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 成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写作和阅读是重要的两方面。写作和阅读作为紧密联系的两大重要板块,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新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一线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尝试,读写结合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工作,是做好小学生语文启蒙工作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工作展开深入研究。
基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一个人在长期大量阅读后,会汲取丰富的知识,无论思想还是心灵,都会产生质的飞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强调一定要“好读书,读书好”。写作作为个体情感输出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样对启迪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有重要影响。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调整教学观念,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发挥读写结合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读写结合教学,能帮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进一步拓展阅读空间,丰富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为作文写作积累有效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激发写作灵感,在写作中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读写结合教学的新尝试,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总结作者为表达文章主题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从中积累解决语文阅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可见,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能提升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做好教学改革工作[3]。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在考试中的分值占比较大。但仍有部分教师沿用机械教学法,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教学目的。这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好了,读写能力自然能提高。殊不知,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教师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文章内涵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习得完整描述事件过程、阐明自己所要表达思想和心情的写作技巧。教师一旦陷入教学误区,不能及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读写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不少教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中,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法,甚至一些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写作模板、定式和套路等。毋庸置疑,教师此举的目的无外乎想通过系统性的强制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殊不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方面收效甚微。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变强,读写能力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便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阅读环境作为影响学生读写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启蒙阶段,读写过程中容易被周围嘈杂的环境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成为顺利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条件。
笔者认为,小学读写结合教学氛围的营造,应主要围绕阅读氛围和写作环境的创设两方面进行,而这两点恰是当前部分小学校园无法提供的。通过对大量小学的走访了解,笔者发现,当前的小学大多存在对图书馆藏书数量要求不高、学生接触课外图书少的问题。学校如果不能因时应势,及时完善教学设施,丰富阅读资源,则难以营造浓郁的阅读和写作环境,这也意味着读写结合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成。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读写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在班级中定期举办读写大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分享给同学。具体的分享形式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籍内容通过口头形式进行复述讲解;二是让学生通过分享读后感的方式进行推荐呈现。此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还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通过组织交流共享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读写课,让读写结合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加快教学创新,真正实现在尊重个体差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在设计读写结合教学方案时,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纳能力,活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符合小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将读写结合教学落到实处[6]。以《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为例,笔者事先将准备好的微视频上传至微信群,供学生提前观看,在视频中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的比喻句圈出来,找出“瀑布”与“白练”间的相同点。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基本了解。此外,学生在视频中还看到课文中提到的与“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等有关地点转换的语句,由此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有了这样的前期铺垫,当教师在课堂上再度与学生探讨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时,学生都表现得异常活跃,大幅提升了解决课前预习问题的效率。课毕,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旅游经历,写一篇描写景区的小练笔,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后,仍需通过持续阅读吸收各种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做好铺垫和积累,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若学生所处的校园具备良好的读写环境,那么,学生的读写意识便会增强,读写习惯也能慢慢养成,同时,教师在进行读写教学时也会更高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应意识到良好读写氛围的营造对读写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校园图书馆建设,丰富图书馆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强化管理,科学陈列。此外,学校还可在教室创设图书角,组织学生把自己家中喜欢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学校在班级乃至全校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读写熏陶和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基础,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为写作积累素材,确保在写作时言之有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阅读推荐,鼓励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构架、写作手法和设计技巧等,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掌握写作技巧,实现从“有的写”到“写得好”的转变。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有促进作用。例如,在《白杨树》教学中,待学生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手法和白杨树所传递的情感、人物象征后,笔者为学生推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青海高原一枝柳》《高原汽车兵》等文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章在内容、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异同点。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品读不同体裁的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与同学分享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尝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习惯把阅读放在写作前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对这种固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调整,即先引导学生写作,鼓励学生想象作文构架,再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课开始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即将读的课文,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记录。通过这样的尝试,笔者发现,此法一方面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写作文题目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在接下来的阅读引导中快速建立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情感互通和思想交汇。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读写结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准确把握当前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