在不断地深入推进下,简单的积木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
教师在倾听幼儿讲述、谈话、议论的基础上,能发现幼儿的期待、好奇与疑虑,从而把握介入游戏、进行提问的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促使幼儿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和经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总之,只有教师充分利用建构游戏作为幼儿经验提升的媒介,并努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助力幼儿学会深度思考、深度学习。
(文/杨子晗)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幼儿深度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幼儿可以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参与实践,以解决问题。结合幼儿深度学习的概念和内容,教师尝试在中班拼插活动中探索深度学习的方式。
深度学习需要有温度的情绪投入,兴趣也是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最好动力。幼儿对感兴趣的事会有极大的热情,但一旦遭遇挫折,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游戏的状态。搭建小桥时,幼儿用椅子当桥墩,挑战跨度很大的桥,但过程中问题不断,杨杨尝试了很多方法,桥面依旧不能架在桥墩上,他似乎没有继续挑战下去的信心了。老师和杨杨的伙伴说:“我有一个神奇的办法,可以让桥架上去,要不要试一试?”他马上回答:“好呀!”老师又问:“杨杨你要不要一起?”杨杨用力地点了点头,再次投入活动中。老师其实并没有直接告诉他方法,而是用解决问题的话去引导他,在兴趣的驱动下,他完成了情绪的平稳过渡,并且尝试理性地去面对问题。
幼儿通过操作的方式获取经验、验证经验、创造新经验。教师不是活动的主导者,更不会制定活动规划,幼儿需要依靠自己的观察与了解进行简单的方案设计。在设计内容中,幼儿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教师是协助幼儿发现和拓展主题的引航员。在搭建拱形桥的过程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图纸进行搭建,但幼儿对这种桥的形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桥身是弯的,大多数幼儿认为是因为好看,老师建议他们搜集资料了解这样设计的原因。通过收集资料,幼儿找到了答案,并因此开展了拱形桥实验。
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幼儿能够主动探索的前提和条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找到矛盾与冲突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是深度学习的开端。在主题为“家乡的桥”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欣赏了大班幼儿拼插的各种桥的作品,使幼儿对桥的形象与理解更加清晰。一天,两张平时放在一起的桌子被分开了,孩子们兴奋地跑过来说:“哎呀,它们离得这么远,车要掉下去了。”“有什么办法不让车掉下去吗?”老师回应。孩子们回答:“搭桥呀!”幼儿在搭桥过程中,有的会考虑桥面的宽窄,并去拿汽车做比较;有的考虑到桥面是否平整,会选择积木的侧面做桥面;有的因为桥的长度不够,而把桥倾斜着摆放,利用对角线最长的原理解决了长短的问题,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对角线这个名词,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轻松习得了原理,并应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评价与反思是幼儿解决问题后会出现的过程,它是幼儿不断发现问题、思考策略、提出质疑、动手验证后经验梳理的重要过程。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有对自己失败经验的梳理,有对别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我们看到了评价与反思是幼儿走向更高台阶的重要基石。
通过践行深度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在更自主的环境下自由地探索与发现,达到深度学习的初步目标。在今后活动中,我们会把深度学习的框架作为基点,进一步放大深度学习中幼儿的主导位置,为幼儿一生学习奠基坚实的基础。
(文/吴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